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戈尔生平简介73个
(1)、“可爱的罗比呀,给我们朗诵几节《罗摩衍那》吧!”——母亲常常这样催促他。
(2)、在他的作品中,泰戈尔用他特有的笔法将印度神话、古印度教义以及佛教文化相互交融,有湿婆舞天的故事,有所罗门的生活,也有佛陀菩提下的禅茶。
(3)、离京前一天,梅兰芳特地为泰戈尔表演了新派京剧《洛神》,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会心一刻,其实是泰戈尔最想要的,其中包含着中国之行中难得的理解与共鸣。
(4)、央视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央视驻欧洲中心站(伦敦)资深记者。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89年获得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英国风物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印度风物记》(香港三联书店)等。
(5)、泰戈尔即兴演讲了一个多小时,内容生动自然,又激情澎湃。会场内反响热烈,但在会场外,反对他的传单已经开始四处散发了。
(6)、当时的国际局势处于动荡中,印度成了原材料出口大国。1850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阻断了出口苏格兰的俄罗斯黄麻,苏格兰开始从孟加拉进口黄麻。美国内战导致了棉花无法运抵英格兰,英格兰又从孟加拉购买大量棉花。这两项贸易为印度商人带来巨额财富,泰戈尔家族的财富迅速增加。
(7)、宫里的大钟敲响十下,泰戈尔一行从神武门进入紫禁城,在迷宫般的宫殿中穿行,最终在御花园见到了溥仪。溥仪用英文与泰戈尔对谈,并在御花园内设宴,殷勤款待了客人,内务大臣郑孝胥以中国诗人的身份作陪。
(8)、 但是那年轻的王子将从我们门前走过,这时节我要穿上我最好的衣裳。
(9)、与不修边幅的美国人杜威和绅士气派的英国人罗素相比,泰戈尔的到来,带有浓浓的人文气息。
(10)、4月18日,由胡适发起的“文友会”邀请徐志摩演讲英国文学。据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日记记载,这天还有位特殊的客人“泰戈尔的代表恩厚之来”。
(11)、请知名学者访华,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南北各地巡回讲演,组织工作繁重,需要众多资源。梁启超曾在写给张东荪的信中明言,“讲学社经费政府每年补助二万元,以三年为期,此外零碎捐款亦已得万元有奇”。
(12)、回到佛陀时代的摩耶夫人花园: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13)、泰戈尔穿印度长袍,白发银须,飘飘洒洒,戴红色高帽,更显得仙风道骨。他的声音高低抑扬,富有乐感,说到激动处,还会习惯性地握紧右手,放在胸前,非常有感召力,即使听不懂英语的人,也会受到感染。
(14)、在这个相对高级的情敌面前,她总显得有些自卑,她觉得自己长得丑,又不会笑,其实情绪无无外乎是源自于当年夺夫之恨,但从根源上来说,又和林徽因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徐志摩过于滥情罢了……
(15)、《晨报》一则不足百字的短消息,预告了泰戈尔乘船抵沪的具体时间,也点明“他是应讲学社之聘来华演讲的”。
(16)、当晚的压轴节目,是新月社同人在协和小礼堂演出的《齐德拉》。为了排练泰戈尔的这部爱情名剧,徐志摩等人忙活近半年,进而促成了新月社的创建。剧中,林徽因扮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扮演爱神玛达那,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饰演了春神代森塔,梁思成担任布景。虽然演出全部采用英文,非常小众,但新月社在北京文化圈的首次亮相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7)、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
(18)、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19)、答: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
(20)、当春回孟加拉大地时,泰戈尔仿佛顿悟般地觉得必须到中国去:“是的,苏醒的时候,需要一位诗人的帮助。……诗人的使命,是捕捉空中听不见的声音,是把信念注入未实现的梦想,是为布满猜疑的世界率先送来未绽放的鲜花的音讯。”
2、泰戈尔生平简介200-300字
(1)、同宣扬爱国主义有联系的是宣扬印回团结,只有印回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反英抗英。《戈宾德·辛格》中有这样的诗句:
(2)、但他的脸看起来显得那么苍白,听人说她是因为肺病,所以不得不住院,但其实对于张幼仪来说,林徽因始终是她心中那一颗拔不掉的刺。
(3)、为什么不到十年,陈独秀就从“泰粉”转为了“泰黑”?
