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1)、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进入到包括改变“生产过程”的实践的批判中,真正超越了意识哲学的内在性。马克思哲学是否超越了近代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呢?青年马克思思考过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的问题,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提出过“消灭劳动”的命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真实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统和解的理论设想,而关键的现实性的任务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劳动显然是指改变劳动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亦即改变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奴役性质,进而改变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劳动的自然强迫性质。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劳动成为自由人的需要,成为没有社会和自然强制的自由游戏,这就消灭了传统的劳动方式,自然也根本改变了劳动概念。这时候的“生产过程”不再是人对存在的价值化、资源化、对象化,因而也不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只有自由的人才能给自然和存在以自由,自由是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海德格尔所吁求的人扎根于存在,诗意地栖居,以及存在的到场和澄明,只能在“生产过程”的性质根本改变之时才能到来。超越“主体形而上学”的现实道路,只能是缺少诗意的艰难的改变世界的实践。
(2)、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重点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3)、②下面谈一谈交往异化。我们知道马克思主要是“穆勒评注”部分探讨交往异化的。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是通过货币这一中介把握到了近代社会本质。他认为:“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它是人的产品的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
(4)、马克思曾经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初看这段马克思的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对立竟是如此简单,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任务也极易完成,只要把观念或思维过程的主体地位转变为物质的主体或本体决定作用,就实现了唯心辩证法向唯物辩证法的改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大概都是这样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颠倒的。如果问题真的如此简单,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提出和完成这个任务?或者会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否已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要消除这种疑惑,我们必须深思马克思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即“思维过程”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进而追问: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要把思维过程作为独立的主体?人的头脑如何“改造”物质的东西而成为观念?而这两个问题正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和解决的。
(5)、我想,“解释世界”的方式是马克思可以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中得到启发的,而“改变世界”则是马克思的进步与超越之处。
(6)、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指的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相对立。
(7)、 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需要解决的更深层问题在于,其哲学始终保持着很强的逻辑中心主义和泛逻辑主义。《逻辑学》全书几乎全部篇幅讨论的都是理性自身的逻辑——客观逻辑(存在论和本质论)和主观逻辑(概念论)。也就是说,绝对精神在逻辑学阶段是超越时空的、与现实事物和世界无涉的纯思维和纯概念,它的运动、发展表现为由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转化、过渡到另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只是到了“绝对理念”的最后部分,理念从自在状态返回到自为状态成为绝对理念后,才自由地过渡到生命,自由地外化为自然。黑格尔指出,“正是当理念把自身建立为纯概念及其实在的绝对统从而使自身凝聚为有的直接性时,理念便作为这种形式的总体——自然……主观概念在其总体中将变为客观性,主观目的也将变为生命”对此,列宁指出,“逻辑观念向自然界的过渡。唯物主义近在咫尺”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因此走向唯物主义,自然界仍不过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和自我反映。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598页。
(9)、在社会历史领域则滑向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具有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不能够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伟大论断,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因此陷入唯心主义。
(10)、B.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1)、再往前走,马克思、恩格斯又“邂逅”了费尔巴哈。很快,他们感受到费尔巴哈的强大影响力,又成了费尔巴哈的信奉者。1842年到1844年,他们吸取费尔巴的唯物主义观点,着力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同时,他们并没有徘徊不前,而是在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冲破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恩格斯毫不留情的指出,费尔巴哈“上半身是唯物主义者,下半身是唯心主义者”!
