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指它的
(1)、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至今为止唯一存在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不可能被创立的。
(2)、(13)陈士聪.从绝对的神到绝对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J).海南大学学报,2015
(3)、正是由于黑格尔对人类自由创造的历史进行了必然方面的研究,这就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康德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抽象性,并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历史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4)、“主观理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5)、邓小平生前10点警告,直击今天中国最大痛处
(6)、但是从每个环节来看,他恰好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7)、青年黑格尔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危机,人们所信仰和服从的以理性建立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能继续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强调有一个内在于主体的权威法则,这个权威法则过分强调理性的禀赋,一方面认为客观的外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们只需要尊重理性的意志实践而不必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这种“主观理性”因为其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则而被遵守,然而“每一个应当、每一个命令作为普遍性的概念无疑表明其自身是异己的东西”①。理性的夸大导致主体与客体、理性与生活对立。在追求统一与自由的黑格尔看来,这是不可容忍的。
(8)、它在敌视人的异化体系形式下,使人本主义美学的积极内容和实质得到了最深入、最系统的理论表述。
(9)、柏拉图把理性看作是把握世界本质的理念,普遍的理念是可感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和根据,是可感世界中的创造者和发光的“太阳”。自柏拉图以降,人们对“理性”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判定是否“理性”是以“合理性”(Rationality)或者可理解性为原则,“合理性”成为判定理性之为理性的标准,“这个合理性之‘理’从古希腊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逐步被归结为逻辑”②。合理性的判定标准即是否符合逻辑,这种以逻辑为判定理性标准的做法,自古希腊以来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不自觉地加以应用。这种逻辑法则成为近代之前的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生活所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代表着一种普遍性、权威性和外在的客观性,为传统社会的运行提供价值规范和合法性依据。普遍性的价值规范法则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具有着绝对的权威,“在此条件下,共同体所极力维护的必然是支配着个人和社会生活全部领域的普遍的、强制性的价值法则,个人所信奉的也必然是外在于他并支配着他的抽象共同体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尺度”③。因此,这种理性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理性,强调的是一种超脱于个人之上,强调共同体价值追求的普遍性法则。
(10)、中国共产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d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d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d的科学理论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11)、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12)、“现代性”社会中,一方面受到西方启蒙运动和主观理性的影响,人们强调要继续尊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比如,诺齐克强调“主观理性”就是个人最高的价值追求,甚至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都被降为“个体性”的从属地位。国家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每一个人都要被“当作不可侵犯的个人,不可以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用作手段、工具、器械或资源的个人;它把我们当作拥有个人权利的人,并带有由此构成的尊严”③。另一方面,有人试图恢复古希腊以来“客观理性”所强调的超越于个性的“共同体”。比如社群主义认为以“主观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秩序只会使得人们陷入没有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因此,他们认为必须脱离“主观理性”的束缚来建立一种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追求普遍性和权威性的道德秩序。
(13)、首先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继承了什么?
(14)、(1)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
(15)、https://item.jd.com/255732814html
(16)、③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17)、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8)、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19)、他把逻辑学看作上帝,他的《逻辑学》一书就是描述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而整个世界都是按照上帝的这一蓝图创造出来的,所以:
(20)、(7)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M).商务印书馆,19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1)、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主观理性;普遍性;现代性;思辨理性;黑格尔
(3)、郑召利:《现代性困境与理性重建》,《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第44—50页。
(4)、每一时代的时代精神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古希腊是艺术,中世纪是宗教,而近代则是哲学。但在任何时代,艺术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与整个社会历史是密切相联系的。
