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鱼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翻译: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择正义了。
(3)、死亡是我厌恶的,(我)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4)、文章提出人应该怎样对待生与义的问题,指出义比生命更为可贵。开头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在两者不可得兼时则应舍生而取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欲生恶死,则会干出各种坏事;而不贪生、避羞恶之心,则人皆有之。
(5)、(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6)、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7)、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10)、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量器或中空的响器;今义:计时器具)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
(1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4)、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15)、“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16)、4月第1周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17)、(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18)、1(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有什么不同?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2、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一句一翻译
(1)、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答案:《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6)、假如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能做呢?
(7)、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8)、启示: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11)、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3)、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4)、第三部分举例从反面说明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1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7)、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18)、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9)、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20)、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1)、A.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的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的品行难与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比他显扬。
(3)、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翻译: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6)、(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7)、①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②“辟”同“避”,躲避。③比④代词,这件事。
(8)、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9)、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10)、(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1)、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翻译: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不可用呢?
(12)、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从反面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人丧失其本性的行为。
(13)、非独:不仅。 是心:这种思想。
(14)、(乙)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①汤镬②,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本文用了类比的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1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8)、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19)、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20)、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4、鱼我所欲也翻译文言文
(1)、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4)、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翻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8)、(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9)、A.得: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10)、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1)、(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5)、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16)、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7)、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生命是我想要的,(我)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1)、之:结构助词,的。莫:没有。则:那么。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为:做。而:但是。是故:因此。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丧:丧失。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2)、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3)、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第二段:运用事例论证,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未丧失其本性的表现。
(6)、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应是“所欲有于生者甚”)
(7)、 举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
(9)、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10)、(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12)、此谓之失其本心。(古义:天性,天良;今义:本来的心愿)
(13)、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死亡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14)、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1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翻译: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
(16)、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7)、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8)、从前(有些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19)、(10)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0)、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1)、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2)、(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 。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4)、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5)、呼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6)、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
(7)、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8)、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2)、(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13)、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连词,表目的,用来)
(14)、《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15)、从前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16)、(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7)、“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18)、(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1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踢。
(1)、患:指“死”。 不避:不逃避死。
(2)、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3)、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5)、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6)、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语段(甲)内容举例说明。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11)、 “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12)、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
(13)、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侍奉/通“德”,感激/通“欤”
(14)、采取这种手段就能生存但有的人不采用,通过这种方法就能躲避祸患但有的人却不去做。
(15)、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6)、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7)、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18)、(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20)、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孟子便写下《鱼我所欲也》,表达自己主张舍生取义的精神。
(1)、D.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