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明心学原文
(1)、就像是收放心,博仁老师解析说要有东西是定在那里——由它们做根基发展,才能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不受外物影响的选择判断。
(2)、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相对来说,朝着一本好的传记方向去写的,只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守仁评传,这是中国思想家系列传记中的一本,介绍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算是面面俱到,但个性方面与明朝时代的关系没怎样涉及分析和书名的评价,但这是一本相对严谨的传记,立意比其他那些通俗读物高得多。
(4)、我们的心只有一颗,只要生起了一个抱怨心,对待工作抱怨,回到家里,对家人也会抱怨,对待其他事事物物也会有怨念。所以阳明先生让我们在这颗心上下功夫。
(5)、《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6)、在《中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提到,“虽然王阳明说,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体。但是他没有解答人心的本体是什么?人心本体外的意念是什么?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又如何使人从动物变成人的?良知在人的艺术创造,科学创造,以及组织创造中的的地位又是如何的?良知在人类社会的革命与进步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7)、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8)、武宗及神宗中,虽暇,然世序总平,为世哲学思相劝之一大时。阳明学复孔子遗风,以讲会、书院等形传学。自其初生,则焕乎强者死,为徐爱、王龙溪、德洪等所受,而始传。其后徐阶等发之疾也。徐阶进推讲动,言阳明学,言正心以治天下心。在嘉靖四十四年之灵济宫会,以首辅致亲讲,诸大吏会听讲。
(9)、①象山: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而其山形如象,故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10)、心得:率先垂范,不是只做表面文章或者单纯做点具体的活,看起来像是不务正业,但实际上能有效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更能以心唤心、消除沟通障碍,促进日常管理工作。
(11)、嘉靖帝渐向尊道,为道士上,道士入宫,委以要职,陶仲文以少师、少傅、少保,位极人臣。朝带色浓厚之道教,“天下士大夫靡从风。。嘉靖十46年,虽帝以服丹药毒死,然犹寿六十岁,是太祖、成祖后第三寿帝。嘉靖时,儒家、道家、佛家皆有所成,若莆田者林兆恩,三十岁时弃科举,读三教经,创之“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之“三教合一”说,世称“三教先生”。
(12)、●“人持胜心”,便会争强好胜,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便会对圣人之学不断提出疑义。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学习《象山文集序》其实是一次洗礼,特别希望大家能够自勉和警惕,尤其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以及拥有话语权的人来说,要放下“胜心”,找寻真心,真正在自己心上存天理、去人欲。否则的话,只是抱着傲慢之心各抒己见,看似是思想上的繁荣,实际上终将造成各种的混乱。
(13)、这其实也恰恰是提醒自己每天都要读专业类书籍,一个之前没太在意的好处:阳明心学其实也是心理学的范畴。不知不觉,我已在做这部分工作200多天,不包括额外刻意阅读、学习。
(14)、如果你的解读是善的,大公无私的,就让自己喜欢这个解读。方法是如好好色,想像自己看到了一个心仪的靓男或美女。
(15)、大部分女性喜欢囤货,如果不断满足物欲,就没机会发现其实内在缺失所致。
(16)、目标“针对不顺心的事,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17)、真正融合了理学体系,是中国儒家精神的真正体现。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18)、阳明学百家虚也,为士之大指论,后为学之大教,谓中国哲学思生深。阳明心学柔合矣儒、道、释之术与论,有明之禅宗心分。阳明主之,推之于士人中之佛通和研,反复深者矣佛理之研。如泰州学之宗李生,剃发以示与俗绝,读书著述近十年。李卓吾非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标准,非程朱理学,其奉公之效。明陆王学“吾心乃宇,宇宙便是吾心”说,以为“心”、“心”最为根本之意,为万物之本也。无“理”,无器物,世上一切物与神皆是只在“诚”中。
(19)、⑫周、程二子:周敦颐、程颢,可参看本书《阳明先生年谱》“1501年”条“周濂溪”注释和“1488年”条“明道”注释。
(20)、“身”是比较好理解的,大家照下镜子就能看见了又能触摸并感觉到它的存在。“身”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物质形式的存在,《传习录》180章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这个陪伴我们几十年的肉身就如刘老师比喻的电脑的硬件。但是如果只有这个躯壳没有控制系统的指挥那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所以能够主宰这躯体的就是我们的“心”。
2、阳明心学原文32.3
(1)、我们又探讨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意思,“心不在焉”是心不在一个具体的事情上吗?我以前都是这样认为的,在千红老师的启发下,我们又明白了一层深意:心既然是太阳,就应该朗照乾坤,心是君主,就应该是君临天下,掌控全局。心不在焉,应该是说心没有在他的本位(君主之位),而不只是指在具体的一件事上。
(2)、心得:性格平稳,会使人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乐观、积极向上,心量提升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提升。
(3)、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4)、编辑 |王飞 审校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5)、从诚意班开始就总是听到要完全的利他无我,可我总在想:没有我,哪来的他呢?