(5)、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6)、威尼斯大运河 法国莫奈布上油画 5*5cm
(7)、因此,不能够一味地否认理性、批判传统。本文试图厘清导致现代性的理性是什么,进而探究怎样在保留传统理性优越性的基础上解决现代性难题。就解决现代性弊病同时又保留“主观理性”的优点而言,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具有借鉴作用。
(8)、黑格尔对历史的这种深刻洞见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时说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在历史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8)所谓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也就是不亚于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过来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观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并不是毫无前提地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是先在黑格尔那里早已接受过某些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影响,才在遭遇到费尔巴哈的思想时豁然开朗、一泻千里。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使马克思远远超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而构建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逻辑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全都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平心而论,从思想来源上说,这一哲学体系最多地得益于黑格尔。
(9)、“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理性”能力的发挥,一方面人们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并把人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的上帝化”,并把人从社会生活中控制着人的异己力量,诸如传统偏见、宗教迷信、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主观理性的夸大导致个体的人与普遍的法则之间产生对立,“生活世界统一性”受到挑战。“所谓‘生活世界统一性’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某种共同的纽带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亦即通过某种普遍承认和一致接受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和结合的共同体。”①主观理性的膨胀导致个体与普遍性对立,生活世界的统一性被打破,现代性的弊病随之产生。
(10)、(11)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1)、一切个体的生命只有与绝对发生联系才能有真实性,才能成为真理。这个整体性的体系包含一切,绝对就是一切,世界的发展在绝对中,世界只不过是绝对自身的展开和显露。绝对本身是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绝对一方面是普遍的、权威的宇宙大全,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个体的生命在自身之中。基于此,思辨理性作为一种绝对精神实现了普遍性与主观理性的统一。
(12)、“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
(13)、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4)、正因为人的整个历史无非是向绝对精神的复归,所以从这一复归的初级感性阶段中,黑格尔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他作为艺术哲学的起点的关于美的本质定义:
(15)、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但这已经是在青年卢卡奇之后,在科尔施(Korsch)之后),萨特以同样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尊奉为我们文化的不可逾越的地平线,并再次强行使它适应于一个与自身毫不相干的起始概念:我思的透明性。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是在共产d知识分子(他们满足于一种于勒•盖德(JulesGuesde)式的科学主义)的封闭圈子之外,在法国市场上唯一能找到的马克思,同时也是唯一的黑格尔。
(16)、读完《小逻辑》,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
(17)、一时之间孤立无助的知识分子被迫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来认同,并从这一再次认同出发重新定义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一个任务导致了对于知识和知识性的绝对崇尚,亦即结构主义运动。第二个任务,经过一场猛烈的颠覆,将马克思不是视作一个以他人和劳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家,而是变成一个研究社会结构的学者。在两个任务中,他们都大张声势低与黑格尔一刀两断。
(18)、主观理性确定了近代社会以来的现代性的精神,“以‘主观理性’取代‘客观理性’,这一理性形态的重大转换,标志着现代性精神的确立……个人‘主观理性’的自觉和挺立,是现代性不可否认的重大成果”⑤。“理性”作为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原初目的是为了“祛魅”(Disenchantment),是为了让人们更精确地了解世界的本质,进而控制自然,自古希腊至近代哲学无不对“理性”抱有这种理想。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观理性也确实实现了“祛魅”的目的。但是当人的理性被无限夸大的时候,价值与道德便被置于理性的威严之下,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只要遵循理性所设定的律法即可。理性以判断真伪为逻辑标准,所考虑的是观念的抽象关系,以达到目的作为理性之思的手段。由此,理性被工具化,理性工具化实质上确定主体的绝对地位,人成为绝对的主体,而世界成为被人所统治和改造的客体。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使得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另一方面客观理性被抛弃,具有普遍性原则的道德、价值秩序被主观理性所侵蚀。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绝对的自由,只要遵守理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即可,普遍性的原则被“大写的人”所抛弃。
(19)、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
(20)、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3、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1)、再说,合理是什么意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合理的理,专指绝对理念。这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造物主,天地自然界就是由绝对理念产生的。绝对理念产生自然界,自然界产生社会,社会发展到黑格尔哲学,重又复归而认识绝对理念。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重点,就是绝对理念这一唯心主义命题,从中汲取了辩证法发展观。