(4)、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5)、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击殖民主义统治,斥责封建道德习俗为主题。《太阳与乌云》、《饥饿的石头》、《妻子的信》都是永远受人喜爱的名篇。世人一致认为长篇小说《沉船》、《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伟大的小说。
(6)、1920年底,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恰逢胡适的老师杜威在中国讲学,并大获成功。于是,请欧美知名教授到中国来讲学,成了蔡元培到欧美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他列出的名单上,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重量级人物,蔡元培一到欧洲,就逐一登门拜访,以示诚意。
(7)、活着不是为了赢得别人,而是为了不输给自己。
(8)、他1878年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4岁时开始发表作品,16岁时以长诗《野花》跃上文坛,1880年回国后专事文学创作,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人。
(9)、泰戈尔说,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他父亲为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除了潜心研究之外,旅行是他父亲的业余爱好,尤其喜欢前往喜马拉雅山旅游。当面对潺潺奔流的山泉,溪水发源于高山而滋润大地、奔流入海的追求给了他父亲深深的启示。他父亲不再向往隐遁,而开始致力于宗教改革活动,把自己认识的真理带到人类社会中去。
(10)、泰戈尔不仅是印度的伟大诗人,还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画家。泰戈尔成长为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完全得力于他父亲从小对他的熏陶和培育。他因为受不了当时学校教育的机械与贫乏,14岁就休学在家,虽然家里人对他感到失望,但诗人自己日后提起这个变动,却颇感欣慰。
(11)、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12)、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13)、 南风温柔地吹来。多言的鹦鹉在笼里睡着了。
(14)、而在中国学界看来,泰戈尔跟杜威、罗素一样,都是讲学社请来的。泰戈尔提倡“复活东方文化”,梁启超号称“东方文化派”,泰戈尔自然是梁启超的客人,或者说是梁启超领导的研究系用来“挟洋自重”的砝码。
(15)、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孟加拉语:রবীন্দ্রনাথ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6)、德瓦卡那特在17岁时娶了迪甘巴里·戴薇(DigambariDavi)。妻子生育了一女和五子。长子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DebendranathTagore)在童年接受私教启蒙,于1827年进入英印学院,并介入家族公司管理。他个人喜欢阅读奥义书,深受吠檀多派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继承了R.M.罗易的印度教改良主义,成了“梵社”的一代宗师,也由此赢得了“玛哈希(圣者)”的称号。
(17)、他先是迟疑的:“我扪心自问:对我发出邀请的人,期望获得什么呢?为了他们的幸福安康,我应该带去怎样的信息?”
(18)、首先,从一首泰戈尔的经典诗歌开始,一起走进泰戈尔充满诗意的世界。
(19)、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20)、除了诗歌创作,郑振铎的一些诗歌理论和思想也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对郑振铎的影响之大,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的。
3、泰戈尔生平介绍简介
(1)、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2)、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
(3)、他的家庭是加尔各答远近闻名的“泰戈尔世家”。父亲特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终身致力于哲学和宗教的研究,也热爱自然,从事创作,热心社会活动,被称为“大圣人”。
(4)、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
(5)、 “是夜晚了。”诗人说,“夜虽已晚,我还在静听,因为也许有人会从村中呼唤。
(6)、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7)、在阿姆利则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当他们进入喜马拉雅山区时,已经是四月份了。他们时而沿着山坡攀登,时而乘坐滑竿上行,目的地是山上一个名叫帕卡鲁塔的地方。
(8)、依戏剧大家焦菊隐的说法,欧游归来的梁启超,告别政坛,转入文化教育,非但不是“悲凉”、“守旧复古”,相反,他抱雄心壮志,想高举文艺复兴的大旗,在中国大干一场。
(9)、徐越说越气,最后竟然宣布“罢译”:“吾人于泰戈尔之演讲,如吃甘蔗,吾之翻译,及报纸之记载,将皆成为糟粕。故不必画蛇添足,举糟粕以饷人。”
(10)、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11)、 我的衷衣和孔雀颈毛一样地华彩,我的披纱和嫩草一样地碧青。
(12)、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3)、舒婷的诗歌创作是深受泰戈尔影响的,她曾这样描述对泰戈尔的喜爱:“我拼命抄诗,我迷上了泰戈尔的散文诗。”
(14)、我想对你说出我要说的最深的话语;我不敢,我怕你嘲笑。因此我嘲笑自己,把我的秘密在玩笑中打碎。
(15)、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16)、 笼里的鸟低声说:“我的翅翼是无力的,而且已经死去了。”
(17)、 “假如有游子们离了家,到这里来守夜,低头静听黑暗的微语,有谁把生命的秘密向他耳边低诉呢,如果我关起门户,企图摆脱世俗的牵缠?