(6)、(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7)、最后,博仁老师说一定是自己搞明白了才能够跟别人说清楚,这种这点我非常认同。
(8)、 音频后期|黄靖凯 图片 |白喆 排版 | 文平
(9)、所以为什么说要远离负能量,去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在讲环境影响。因为对人性了解的越加透彻,以及人性某些大致相同的特性,就更容易做到接纳。有了接纳,能量就不会花在内耗上了。
(10)、《传习录》先生曰:“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这个“心”就比如买回来的新电脑必须安装一个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所以身和心必须是个统一的有机结合。《传习录》中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身是心的载体,没有心的躯体只是个植物人,没有了身来承载这个心,那么这个心也是没有办法存在的。“身”有了“心”才能视听言动,没有心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可是这个“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是靠思维来控制我们的行为。即孔夫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所以我们修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心能不被各种私欲攀附使得心体能与天理时时合拍。
(11)、“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道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指明方向。这就是我们需要求道的原因。
(12)、因为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听从自己内心的时候,别人却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清晰笃定的志向,这就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坚持本心就更加困难。
(13)、(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②。”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14)、“为什么不倒过来再多问问电商运营的情况呢?”就这一个念头转过来,一念反省即得本心,就已经开始在心上下功夫了。小我与小我的碰撞的结果永远是互相伤害,大我与大我的碰撞才能互相成就。对内我们有部门之分,对外只有一个华丰。
(15)、目标“多聆听别人的建议,不急于打断他人发言”。
(16)、❤译文:即使是大贤也避免不了会有过失。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贤,其原因是他有过即改。所以,人并非是以无过为贵,而是以有过能改为贵。诸位学子自己反省:平日是否也有缺廉少耻、不忠不信的行为?是否在孝亲爱友之道上有亏欠?是否有狡诈刻薄的习气?我想诸位大概还不至于此吧。如若不幸,真的有人有类似问题,那是他因不懂得这些道理而误犯,也是因为平日缺少师友的教导劝诫的缘故。诸位学子自我反省一下,万一存在类似的问题,当然应该痛切地自责忏悔,不过,也不应当因此而失去信心,以至于丧失改过向善的勇气。一旦能将恶习洗除干净,就算从前做过盗寇,也不妨碍他今天成为一位君子。如果有人认为过去已经犯了很多错误,今天即使改过从善,别人仍旧不会信任自己,何况这么做,也无法弥补之前的错误,反怀着羞耻愧疚、恐惧沮丧的心理,甘愿鄙陋龌龊地过一辈子。对于这种人,我也只好绝望了。
(17)、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也是因为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听到这些我内心其实是有抗拒的声音。
(18)、“此学不讲久矣。鄙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而闻者往往诋以为异,独执事倾心相信,确然不疑,其为喜慰,何啻空谷之足音!”