(2)、另一方面,上帝本身则用不着艺术这种感性形式来表现自己,它只是用艺术作为使感性的人趋向于它的一种诱导手段,它自身则只有用抽象的哲学概念才能切实地把握和显示自己。
(3)、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页。
(4)、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5)、他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大大深化了席勒和谢林的历史主义。
(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7)、但这种力量和倾向,在孤立起来看待的自然界那里是看不出来的,它们只是人类及其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专利品。所以人和一般自然物、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⑥那么,我们从这里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有关人的哲学,并不涉及孤立看待的自然界,而只涉及人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呢?一般而言我们的确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仅仅理解为离开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客观世界)本身的某种客观规律,那是极其空洞而无意义的。与此相反,马克思和黑格尔所理解的辩证法,本质上无非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⑦所以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时就只讲“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即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而发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历史、人的自由历程来谈“辩证法”,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来都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不把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看成一个统一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辩证法就是人和自然的大系统的普遍一般法则,是必然的自由法则和自由的必然法则,自然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反之亦然。而这就引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第二方面的继承。
(8)、二战之后,受到伊波利特(Hypolyte)翻译和论述的有力支持,这一片面形象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以萨特为代表的群众层面。“为他人的存在”这一悲观的理论(他人是地狱)从中汲取灵感。至于精神分析学这边,拉康本人(且不论他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深交)在其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建构想象性(l’Imaginaire)理论的方式:自恋和好斗都属于主奴关系的对称机制。
(9)、传统理性: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原则的客观理性
(10)、(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60页。
(11)、《小逻辑》一书是黑格尔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观点,如“绝对精神”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中达到最全面的阐述。
(12)、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
(13)、(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14)、他指责说,他的这位来自施瓦本、信奉新教的强敌应该去读一读柏拉图的作品,柏拉图对于正确的哲学研究对象是不变、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一观点予以明确承认;而历史所关涉的则是过往的、短暂的及特定的东西—仅仅是风中的浮云而已。所有哲学的根本性真理都是那真实不虚的东西,在所有的时代都完全相同。滥用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概念这样一些哲学沉思的不变而永恒的研究对象,将理念视为一种穿越时间的生成之物,是对柏拉图这一伟大概念的根本滥用。
(15)、自20世纪以来,现代性问题(Modernity)逐渐成为学界主要批判的问题。“现代性”问题是“理性”导致的,这一点已经无可怀疑。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个共识:即认为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理性主义原则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原则。
(16)、 为此,我们还需要将发言权交还给被堵住了嘴的黑格尔,最根本的黑格尔,列宁曾狂热地对他作注解,马克思曾宣称对于他的阅读决定着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他是《逻辑学》中的黑格尔。
(17)、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18)、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19)、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页。
(20)、黑格尔的哲学简单说来,就是“逻辑学”,以及这种逻辑学在一切方面的应用。
4、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
(1)、“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2)、《小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逻辑学是他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不过是逻辑学的具体应用或表现。
(3)、叔本华认为,为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黑格尔将自己变成了教会与国家的走狗,因为他无话可说,所以他不得不在满是晦涩术语并在由杂乱、不时荒谬的辩证法的文字游戏来运行的繁杂句子结构当中掩饰他思想的匮乏。黑格尔的风格蒙蔽并误导了学界,而叔本华也看到了晦涩之物被等同于深邃之物。更为糟糕的是,在他看来,正如黑格尔那结结巴巴、咳嗽不断、毫无条理的授课风格被他人模仿一样,他那可怕的写作风格同样成为仿效的对象。拙劣之作如今成为美文佳作。叔本华断言道,真理在赤裸时被看得最为清楚,但黑格尔所写的东西却有着不止七层的面纱,而这些面纱下面则空无一物。
(4)、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P4-8页
(5)、(10)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06).