(12)、黑格尔表示,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认识?终归是为了掌握对象,与对象达成统一。然而,如果对象在根本上是一个他者,那么怎么能够和我们达成统一呢?因此,除非对象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他者,就是我们自身,只不过是以他者的形态存在着。认识到他者,就是自己,或者通过他者认识到自己。因此,精神现象学就是要表明,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的他者,其实就是精神自身,都是精神的各种变形和规定性。
(13)、一方面,自然的异化(自然异化于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异化(生产活动异化于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于劳动者),是整体性被打破而产生的三种基本异化形式。
(14)、在道德观上,“否定性”原则反对以纯粹的抽象的道德概念来理解社会,主张以现实的斗争解决社会矛盾。恩格斯认为,在道德问题上,“善”与“恶”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简单地认定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把人类发展诉诸善良意志的激发,而忽视时间性、过程性和历史性的力量,就只能走向一种诉诸主观性的形而上学。费尔巴哈在道德观上就犯了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错误,他从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是把人的本质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将其抽象为纯粹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力量。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宣称,不论性别、阶级、信仰、民族有何差异,只要人能够在爱中直观自身的存在和类本性,只要人能够将感性生活变成一种基于爱的活动,人们就会收获和平、友谊和美德,“谁为了人的缘故而爱人,谁使自己提高到类之爱,提高到普遍的、与类之本质相适应的爱,那谁就是基督徒,就是基督自己了”在恩格斯看来,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历史过程毫不关心,枉顾辩证法及其“否定性”原则,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形式上是实在论的,而在内容上却是空洞的、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相反,在黑格尔那里,道德哲学在形式的唯心主义背后却包含着大量实在论的内容,就是因为他从辩证否定性角度分析了“恶”在这些实在论内容中的作用,得出了比费尔巴哈深刻得多的东西。恩格斯指出,恶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1)2可见,在这里“恶”不是作为对精神自我实现的中介环节,而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资产阶级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自否定性。
(15)、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16)、马哲以对“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将所有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相互对立的基本派别。《生活与哲学》课本指出了划分依据,并且简要介绍了双方的内部形态。
(17)、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
(18)、问题不在于“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于如何理解“现实性”:是像黑格尔那样把它理解为理性(合理性),还是像费尔巴哈那样把它理解为“感性”,或者像马克思那样把它理解为实践?
(19)、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而言,感性与对象性的互释绝非新唯物主义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推进需要从感性活动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活动在此成了更为要紧的理论问题。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思想演进路径是: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其所完成的是一个从感性实体到感性活动的转变过程。鉴于感性与对象性可以互相诠释,这种活动又可以被称为对象性活动。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理论的细节:在我们阅读费尔巴哈著作的时候,感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性话语,对象性总是作为感性的一种诠释方式。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较之“感性”而言,马克思更多地谈论的是“对象性”。因此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将自己与费尔巴哈理论区分的关键点放在了“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之上。“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
(20)、当我们从后向前来反观新唯物主义的时候,就获得了这个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也为进一步的考察奠定了一个理论基调。换言之,《提纲》时期的马克思明确了自己的理论是一种彻底的行动者的理论,它充满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力图放弃思辨理性对现实的把握,转而构建一种自身富有能动性的理论形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来重新审视《提纲》中各个条目的表达,或许会获得一些新的理论见解。
2、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D项,“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因为鞋和脚的大小不一致,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说明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没有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属于形而上学的做法。D项符合题意,当选。
(2)、第二点,马克思认为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青年黑格尔派就是这样。他们自以为在批判黑格尔,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对黑格尔的方法则更是缺乏意识。以至他们自以为高于黑格尔,实际上低于黑格尔。
(3)、C项: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C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4)、 对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对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探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学术旨趣。但从各自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成果来看(特别是从1850年代后期开始),二者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马克思则更多地属意于人类史,并且从人类史的角度反过来去观察自然史。而恩格斯则更属意于自然史,并试图以自然史为社会史奠基。所以,马克思更多的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揭示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辩证法,而恩格斯则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的批判概括和总结,揭示物质逻辑为中心的自然辩证法,并试图建立完整的辩证法体系。但这种差异性不仅不构成对立,反而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工协作及其互补性,因为它们都服务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逻辑的真理性追寻。正是如此,二者才共同构筑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
(5)、D.霍布斯认为: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
(6)、(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7)、(拓展)真理的绝对性: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8)、自费希特开始谈论“自我设定非我”的第一个命题以来,一套能够运动的逻辑系统的开端就被设定出来了。黑格尔所做的是将这种带有强烈主体性的逻辑系统构筑于一个客观理性的维度,同时将理论的起点取消,从而构成一个无起点的循环。在此起点也是终点,思想的封闭的圆圈式运动构成了对现实的运动的一种把握方式。在此,现实虽然也是被观念预先设定的,却是能动的、运动着的。马克思对这种能动性给出了肯定:“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但这种肯定也仅仅到此为止,马克思紧接着指出了这种能动的唯心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9)、概括起来就是:黑格尔从宗教和神学出发,经过哲学的否定,然后回到宗教的神学;或者:对宗教和神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0)、这里所说的现实,不是现存的物质世界,而是人的活动的展开,马克思用以把握现实的方式于是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现实无法用纯粹的客观、直观,即纯粹的物质来把握;另一方面,现实也无法用纯粹的思维与逻辑概念来把握。究其本质,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一种试图用思维、观念来完全把握现实的方式。但面对着活生生的人的活动,这种观念如何能够完全将其涵盖?这个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恰恰是旧唯物主义以及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要害所在。现实是运动的,我们把握现实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是运动的。当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抑或说世界是意识的时候,严格说来,我们都没有触及运动。但费希特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11)、B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暇”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即题干中的心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12)、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是相对的,其革命性质才是绝对的,而只有“否定性”才能真正绽放辩证法的革命力量。所以,要真正实现对辩证法的拯救和改造,仅仅打破唯心主义的神秘外壳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发掘出来,使之成为事物内部的独立的、永不停息的动力。