(19)、关于这个定,阳明先生则是带大家坐禅,修收放心,我也刚好看了一些禅修的书,无论是坐禅还是动禅,最终都在行走坐卧间,皆是修行。去觉知当时当刻的感受和行为。所以坐禅不是目的,聆听自己的身心才是目的。定生慧。
(20)、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3、阳明心学原文拼音版
(1)、心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尤为重要的存在,它决定你的成长、决定你的未来,更决定你存在的人生价值。不要在那些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2)、所以以前总会有很多人去攻击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那时我也在随大流,认为的确不公,但随着对它认识的深入,一个超级大国这样做可能已经是现阶段最合适的了。而阳明先生也说参加科举,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而失了自己的志向,所以志向和制度是能够相互结合,彼此促进。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5)、阳明先生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四合院老师说,抱怨是一个人最糟糕的品质。停止抱怨,马上行动,能做多少,做多少。
(6)、●《象山文集序》从文字层面来看,是阳明先生在为陆象山的学说正名,但实际上,先生是借此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7)、案例:上周车间部分目标未达成,除了努力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通过和员工沟通交流聚餐等活动提升车间员工和自己的士气争取6月达成生产目标。
(8)、读完何部长的分享,有3点回应建议,希望对您有用。
(9)、有很多事都不再纠结,极个别情况下,才会有剧烈的情绪起伏。
(10)、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圣成贤。
(11)、关于这个定,阳明先生则是带大家坐禅,修收放心,我也刚好看了一些禅修的书,无论是坐禅还是动禅,最终都在行走坐卧间,皆是修行。去觉知当时当刻的感受和行为。所以坐禅不是目的,聆听自己的身心才是目的。定生慧。
(12)、但我们“说”不仅仅是在求认同,这只是我们思想梳理外放的一种形式。所以,越讲越明白。这里就要感谢陆婷老师以及咱们组的志愿者老师们给我这个分享机会,感恩!
(13)、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圣成贤。
(14)、万历七年正月,首辅张居正禁私院,禁止聚众讲,因杀在讲学中讥张居正专制朝之何。然,其后私书院与学者犹郁起。其传与之,以江南人士尤浙江人要干,渐成一d分子。直到清朝,黄氏尚有重至。在私书院与学动中,微似资本主义之心萌芽。随明之终,满洲人在中国得以长世于达建世变,未发之资本主义心告亡。
(15)、因此,我们每一次的学习,每一次的明心净心都是在扫除心上的灰尘,让心中的镜子变得明亮起来。同时,一轮明月,高高悬挂,照亮无数行路人。
(16)、我也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我被西方的精致主义利己的思维给荼毒了,也因为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阳明先生的中心思想有关,但仍然珍惜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17)、乔白岩先生回答说,我非常赞同。等我稍年长一点之后,喜欢上了文词,一字一句都要去追根溯源,从宋唐开始,往往追寻到汉魏这些朝代。学习需要自己去深入研究。
(18)、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9)、原以为可能是没电,却不曾想指纹头坏了。精心准备的午餐,1-2个小时了也没吃上~密码不记得,备用钥匙也没带,天猫精灵没连接。客服准备请人过来换,但官网购买,到货需要几天~担心暴力开锁直接搞坏了~
(20)、作者对王阳明学术发生与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事功方面01对王阳明在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作了重点记叙。三十五岁王阳明遭受政治生涯中第一次打击,请愿皇帝“宥言官,去权奸”,结果被廷杖逮系诏狱,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4、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1)、从此王阳明豁然大悟,这才知道格物也好,致知也好,都是为了一个“良知”。这个良知人人都有,只是大部分人都舍此而追逐耳目见闻之事,虽然也能有些见解,但终归是不能全体大用(关于龙场悟道的细节,学者有争议,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细节不放)。
(2)、当然,坚持自我和坚持本心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收获的第2点。
(3)、尤其是“析心与理为二”,导致天下大乱,是非不分。阳明先生借此文正本清源。
(4)、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红玲下次分享时,还是要聚焦于具体的一件事情,我们扫除心上的灰尘,便有了具体的抓手。一件事情抓住深挖,一直挖到起心动念处,通过这一件事情,把心上弄通透了,心上明了,与此相关的事就通透了。
(7)、谋道,即给自己制定一个十年的大战略,种下大树的种子,大因结大果。
(8)、大家好,咱们11组的各位老师早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由我来开启新一周致良知的学习和践行,感恩与各位的相遇!
