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茨威格简介资料大全
(1)、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2)、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3)、在我的今天和昨天之间,在我的扶援直上和节节败落之间,是何等的不同,以致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一生所度过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几种,因为我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无意之中提到我的生活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哪一种生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今天的生活。
(4)、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5)、但如此锋利、冷酷而严厉的目光,仅仅是一瞥,这双眼睛就又转而变得柔和,闪烁着微笑,放射出令人舒服的光辉。
(6)、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7)、然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许多人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茨威格夫妇会自杀。在1942年,茨威格并不像大多数流亡者那样生活窘困,恰恰相反,他的书在美国和巴西继续畅销,他在巴西备受礼遇,作品朗诵座无虚席。虽然他从1934年就离开了祖国奥地利定居伦敦,1940年去美国纽约,然后又去了巴西,但所到之处,茨威格始终是被人们尊敬爱戴的名人、德语文化的象征与良知之一。在巴西的最后几个月里,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和他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极负盛名的《象棋的故事》。在大半个世界陷入战乱的时刻,他衣食无忧,还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陪伴,但是他却选择了死亡,洛蒂也追随他而去。
(8)、未完成遗作:两卷本《巴尔扎克》、《蒙田传》
(9)、目前,首期杂志将在美国25个主要城市发行,未来一年内将扩展到中国,加拿大和整个欧洲的18个国家,计划2022年底覆盖全世界,成为真正全球性的中文刊物。
(10)、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1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2)、纵观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普遍和成功,他往往在比较中客观地、公正地揭示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命运归宿,探寻传主性格成因、言行根由,从而使读者对传主的心理、言行、性格、命运等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13)、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14)、我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文化之花的民族主义。
(15)、《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16)、《象棋的故事》在我的书包里,中午下课吃完午饭后,不时拿出来看一下。有一次又读了两段,然后去区里的语文尖子班写作文。题目自选,我想都没想就开始写《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写了一大段才觉得不妥,改成《象棋的故事》。即使如此,这篇作文后来还是被区语文教研组组长在点评时单独挑出来说了几句不是赞扬,但也不是批评的话。他显然连茨威格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所以很自然地提高了政治警惕性。他身材结实、声音爽朗,其实是一位很不错的中学语文老师,讲起孔乙己滔滔不绝。他经常把我的作文示范点评,因此对我相当优容。
(17)、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8)、19这是茨威格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里约狂欢节奇幻的游行没有让他动心。他写信对前妻说,“我抑郁,因为仍然看不见真正的决定和最终胜利的希望,因为在两次世界性的巨大灾难中,我们这一代人将要失去最好的年华。”而已经消失的过去不会复返,过去他们所拥有的,未来不会还给他们。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争“还没达到最高点”。茨威格说,“我太累了,承受不了这些。”
(19)、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王蒙《人生即燃烧》
(20)、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2、茨威格百科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对掌握国际商务和跨国经营基础理论、熟悉国际商务环境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佛山德语口译专业依托北外国际商学院的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国际商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丰富的企业参访实践和企业导师讲座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了解、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2)、结局既重要也不重要。如果不了解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欧洲史:两次世界大战、原有国际秩序的崩溃、第三帝国的兴起,如果不知道作者写完之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不见证相似的残酷,《象棋的故事》就仅仅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事实上,茨威格更享有盛名的作品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那是一部不需要了解时代就可以感知与感动的伟大作品。不过,如果能够了解作者和他的时代,我们的心灵与思想也许会在另一个层面上被感动与冲击。
(3)、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4)、由于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丈夫,在妻子面前感到羞愧,这种羞愧持续愈久,他就愈可悲地听从她,妻子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一切,他对妻子也就毫无抵抗能力,他无限地迁就她来赎取内心的负罪感。
(5)、 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6)、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7)、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8)、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9)、他写的巜家庭女教师》写上个普通女教师的愛情悲剧,在一对小姐妹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激荡,从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侧面揭露了社会的冷酷,
(10)、了解这些“光荣革命”的历史,对比当年的德国,读者将更能理解为什么茨威格会热情地赞美巴西。