(13)、唯心主义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万物都是神的作为和意志的产物。因此,人在面对自然,世界客观变化面前是被动和无助的,消极的认为一切灾难和幸福都是命运的产物。继而对于人生的困难和挫折采取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错误作为。
(14)、(拓展)A项: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15)、虽然马克思将其思想称为“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是极为特殊的。在对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常常追问何为唯物主义之中的“物”。这种追问方式或许就是一种误导,因为这种追问预设了所追问的是一个固定的客观对象。尽管近年来有学者将唯物主义的“物”解释为“关系”,似乎给予这个“物”以更为复杂而深入的理解,但仍然有将“关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倾向。事实上,任何一种基于“物”做出的研究总是难以逃脱马克思所谓对“现实”与“感性”做“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命运。我们要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特殊性,或许应该更为贴近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直接表述:马克思构筑的是一个可以把握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在此的唯物主义立场不过是探寻这种感性活动得以展开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已。
(16)、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一种理论的解读:马克思处在德国市民社会兴起的历史阶段,因此他与黑格尔一样,一方面受到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洗礼,另一方面接受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让马克思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的强大,那么苏格兰启蒙运动将人构筑的“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则让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活动所必定要受到的客观限定,人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生存的人。相对于人的能动性,马克思似乎更为看重这种活动的客观条件,因为只有在这一客观条件下存在着的活动才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非主观任意的臆想。这是马克思将思想构筑于唯物主义之上的重要原因。
(17)、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固然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思考,也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理论和看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作为对世界的理论认识,作为追根究底的终极解释,其实质都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认识,这些概念作为对世界的最高抽象,即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思想”。黑格尔在批评唯物论时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③我们知道,恩格斯也曾讲到:“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④而旧唯物主义与它们同时代的唯心主义一样,作为康德和黑格尔所说的知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缺少反思地把自己对世界的概念认识或思想创造物直接认定为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并用以规定和规范整个世界的现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些本体只是纯粹思想。
(18)、《提纲》所包含的十一条并非一个个互不相关的思想火花,而是一个思想整体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在此沿用马克思的提法,将这个思想体系称为“新唯物主义”。这一“新唯物主义”的说法来自《提纲》的第十条。换言之,在我们看来,整个《提纲》的十一条都是围绕着构建新唯物主义而提出的。它的哲学指向性是明确的,较之其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高度概括的理论阐发,较之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它又是最富哲学意味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马克思在完成《提纲》之后,似乎已经完成一种新唯物主义的构建,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很少再直接谈论唯物主义,只是提到过一次所谓“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此,马克思提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概念。我们认为,这一概念是承接《提纲》中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而给出的更为准确的概括,并实际上将这一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更为直接地揭示出来,即新唯物主义所意指的应该是一种使现存世界发生革命,并最终改变世界的学问。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谓能够“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
(20)、辩证法:就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首先,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关于唯物主义的元问题,即唯物主义的对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但事情本身并不如我们想当然地那样一目了然。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进入思想家的视野时正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19世纪的德国正处于市民社会兴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种享乐主义(materialism)的风潮席卷而来,它被新康德主义学者朗格称为实践的唯物论。其在理论上的表现,则更为直接地表现为诸如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虽然不是生发于德国传统之中,却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并影响了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对斯图亚特的研究,朗格与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的研究都是受这一影响的典型代表。
(2)、(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页。
(3)、(6)(德)黑格尔:《小逻辑》,第423页。
(4)、②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说,重点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5)、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自然性与精神性结合,但明显不足的是,他缺乏对人们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关注。马克思的类哲学是在分析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与费尔巴哈立足于人们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精神关系提出的类哲学存在本质不同。在马克思那里,人作为隶属于自然界的类存在物的属性,不仅表现在肉体生活、理论领域,还表现在实践领域。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类本质就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别。
(6)、A项,“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一个燕国人盲目模仿赵国邯郸人走路的美妙姿态,结果不仅没有学会,还忘记自己原本怎么走,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A项符合题意,当选。