(6)、虽然他也同意温克尔曼以来西方美学界的正统观念,认为古希腊艺术是一般艺术不可企及的顶峰,但他放弃了把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最高境界和用艺术来救治社会弊病的幻想,而认为艺术仅仅是绝对精神回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它的崇高地位必然要相继为表象阶段的宗教和概念阶段的哲学所取代。
(7)、然而,黑格尔的哲学却是被叔本华视为腐坏的果实。它一无是处,只不过是对于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所作的“荒谬扩充”,康德在很久之前就对该论证表示过怀疑。如果黑格尔还记得他的康德,如果他仔细阅读过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那他就会认识到了,某个事物的定义与证明其存在的论证完全是两码事。尽管叔本华会同意黑格尔的理性是哲学能力的观点,但他将黑格尔的理性视为了失常的理性。对黑格尔而言,理性是调和那些有限、有尽、推定为互为矛盾概念的能力,而知性这种次哲学能力在遭遇这些概念的时候却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理性自身便能思考真正哲学思想的那些无限、无尽与绝对的客体。知性在发现将其称作绝对“本体”就恰恰无异于说它是“虚无”一样空洞的抽象概念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而停顿下来,但理性通过在“生成”的概念中认识到存有与虚无的真理这两者而调和解决了这一矛盾重重的难题:“在生成之中,与虚无同为一体的存有和与存有同为一体的虚无,都仅仅是逐渐消散的因素;它们存在又都不存在。”他继续写道,只有从想象的角度来说,“存有与虚无实则相同的命题才似乎如此的自相矛盾,以至于它或许是被当成了一个笑话。”黑格尔是这样断言的。叔本华觉得这比笑话更糟,并为其鼓吹者设想出了一个不同于哲学家座席的应居之所:“一种其根本主题是存有即为虚无”的哲学,实乃疯人院中才有的东西。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加上“是以唯我论者为伴的”这句话。从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你可以得出任何一个你所满意的命题,叔本华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通过掩人耳目的主观愿望产生了作用。认为那种想法与存有同为一体又实则相同,是想要把一个正方形画成圆圈。
(8)、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9)、哈贝马斯认为:“各派哲学对现代性的检讨、批判,归根到底并未超越近代意识哲学的思维框架,他们仅仅从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层面把握理性,将工具理性之外的一切统统归为理性的他者。”②现象学家、存在主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都是从“理性的他者”(Theothersideofreason)的角度批判理性,并没有超越近代意识哲学的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各派只是对“主观理性”提出批评,而没有提及如何重建“理性”。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试图重建“理性”的辉煌。哈贝马斯希望用交往理性来批判工具理性,即他所说的被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中心理性。“工具行为可能会和社会互动联系在一起,而策略行为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相反,如果参与者的行为计划不是通过各自的斤斤计较,而是通过相互沟通获得协调,那么我们就说这是一种交往行为。”③交往理性是一种参与者在主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参与者希望在一种交往模式中达成一致的共识以便人的生活得以和谐进行。哈贝马斯希望通过主体间的协商一致赋予“主观理性”以普遍性的价值。然而,交往理性是一种主体间的“协商一致”,许许多多的个体间达成的“主体间的一致”仍然是主观的一致。交往理性最终所要实现的仍然是主体的自由、自律与自主,这种对个性自主和价值旨趣独立的坚持只是对“主观理性”的另外一种言说方式。
(10)、其实,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并最终认清:从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既不是黑格尔的他者也不是他的同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分化者。他同时确定了后者不可逆转的效力(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他的全盘谬误(唯心主义系统)。
(11)、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12)、由此也就引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即对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的论证。
(13)、1978年,巴迪欧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张世英1972年一文的翻译,导论和评注》(LeNoyaurationneldeladialectiquehégélienne.Traductions,introductionsetcommentariesautourd’untextedeZhangShiying,Pékin,1872)的两个导论中,对张世英先生的黑格尔研究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与法国片面强调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不同,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很重视《逻辑学》。巴迪欧把张世英教授的《黑格尔哲学》(1956年)、《黑格尔逻辑学》(1959年)、《黑格尔的哲学》(1972年)翻译为法文。(蓝江先生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巴迪欧懂中文,这里所谓的“翻译”很有可能是从英文翻译成法文。但实际上,当时法国毛主义者中学习中文蔚然成风,巴迪欧是否懂得中文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
(14)、所以黑格尔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终点,是自身把握到了自身的绝对精神,是上帝的绝对真理。
(15)、虽然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同谢林一样,也是人本主义美学的一种异化形式,但它却扬弃了神秘主义这种带有中世纪残余色彩的异化方式,而采取了近代资本主义最具特色、最极端的异化方式,即理性主义的异化方式,
(16)、因此,美学就只能是“艺术哲学”,它只研究人的一种感性的精神活动,即艺术创造活动。
(17)、 1977年11月
(18)、(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9)、由此,与30年代开始的进程完全相反,这一次是为了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服并让我们承认它的丑恶,人们才再一次操纵我们哲学核心思想这个谜:黑格尔和马克思在辩证法问题上的相互印证和分裂。
(20)、所有这些疑问都要涉及一个问题,即我们一般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否根植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原理解之中。按照黑格尔的用语,“否定性的辩证法”(dienegativeDialektik,又译作“消极辩证法”)属于逻辑学辩证发展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即“消极的理性”阶段,它超出前一个阶段即“知性”,从“存在论”进到了“本质论”;但低于后一个阶段即“积极的理性”,尚未达到统摄一切的“概念论”。这一套程序其实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是适用的,即积极的理性克服了消极的理性的那种躁动不安,而达到了矛盾的调解(合题),成就了科学的体系。然而,马克思却独独把这个环节从黑格尔的程序中挑出来,认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不在他的积极理性或积极的辩证法,而在于他的消极理性和消极辩证法,并从中引出“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的本质”。这到底是为什么?