(9)、坚持自我,可能被包括自己也没有分辨清楚的私欲,就比如博仁老师说所知障,学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的暗自得意。
(10)、心得:一切的不顺心、烦,都是自己造成的,多敞开心扉,多沟通,往往会让心里更舒坦一些,烦恼的心也会减少一些。
(11)、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12)、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13)、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员工外调的好评,也相信一定能做到。
(14)、得失荣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脱。
(15)、李道夫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在《寄李道夫》这封书信中,阳明先生指引李道夫在传播圣学的过程中践行中庸之道。
(1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7)、⑨“仁,人心也”句:可参看(2)条“收放心”注释。
(18)、陆象山先生是宋代大儒,他的思想与阳明先生的思想被后人合称“陆王心学”。可是,因为他的学问与同时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有差异,而朱子被后世奉为儒学正宗,陆象山先生的学问被逐渐湮没。阳明先生对此非常痛惜。
(1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0)、也因为“它”的存在,反而阻碍我们做好复健工作,恢复本来的生机。这也就是自以为知道却成为我们真正做到的障碍。所以一定要警惕,同时保持谦逊和自我反省。
5、阳明心学原文与解读视频
(1)、释义:世间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我们天生就具足,都有,而不是要去外面格物求取才能获得。
(2)、你是我,我是你。其实你有的情绪,我也在感受,你身上我看到的缺点是我投射的。既然你有我的部分,那么爱你就是爱我自己,接纳你的缺点就是接纳我自己。
(3)、心得:抱怨的危害常常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会引起团队松散、分解、毫无战斗力,所以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抱怨杜绝负面情绪。
(4)、❤译文:诸位学子随我在此学习,盛况空前。我唯恐不能有助于诸位,特提出四项教规进行劝勉,以此回应诸位的拳拳之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诸位定要认真听讲,切莫轻慢忽视。
(5)、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同样激进趋利,圣贤们只好告诫大家各司其职,各勤其业,才能相生相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项。
(6)、阳明心学的心,不是指的血肉之心,而是灵明的觉知。从中医角度来探讨也可以帮助理解,《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只有心字不是“月”偏旁,因为心是太阳,自己就发光。心居最高位,代表是君主职能。
(7)、(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8)、接着我们再来说一下“性”,《传习录》先生曰“以其理之凝聚而言谓之性”,这个字让我想到刘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性”特抽象,要讲清楚挺难。《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传习录》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乃性之源。阳明先生认为心性天本为一体,心性与天原是合一的。这里就要说一下天理这个词,要将天理说清楚也是很不容易,天理我的理解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运作不息的自然之理,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上那个最大的原点在人心上面的本然投射给人所下的一个定义,而且天理落到天下万物上面就使万物具有了各自不同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殊性质,比如落到狗身上就是狗的特性忠诚能看家护院爱啃骨头;落到猫身上就是猫的特性冷静又孤僻可以上树又能抓老鼠喜欢吃鱼;落到树木身上就有树的性质,可以保持土地的水分不流失又能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天理落到了人身上就是人性,我们就应该按照人性的规律去做人做事。《传习录》34章先生曰:心即性,性即理,心即理。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心=性=天理这些用词对人来讲其实指的是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而已。
(9)、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怎会有心去刻意区别?实事求是而已。我与陆九渊,在学说上并非轻率求同;两者的区别,也不会加以掩饰。我与朱熹,在学说上并非追求区别;两者的相同,也不会担心有问题。假如伯夷、柳下惠与孔子、孟子同处于一间屋子内,就他们观点的侧重和整体展开讨论,大概也不能都一一符合,不过也不妨碍他们都是圣贤。如果后世论学的人,全部是d同伐异,被私心、浮躁之气影响,这是把圣贤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啊。
(10)、不过也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搞明白和教别人同步进行,因为教是最好的学。所以这样的分享其实也是传播的一种,也在用教的形式,但更谦卑,因为听我们分享的人有很多更有智慧的。
(11)、为了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为了避免后期出现类似情况,一方面要在具体细节落实上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要让负责相关环节的同事心中有事,心上重视了,事上才能重视。心上有漏,事上有危。
(12)、每一行到最后比拼的都是“格局与境界”,而不是专业技能。就拿摄影行业来说,比拼的真的不是你的技能到底有多好,拍摄得多么完美,而是你能不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的作品能不能和更多的人产生一种链接,或温暖,或启发,或触动……
(13)、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14)、这个世界的进步就是不断有人提出异议,并且去证实它们,最终才得到发展。有些事只代表个人,没有普遍意义。方法和道理并不是相互排斥,彼此不相容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15)、提个建议,“有许多交流过的问题未执行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干总可以回看下,当时是在哪个层面上和同事交流的,是在事上交流,还是在心上交流?事上交流了,心上没交流,事就容易漏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小我,当小我起来的时候,轻忽慢意之心就起来了,本来能干好的事,也就达不到咱们满意的结果。本质上不是能力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如您所说,其实外仓是有能力将这些货品发完的。分享2句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团队建设有帮助。
(16)、下次总结心得时,试着忘掉你的才华,忘掉您的抒情,针对您经历的这个案例,带给您的一句话收获到底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看似不那么规整,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你自己知道那是心底的声音,你能感受到有种力量感在里面,然后把这种力量用到车间目标上,梦迪试试如何?
