1、佛经著名句子
(1)、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2)、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
(4)、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5)、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6)、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7)、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8)、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透心寒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9)、读《金刚经》也是如此。尤其是《金刚经》是《般若部经》的核心所在,只要用心去读,里面所存在的无上智慧,就会让人开悟。愿大家一起诵读经典,尽早开慧开悟!南无阿弥陀佛!
(10)、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11)、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佛语经典语录
(12)、从来处来,向去处去,未尝非福也,不必再如此劳神费心,左右为难。
(13)、(出自):唐·司空图《偶书之四》:“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
(14)、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15)、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6)、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8)、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海子
(19)、19)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佛经经典名句100句
(1)、第一部分:佛菩萨、祖师开示梦中得法的秘密征兆 《达摩祖师血脉论》开示:梦境中‘见法、成道’的秘密征兆—— 达摩祖师云:“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财富禅注:此等梦兆可不可以说?佛经有时直接说了,那是因为听者已经见佛、一切无碍的缘故。 达摩祖师明确开示:此等梦兆不可向人说,自己知道就好。 若是说了的话,没有真正有德的法师为你解梦并加持,有时会有些障: 是怕人误会,说你妄语、说你着相。也怕自己着相。 是怕有阴魔听到,来作怪障难于你。你若着相就会被他障难。 (这些‘外魔’的厉害,详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降魔品第六》。《楞严经卷十》的‘五十阴魔’主要还只是一些内魔、内在的阴魔。)) -----------------------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上》,佛陀也开示了: ‘即将得法’、或被佛菩萨‘梦中秘密加持、授予佛菩提(觉)’的梦兆—— 尔时,如来说偈曰: 一切诸身中,莫过于佛体。 所有要妙法,无过诸佛心。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 如此大圣力,菩萨不能知。 有劫恒河沙,我始一付嘱。 若能依修者,即同我此身。 若有至诚者,梦授与菩提。 我说梦中因,汝等当善听—— 若欲见法时,必见化楼阁。 诸佛乘空往,临顶即自安。 或见临大河,陆船随手造; 或见高山上,通自无根栽; 或见作浮图,腾空自往来; 若见说法会,身自为法王; 或见素像时,舒手即严饰; 或见诸经卷,引手即执持; 若见诸楼阁,其身自安坐; 或见大江河,入里无没溺。 如是诸法相,即成得法因。 普示依持光,必须依我觉。 若不依我此,未见有菩提。 纵于契经中,所习多疑滞。 --------------------------- 《大乘四法经》提到梦境与修行状态的对应关系 大乘四法经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 复次,菩萨有四种‘法障梦’:云何为四? 谓梦月堕于平地、井中。 梦月现于浊泉池中。 梦月在空,大云所覆。 梦月在空,烟尘所翳。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业障梦’。云何为四? 谓梦堕大险处。 梦高下道。 梦磐曲道。 梦迷方惊怖。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烦恼障梦’。云何为四? 谓梦毒蛇扰乱。 梦群兽恶声。 梦落贼难处。 梦身蒙尘垢。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陀罗尼梦’。云何为四? 谓梦大伏藏,诸宝充满。 梦清池中,众花齐敷。 梦得双净白叠。 梦诸天持盖覆上。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三昧梦’。云何为四? 谓梦端正童女,众宝庄严,持花授与。 梦白鹅行列,回翔空中。 梦如来手摩其顶。 梦如来坐莲花座,入于三昧。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见如来梦’。云何为四? 谓梦月出现。 梦日出现。 梦莲花开。 梦大梵王,威仪闲寂。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得大人相梦’。云何为四? 谓梦诸妙花果,满娑罗树。 梦大铜器,众宝盈满。 梦虚空中幢盖庄严。 梦转轮王,以法御世。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不退相梦’。云何为四? 谓梦白缯系顶。 梦自设无碍施会。 梦身处法座。 梦佛坐道场,为众说法。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降魔怨梦’。云何为四? 谓梦大力士摧小力士,持胜幡去。 梦大勇将,战胜而去。 梦受灌顶王位。 梦坐菩提树,降伏众魔。 是为四。 复次,菩萨有四种‘坐菩提场梦’。云何为四? 谓梦吉祥瓶满。 梦众右绕其身。 梦所往之处,树皆低枝。 梦金光普照。 是为四。 文殊师利说此法时。善胜天子及其眷属。欢喜踊跃。........
(2)、“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4)、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6)、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龙树菩萨对远离淫欲的精要开示!揭示淫欲的本质
(8)、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9)、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0)、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11)、年轻时总是爱做互相伤害的事,最后我们都很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能拯救彼此的只剩下分开这一种选择。
(12)、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3)、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么,你还想得到什么?智者除了有所为,还能有所不为。为自己想要的忙碌,如此即无暇担忧你不想要的。
(1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你们公司楼下的热狗店的热狗是不是还买一送你住过的每一套房子都有朝南的窗户。
(16)、8)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17)、13)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18)、长大了之后总会学不一样的功课,走不一样的路,遇见不一样的人,我们根本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运。
(19)、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20)、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3、佛经十大名句
(1)、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
(3)、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4)、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6)、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8)、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9)、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1)、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原书封底)
(12)、你每天晚上都去十一街区的超市买点东西吃,你烦闷的时候都会去十三街区的小酒吧喝点东西。
(13)、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的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那边那个穿得像母鸡一样的疯婆子就是顾里,旁边那个摔的四仰八叉的是她的男朋友。
(15)、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16)、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7)、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18)、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9)、易经,河图洛书,阴阳八卦等书籍,太过于深奥,没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作为普通人没事不要去研究那些古老书籍,更不要听信外人的胡编乱造。
(2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玻
4、佛经中10句最经典名言
(1)、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2)、大学里面的心理学教授们和社会上的心理专家。通常都拥有这样的潜质,他们都有很强的洞察力,但是他们并不是谁都能够进入佛学所能达到的那种彻底境界。
(3)、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4)、+ 因果故事:一脸瑞相的长寿老伯为何如此贫苦?
(5)、每次看你拉琴的时候坐着有点别扭,可能是因为你比一般女孩子个子要高,乐团批量制作的椅子你坐着不合适。
(6)、有时候在云层中穿梭,看不见外面的风云变幻。安东尼
(7)、勇敢的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学习并进步。勇气只是多跨一步超越恐惧。抱怨自己没有机会的人,多半没有勇气冒险。
(8)、26)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9)、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10)、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1)、(造句):丁老师退休了,弹指之间他已为教育事业工作了40年。
(12)、最后两句,也就预示了贾府的衰败。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的元春的死亡,在贾府衰败之前,也表明了贾府和其中的人们,特别是女儿们难以避免的悲剧下场。
(1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4)、点评:一切众生的心念,都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我们刚想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刚想到现在,就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所以古人常说:“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离修成正果也就不远了。
(1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6)、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17)、17)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8)、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9)、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20)、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5、佛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2)、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5)、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6)、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7)、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8)、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0)、谁在这大喊大叫的?让不让街坊睡了!明天还要上班的。真是一群败类!
(11)、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