5、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1)、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6—99页。
(2)、(3)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14页。
(3)、根据哲学阵线上的情况所引发的具体要求,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上始终受到关注。在1949年解放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某种颇为“经典”的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代表之一就是贺麟,其主要特征始终在于: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本质的恐惧;对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强调;对于《逻辑学》的不感兴趣,以及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重视,亦或者,对于《逻辑学》的结构及其概念顺序的好奇成癖。1949年后,对于黑格尔的讨论范围渐渐地被确立为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使用问题;针对吧辩证法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变成单纯“机械结合”关系的那些人,另一种观点得到强有力的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应该被理解为其保守的一面和其革命的一面之间的矛盾,其唯心主义体系和其“合理内核”(而不是他的整个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一分为二。另一个被中国人提出的问题在于:黑格尔为对立统一法则所制定的下场;他没有看到这一法则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并且把他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法则变成塑造其体系结构的中心因素,将其体系的发展机械地禁锢到“正题-反题-合题“这一枷锁之中。
(4)、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5)、黑格尔(1770一1831)是谢林的同时代人,而且是大学里的同学。最初他们是同一哲学主张的战友,一起鼓吹“绝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后来黑格尔不满于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便与谢林分道扬镳了。
(6)、黑格尔最早发现了“现代性”实质是理性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Subjectivity)乃是现代性的原则,并且运用“自由”(Liberty)的意识与“理性”(Reason)的反思来解释这种“主体性”,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因此,一般认为,“现代性”问题实质上是“理性”带来的问题。
(7)、无论是那个马克思还是那个黑格尔,都是假的,前者被简化为后者,而后者则与自身的一部分相分离,那一部分恰恰为前者开辟了道路,那一部分是《大逻辑》。
(8)、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9)、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9页。
(10)、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11)、《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2)、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表明了他对哲学所怀激情的阴暗面。黑格尔是叔本华哲学上的敌基督,这一观点使叔本华不会去寻找两人哲学中任何相关联与相类似之处,而这一直都是叔本华为进一步证实其哲学所作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未去就黑格尔这样做过,而他也从未想过要这样做。但两人都坚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任何真正纯粹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或许,作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希望加以否认的谢林留给世人财富当中的一部分,他们都同意以下观点: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具体表现为千差万别、互为对立的现象,这种独一无二的本质在其显现于大自然各个等级的过程当中向着更具表现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迈进,直至其达到人类这一巅峰物种。对这两位哲学家来说,笛卡尔哲学对心智与物质、智性与自然所作的截然区分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大自然就其自身而言是变动不居、难以用牛顿物理学那僵死、机械的世界观来加以解释的。这两位柏林大学的同事像歌德一样都对数学知识持贬抑态度,认为它仅仅有助于理解自然中较为低级领域的纯粹形式上的东西,无法对有生命的存有进行描述。两位哲学家都从根本上对怀疑论绝无好感,而对宗教情感深为赞同,都认为只有哲学才能最终将基督教用比喻所表达的深刻真理有力地阐述清楚。他俩都自视为传承了康德的洞见而又超越了这位柯尼斯堡的智者。对他俩而言,哲学一直必须关涉的乃是普遍之物,它必须满足于描述世界为何是其所是,而非满足于规定其应当如何。
(13)、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这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
(14)、陈士聪:《从“绝对的神”到“绝对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海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75—80页。
(15)、黑格尔把“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16)、(3)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17)、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意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劳动的结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黑格尔认为,前者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因此,主人发号施令,坐享其成;奴隶劳动,对物“加工改造”,创造财富供主人享受。然而奴隶创造财富,劳动也就造就了自己,因此奴隶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懂得活着不光是为了主人,也是为了自己。而主人是完全依赖奴隶生活,因此奴隶不但创造财富,支配财富,也进而支配主人。最后关系颠倒了过来,主人成了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18)、那么,“爱”何以能够统一主观理性与客观生活、个体与普遍性的世界之间的对立?狄尔泰与卢卡奇都认为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已具有“爱”,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秘主义,“爱”的统一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无可言说的统一。克朗纳因此认为黑格尔是“最大的非理性主义者,他是非理性的、超理性的、反理性的”④。然而,纵观黑格尔思想的发展,我们发现神秘主义的“爱”与生命并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宋祖良先生认为:“爱”与反思的结合就是生命这个命题包含着黑格尔以后哲学中的统结合思想,但就“爱”的合一而论,黑格尔已经超过了康德的主、客分离思想⑤。在这里“神秘主义”的“爱”已经蕴含着成熟时期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萌芽。如果“主观理性”造成了分裂和对立,那么,神秘主义的爱则孕育着辩证的统一。“爱”已经具备了后来辩证法思想的一切特点:它企图超越片面的理性主义、片面的情绪主义和片面的经验主义以追求一切对立中的统一⑥。