(17)、因为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听从自己内心的时候,别人却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清晰笃定的志向,这就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坚持本心就更加困难。
(18)、所以教导我们致良知,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是阳明先生在他49岁时正式提出的“致良知”这3个字的概念。
(19)、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世界也越来越清明,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茫然,但很快就会想起自己的初心。
(20)、虽然很麻烦,但并没有太焦躁,继续阅读原文,写作业,手机下午很可能没电~
(1)、阳明先生引导李道夫秉持中庸之道,既帮助别人,又不急于求成。
(2)、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3)、原因:自己很多时候很容易为做不到的目标或事找借口或抱怨,心性不够沉淀。
(4)、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5)、阳明子曰:“可!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6)、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7)、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8)、原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凡事能够微笑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9)、所以阳明先生说,“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都出自于其中。大道其中本来就包含有各种技能。
(10)、1521年,正德十有六年辛巳,阳明先生五十岁,在江西。升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封新建伯。《王文成公全集》年谱载:“先生以象山得孔、孟正传,其学术久抑而未彰,文庙尚缺配享之典,子孙未沾褒崇之泽,牌行抚州府金溪县官吏,将陆氏嫡派子孙,仿各处圣贤子孙事例,免其差役,有俊秀子弟,具名提学道送学肄业。”钱德洪在年谱中有按语:“象山与晦翁同时讲学,自天下崇朱说,而陆学遂泯。先生刻《象山文集》,为序以表彰之。”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据钱德洪《年谱》记载,此年阳明先生曾“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语陈九川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同期语录还可参见本书中(4)(5)条。本书中《与杨仕鸣》、《答伦彦式书》也写作于此年。
(11)、案例:上周电商活动一开始就有跟生产计划沟通,考虑到生产机动性可能会出现问题,当时就跟审单和仓储沟通,分散到外仓,本以为这个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可2天后发现本仓还有大量订单,陈总也特地来问询此事。经几个当事人的沟通发现并没有把具体周期时间落地。一字一句之差导致了订单的积压,而外仓完全可以将这些货发完。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3)、这么说吧,常人的“知”只是在一事、一物上的知,未能全体而大用,做不得主。只有像孔子那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说“致良知”的功夫道家了。就好像大海的水,众人只得海面上的浪花,唯有圣人才能得整个大海之水而通达无碍。
(14)、它把善与恶定义为对良知的遵循和违背。把行动确立为检验是否遵循良知的唯一标准。从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将致良知确立为心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15)、虽然现如今圣贤文化再一次流行起来,但积习已久,总是有忍不住或下意识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路漫且远,但时间会回报努力的人。不断的修心调整。
(16)、继承了孟子在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心:把人心的本体解读为良知;而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把朱熹理学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客观天理,解读为人心中天然存在的良知。
(17)、如果你的解读是善的,大公无私的,就让自己喜欢这个目的。方法是如好好色,想像自己看到了一个心仪的靓男或美女。
(18)、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把努力的方向确定好了,就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是“以终为始,出手即巅峰”。
(19)、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怎会有心去刻意区别?实事求是而已。我与陆九渊,在学说上并非轻率求同;两者的区别,也不会加以掩饰。我与朱熹,在学说上并非追求区别;两者的相同,也不会担心有问题。假如伯夷、柳下惠与孔子、孟子同处于一间屋子内,就他们观点的侧重和整体展开讨论,大概也不能都一一符合,不过也不妨碍他们都是圣贤。如果后世论学的人,全部是d同伐异,被私心、浮躁之气影响,这是把圣贤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啊。
(2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乔白岩先生说,我到中年才开始学习圣贤之道,现在对于年轻时把太多的时光浪费在下棋和文词研究上感到很惭愧啊。我现在对它们已经不再上心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呢?