(7)、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消除了历史中的物质因素,其思辨的范畴进展不能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难免牵强附会、自由驰骋。没有了物质因素的纠缠、制约,范畴的具体性和客观性也会受到损害。一方面,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思想和精神影响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和交往方式等作为不可超越的既定的物质性条件,规定了思想和精神的可能空间,规范着人的目的和意志。所以,只有在揭示出物质生产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之后,才有思想过程的必然性和客观性。马克思唯物史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在地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在思辨形式中获得的丰富的范畴概括有了现实的、物质性的基础。
(8)、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有其本来面目和固有规律,人及其思想的力量作用有限,不能为所欲为。
(9)、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发现和吸取了它“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但是,深入思考颠倒辩证法这一重大的哲学事件,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梳理和澄清,比如,为什么其他唯物主义者未能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于颠倒黑格尔辩证法起了什么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何改变了哲学的形态?不弄清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更不能回答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和挑战。
(10)、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
(11)、然而,只要主奴关系存在,“承认”就只能是两个不对等的主体之间的承认,这样就无法实现同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为了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就必须超越主奴关系。
(12)、第二步,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就是对的唯心主义就是错的”。旧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历史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同时马哲的创立本身就从唯心主义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文艺的发展就受到宗教的密切影响;唯心主义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也都会产生重大作用。
(14)、课本P12引述了中国古代的荀子、王夫之的观点,另外P29引述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也属于此类。它们坚持了唯物主义大方向,但缺乏科学论证,所以被称为朴素唯物主义。
(15)、“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一篇之后是编者标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一篇。顾名思义,其中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
(16)、(3)(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5页。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18)、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其唯物论中充满辩证法思想,是彻底的唯物论;其辩证法又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19)、对象性活动是对象性原则下的一种活动,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活动的结果仍然是确证自身,而非与自身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当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正的人的活动的时候,他所意指的是费尔巴哈没有关注到人与活动抑或活动的结果之间的对抗性关系。真正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其中所彰显的不是活动对自身本质的确证,而是活动的对象与人的本质的对抗,这种对抗的结果,一方面使人发现社会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激发出了人真正的属人的活动,即“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费尔巴哈无法了解的。
(20)、在思想史上,关于费尔巴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还存在不同的争论。譬如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普列汉诺夫等人过高估计了费尔巴哈作为黑格尔与马克思中介的作用”,他们仅仅以唯物主义为标准,批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称赞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4、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
(1)、北斗人面对西方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一路披荆斩棘,不懈奋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说明:
(2)、B.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暇
(3)、从黑格尔出发,又从黑格尔脱离,经过费尔巴哈,再和费尔巴哈诀别,最后砥砺前行,抵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崇山峻岭。恩格斯追求真理的勇气,令人高山仰止。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依存。②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5)、第在费尔巴哈眼里,自然界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而非抽象的精神世界。
(6)、尤其要提的是,费尔巴哈在异化的层面上对黑格尔进行的批判。首先,黑格尔所说的异化是绝对精神或自我意识的异化,整个异化过程不过是“在思维中超越自身”。而费尔巴哈所说的异化则是“现实的人”的异化,异化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运动过程。
(7)、人本学是费尔巴哈新哲学的核心。费尔巴哈在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中得出结论: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神的主体是理性,理性的主体是人。
(8)、从对黑格尔的批判,再到对黑格尔“合理内核”的吸收,此时的马克思并非回到原点,而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在方法论研究上更进了一步。
(9)、一般认为,黑格尔哲学是西方两千多年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列宁所说的对世界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和结论,②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认识史的理论概括。和一些重要的哲学家一样,黑格尔本人也持有目的论的哲学史观,把自己的哲学理论看作是西方哲学所欲趋赴的目的和目的的实现。他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作为纯粹思想的“存在”与赫拉克利特哲学的“运动”和“变化”,是哲学的起点,而纯粹思想的自身运动即思维过程作为主体,正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或本体基础。从我们习惯的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去想,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和接受思维过程的本体论。思维只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在我们之外的事物和世界的思维,事物和世界本身才是对象、实体和主体。然而,从哲学思维方式出发,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却有其逻辑的根据和思想的必然性。
(10)、第人把自己对象化为上帝后,上帝又把人们作为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帝逐渐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状态,继而人门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人的本质也就发生了异化,宗教也就成了和人相对立的存在。
(11)、其工人与生产活动的异化关系,就是工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外化,即工人本身的自我异化。就此来看,异化劳动的现象,作为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根本指向人与他者、人与自身的关系。而作为生命活动的人本身,无疑是这种关系的核心。
(12)、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但是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基督教中上帝那样的存在物,而是一种“精神”。当神要展现自己的时候,都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