(19)、《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唯心主义的意识发展史,但是每一个意识阶段又有历史发展事实作为例证。所以恩格斯认为,《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20)、它是黑格尔整个美学体系层层递进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个发展的不同层次上,便展示了黑格尔对于美和艺术的各种观点。
(1)、毛主义的目的在于与这种轮换和这种规避决裂。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新哲学家们跑来将黑格尔主义变成幽灵,变成国家的理性怪物。这种做法,由于他们对辩证法所怀有的憎恨,拉进了他们和阿尔都塞的距离,不同之处在于,阿尔都塞想要通过这一阴影的效果为马克思带来更大的光辉,而其他人的目的则在于将再次被画上等号的马克思和黑格尔归入思想大家的范围,这些思想大家被视作一切罪恶之源。
(2)、 今天在法国绝对有必要建立列宁1921年(并且是针对托洛茨基在工会运动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全心全意呼吁的东西:“一种由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友人所组成的社会”,并且他为这个社会规定了“鼓吹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重大的任务。
(3)、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括近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逻辑思维三个进程是: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理性,在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物也不完全是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特色和成就。而正—反—合的辩证方式,构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4)、本人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命题的来源,并非古希腊,恰恰是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该心概念一一天理。天理就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理念。很明显的就是,绝对理念=天理。那么,程朱理学的天理概念,又來源于何处?可以明白而毫不怀疑地说,天理这个生万物而而无处不在的理念,最早的出处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大道。老子讲,大道生一二三及万物。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对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含义?猜测争议最多了。但各派对宇宙本原这一终极哲学问题的终极思考,都又是迴避不了的。程朱理学大家们对老子道的理解,是从理学角度解释是很自然的事,顺理成章的。黑格尔读过老子的5000言,又读了程朱的著作,从他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很自然地接受了天理这一概念,并用天理解释了老子宇宙生成公式中的道概念。于是,老子哲学,经由程朱理学,到了欧洲后就演变成了黑格尔哲学了。似曾相识燕归來,小園香径独徘徊。
(5)、因为人性的和谐以及全面的丰富性不是在静止的平面中,而是只有在历史发展的系统中才呈现出来,这个历史只能是介于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人的历史,尤其是人的精神史。
(6)、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7)、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8)、貌似黑格尔是一部强大的思维机器,可以八面玲珑的思考各个层次的前进位置并指出其范畴。这是我们平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只要小逻辑能够在我脑中演绎一遍,且我也能同时思考到各个层面,那么我的立体小逻辑结构图便建立起来,从而对整个的框架便有深刻的认识了。
(9)、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0)、“思辨理性”吸收了“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绝对和普遍性
(11)、再现黑格尔的内在分歧不是徒劳的,因为好战的资产阶级哲学总是以排除他或者以全盘接受他的名义而取得进展,它们的企图不在于忽视马克思主义,而在于占领它并遏制它。
(12)、理性是哲学最根本的概念之“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是哲学研究的传统主题。甚至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①。从词源学上来考察,是由古希腊逻各斯(Logos)一词引申而来,意为:理性、关系、定义、概念、判断,是最真实的存在。
(13)、 “思辨理性”的萌芽:“爱”对主观理性“客观化”的尝试
(14)、库诺·费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张世英译,吉林人民出版1983年版,第61页。
(15)、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页。
(16)、与谢林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哲学并不是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终点站,而只是最初级的阶段,它还必须通过两个更高的阶段即宗教和哲学才能真正达到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或自身复归。
(17)、(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页。
(18)、这段话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读。按照流行的理解,辩证法所讲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既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也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套方法论,但无论如何,与“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者,“否定性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它与“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吸收的“合理内核”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否定性的辩证法”?