(2)、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3)、⑩“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4)、《传习录》先生曰:“以其明觉之感应则谓之物”,说的是被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这个“物”字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物体意义上那种概念,从传习录中对物的定义主要就事来说的,如孝亲为一物,端茶杯喝水也是一物,你说那我什么也不做去睡觉总可以吧,不好意思这也是一物,因为凡是意之所指的都属于物的范畴。
(5)、原来在阳明先生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也都在求取功名利禄,对于成圣成贤,品德修身不多。跟现在情况大致相同。可见,时代不是问题,问题还在每个人的本心上。
(6)、当然,坚持自我和坚持本心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收获的第2点。
(7)、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
(8)、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9)、这是阳明先生自己写的一篇序,所以阳明子指的是阳明先生本人,先生指的是大宗伯乔白岩。两人论学的时候,阳明先生说,学习贵在于专注、专一。
(10)、当时,对于阳明先生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很多人并不理解,李道夫却深信不疑。阳明先生说李道夫“任道之勇,执德之坚,令人起跃奋讯”,如果这样的人再多一些的话,就足以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11)、最初学习阳明心学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对古代文字、智慧有更多的了解和浸入。这得益于我对古文的喜爱,甚至说是热爱,每日原文阅读这点会增加我借此文言文的密度,从而提升古文写作的能力,颇为受益。
(12)、正是因为如此,阳明先生才说“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在经营决策中,在家庭、事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是我们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洞察人性的本质所导致。一旦当我们用昏暗的镜子去照世间万物,那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扭曲、模糊的。
(13)、随着觉察越深,作为第三者观察者的感受越加清晰,即便有些事还不能瞬间转变行动,但会马上看到自己的意动,然后充满善意地“看着”她,以一种实体形象出现在我心里,微笑淡然任由她吐槽发泄,负面能量就消散的很快,掉在情绪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了。
(14)、婷婷老师找到我说到这个事情时我一时没有特别想要抒发的欲望,但却刚好推着我进行早已规划的阳明心学周总结,所以感恩您的成就!
(15)、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16)、乔白岩名叫乔宇,号白岩山人,是阳明先生的一位故交,也是比他级别还要高的一位官员,特意来拜访阳明先生。
(1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8)、从功课内容便能看出,大部分是对原文的联想和感悟,偶尔有自己身上发生事件的心理历程,但梳理的过程也是挖掘内心深处想法的过程。通常整件事情写完已经了悟,有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19)、如果你的解读是恶的,含私心杂念的,就让自己讨厌这个解读。方法是如恶恶臭,想像自己闻到了狗屎狗尿的恶臭。然后用慈爱仁义的标准,对这件事重新做出解读。
(20)、“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
(1)、在别人看来可以大书特书,为之荣耀的军事成就,但在阳明先生看来,却是不要紧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
(2)、乔白岩先生无不愧恨地说,你说的对极了,我将终身铭记,可惜已经晚了。
(3)、(6)抚守李茂元氏将重刊象山之文集,而请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言哉?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旧习、己见先焉,则糠粃(kāngbǐ)精凿之美恶,入口而知之矣。
(4)、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的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然后是“意”这个字,《传习录》先生曰:以其主宰之发动处谓之意。这个意字说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个突然涌动处,本来我们的心体对外面的事物都没有特别关注的,好似走到大街上看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从身边流过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又如天上的云彩飘动的自然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无善无恶的,这里讲的是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那么“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心的产生一涌动就是意了,即是心体的用。此时迎面而来一位身穿红裙子的可爱小女孩使我们突然心中引起的那个涌动,也就是讲心里的平静此时被打破了,产生好恶之心(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这个就是心中的“意”因红裙子小女孩的出现而产生出来,这个意指的是心中发出来关注到事物上的那个桥梁,所以意必须要有物才存在,所谓有意必有物,无物则无意,意和物(事)是成双出现的。“心、意、物”是三位一体共构关系,意是连接心与物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意是不可能悬空存在的。“意之所涉着处谓之物”说的也有意和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