(18)、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19)、眼看泰戈尔影响力日增,“反泰派”觉得此事事关中国的出路,必须争个你死我活,争论中的硝烟味也越来越重。
(20)、最先败下阵来的玄学派,突然请来了在西方倡导东方文明的泰戈尔,这自然引起了科学派和唯物派的怀疑,他们认为泰戈尔是来给“玄学鬼”助阵的,梁启超是“借菩萨游街”争取青年。
4、泰戈尔生平简介300字
(1)、 是我自己胸前的珍宝放出光明。我不知道怎样把它遮起。
(2)、 他们的爱情因渴望而更加热烈,但是他们永不能比翼双飞。
(3)、“五四”之后的北大,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中,老师欠薪是家常便饭。叶圣陶1922年被中文系聘为讲师,只因欠薪,他的家底薄经不起久拖,就跳槽到了出版社;顾颉刚1925年的日记记载,他100元的月薪不但拖欠了半年以上,而且那千呼万唤始到来的欠薪,还是分次吐出的。
(4)、实际上,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就感受到了不和谐的气氛。有一次讲演,他晚到了半小时,就有一家报纸批评他是过时人物,只该与古人对酒当歌才是。在印度,泰戈尔常因激进前卫受到责难,到中国,反而成了老古董,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5)、我之所以把我的痛苦不当一回事,是因为我怕你会那样做。
(6)、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7)、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泰戈尔一生的主要作品,结合泰戈尔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探寻他对自然、世界、人性的观点,引导大家领略其诗歌所营造的恬静、肃穆的意境,感悟其哲理的光茫。
(8)、何乃英,1935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译文17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自己编著17部,主编4部,二人合编2部,其余为多人合作编著),译著10余部。主要著作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以上为自己编著)、《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
(9)、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10)、从童年起,他就关心中国。他曾说:“那是我念《天方夜谭》时想象的中国,那风流富丽的天朝竟变成了我的梦乡。”
(11)、不但中国,那时整个亚洲都没有话语权,唯一的例外是泰戈尔。他在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1920年,泰戈尔在欧美访问时,恰逢一战结束,大战导致的内心枯干,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注入生趣和灵魂。欧美兴起“泰戈尔热”,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上层知识界都追捧他,将他奉若先知。蔡元培与泰戈尔几乎同期在欧美,必然能感受到泰戈尔在西方的影响力。
(12)、泰戈尔到底是受邀而来,还是不请自来呢?旅程中的一些波折,由此埋下了伏笔。
(13)、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14)、1937年底,泰戈尔开始失去知觉,并昏迷了很长一段时间。1940年,泰戈尔再次陷入昏迷,再未完全康复。在他去世前两个星期,政府用专车把泰戈尔从国际大学拉回了祖宅。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就在这张床上去世。享年80岁。泰戈尔曾经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那时他正享受着生之绚烂,人生的秋日终究还是来了,一个生命脱离了树枝,在空中飘零,慢慢地落在了地上。
(15)、 因为深深害羞,我不好意思说出:“她就是我,愁倦的行人,她就是我。”
(16)、60岁的泰戈尔,一见到25岁的冯友兰就亲切地说:“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家,为我素所敬爱。我以前到日本没到中国,至今以为遗憾。然而,我终究必要到中国去一次的。”
(17)、Under the banyan tree you were milking the cow with your hands, tender and fresh as butter.
(18)、4月27日,泰戈尔做了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争议的事,那就是与“末代皇帝”溥仪见面。
(19)、其实,我一直都知道,爱一旦深入骨髓,就不懂什么去恨了。
(20)、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5、泰戈尔生平简介英文
(1)、泰戈尔忍无可忍,终于在刚满14岁时退学了。家里人对此深表失望,但也无可奈何。泰戈尔自己日后提起这个变动,却颇有欣慰之感。
(2)、走好自己的路,迈好自己的步,少理那些背后说三道四的废物。
(3)、泰戈尔在这样一中西兼容。开明自由、富裕而又节俭有度、秩序井然的大家庭中接受教育、长大成人,形成了“束缚中寻找自由”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观。他7岁开始写诗,14岁翻译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显示出早慧的诗才。1882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暮歌》出版,受到了高度赞扬。泰戈尔被称为“艺术天空中初生的太阳”。
(4)、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4岁发表第一篇爱国诗《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成为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5)、谢谢生命的种种际遇,让我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最美的你。
(6)、没有永远的缘分,没有永远的生命,我们所能拥有的,可能只有平凡的一生。
(7)、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8)、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9)、第二天的演讲,胡适在泰戈尔之前登台,对想要抗议的人发出了警告:
(10)、一九一九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从退避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宣告放弃英国政府赐给他的“爵士”称号。从那时一直到他逝世,始终全神贯注地关心世界和印度的大事。他曾访问过世界许多国家: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等。他同世界许多名人,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等结成朋友。他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也曾横眉冷对西班牙的佛朗哥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的爱憎是非常分明的,尽管有时有一些保留,人类进步事业他是支持的,对各国人民他是同情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节不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