(19)、例如,黑格尔在谈到神秘主义者雅可布·波墨时说道:“波墨有一个主要的思想,认为宇宙是唯一的神圣生命,是神在万物中的显示”,“他用Qual(痛苦)这个字来表示所谓绝对的否定性,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因而也就是绝对的肯定”。⑨其实这也是黑格尔的夫子自道。同样,马克思也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物质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波墨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⑩当然,如果是别人不用机械力来解释物质的运动,而是诉之于“物质的痛苦”,就会被人称之为“神秘主义”、“物活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因为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有“痛苦”,才会体现为“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所谓唯物主义就在于把这种“痛苦”还原为某种精致的机械关系,因而把这种自否定还原为物质的相互作用。但这些话恰好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认为把精神的属性考虑在物质固有的各种丰富特性中,而不是把它还原为物质的某种单一属性,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正是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说:“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的天生的产儿。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11)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能够思维,思维就包含在物质的本性中,而这种本性固然不能诉之于上帝的万能,但也不能归结为低层次的机械运动和数学运动,而是物质本身的最高本性:这就是唯物主义。
(20)、如果说一位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憎恨仅仅是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根本观念之间对立所产生的作用的话,那么,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便会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尽管他们之间不乏关联。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相互对立在多个方面都是意义深远的,或许,如果黑格尔只是个唯物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话,那么,这些对立将会大到叔本华对他这位柏林大学同事所怀有的强烈蔑视具有了相同形态的哲学基础的程度。叔本华的逻辑学就其传统而言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真理只是命题的特性,一种表示关系的特性—正如他在自己博士论文中所指明的一样。除非是在涉及某种外部原因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命题为真。他并未试图确定其意义,并未将其作为一个只想愚弄傻子的“无耻骗子”观点不予考虑,而是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摘引了以下内容:“但看清陈述一个命题、为其引证成立的理由以及同样通过理由来驳斥其对立命题的方式并不困难,它并非真理能显现于其中的形式。真理是其自身的自我运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真理”广布于黑格尔思想之中,而黑格尔那实为效用之本体论的辩证法逻辑学则令他感到震惊。在他《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所谓的“逻辑学”,黑格尔在开篇处试图将绝对之物描述为“本体”,并通过一连串令人眩惑的辩证环节达到了那个理念在其中从它自身制造出了一个与它自身相符合真实世界的契机。之后,在第二部分的“自然哲学”当中—叔本华从这之中选取了他的黑格尔哲学样本来贬低其作者—黑格尔通过空间、时间、重力、有形物体、植物与动物缓慢地推进着理念的进程,将自然表现为“精神的自由反映:认识上帝,不是在将其作为精神而进行的观想之中,而是在其直接无间的存在之中”。之后,在第三部分的实为辩证法那炫耀辩才的精心杰作(tourdeforce)“精神哲学”当中,黑格尔猛推着他的宏伟计划经过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达到了绝对精神,在这一巅峰阶段中“充分展现出其自身本质的永恒理念,一刻不停地促使自身产生影响,使自身脱胎成为绝对精神并欣赏着作为绝对精神的自己”。
(1)、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2)、(8)赵林.黑格尔宗教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
(3)、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4)、《小逻辑》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
(5)、现代性:“主观理性”与“普遍性”原则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