(1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2)、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叶广岑《琢玉记》| 舒婷《致橡树》
(13)、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4)、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量重要的,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
(15)、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16)、在传主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为伟大人物、英雄人物作传,而是选择那些虽然充满悲剧色彩或者是失败者,却以自己的言行对时代、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物;
(17)、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维也纳、奥地利、乃至于欧洲的太平盛世:科技飞跃、工业发展,生活提高、社会稳定。“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在这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深刻信念中,包含着一种巨大而又危险的自负,尽管对生活抱着十分克勤克俭的态度。十九世纪怀着自由派的理想主义真诚地相信自己正沿着一条万无一失的平坦大道走向‘最美好的世界’……那是被理想主义所迷惑的一代人,他们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以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必然会使人类的道德得到同样迅速的提高。”
(18)、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
(19)、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20)、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是一个在其每天每日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的所有那些具有特色、具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产生在少数而又难得的灵感勃发的短暂时刻。历史,我们将其赞颂为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亦是如此,历史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尽管歌德曾怀着敬意将历史称为“神明的神秘作坊”,但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许多数不胜数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在历史中也像在艺术和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况一样,那些难忘的非常时刻并不多见。这个作坊通常只是作为编年史家冷漠而又不间断地把一件又一件的事实当作一个又一个的环节连成一条长达数千年的巨大链条,因为所有那些扣人心弦的时刻都需要酝酿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发展过程。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无谓岁月流逝而去。
3、茨威格生平介绍简介
(1)、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2)、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3)、在访谈中,舒昌善也提到茨威格精湛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在历史与现实的联想中夹入意味深长的感慨和议论的能力:“历史特写不仅是写历史,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剖析来倾听历史的回声和教训,字里行间总是流露着作者的爱与憎。作品的思想内涵正是在作者的感慨和议论中得到反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至今经久不衰,除了归功于此书弘扬高尚情操的思想内涵之外,同样归功于以上这样一些独特的艺术魅力。”
(4)、《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5)、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6)、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7)、但隐藏在我内心的一种本能使我觉得他们的发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桥梁都已拆毁。连我自己今天也不得不对我们当年竟会把如此繁多庞杂的内容压缩在一代人生活的短促时间之内而感到惊异,尤其是当我把那种生活—诚然,是一种遭到损害和极其难堪的生活—和我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作比较时,更是如此。
(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来源于网络)
(9)、北师大校长董奇曾在2015级毕业典礼上讲道,“大家对我校文学院退休教师舒昌善的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三十多年来,舒老师翻译了世界著名作家茨威格几乎所有的历史传记作品。如今高龄的他,每天还会出现在图书馆德国大百科全书阅览区。他说,我并不渴望别人谈论我是谁,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认真读这些伟大的作品。”
(10)、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1)、 本书是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2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这12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2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12)、茨威格讲述,每次到访中国都是难忘快乐的经历,中国普通民众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令他欣赏讚叹。这些经历也使他能够放眼世界,开阔视野,超越传统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中国的时间,茨威格平均每天行走30英里,访问当地工厂,去酒店附近的村庄和当地人交流,或者参加展销会。享受沉浸于每天见识更多,寻找美,发现美和创作灵感,也瞭解了真正的中国。茨威格戏称,他应该是到中国最好奇的外国人,对中国有说不出的兴趣,不放过任何机会观察体验。也许很小的事情,可能带给他很大的震撼力。
(13)、在《三作家》中,茨威格将卡萨诺瓦、斯汤达和托尔斯泰并置起来进行比较。认为这三位作家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但又都是自我写照的高手,他们都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当作自己的化身和代言人。
(14)、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一点:茨威格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绝对要超过在英美。一位来自维也纳的汉学家ArnhiltHoefle,新近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中国的茨威格:跨文化的接受动力》(China’sStefanZweig:TheDynamicsofCross-CulturalReception,UniversityofHawaiiPress,2017),详细介绍茨威格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希望不久会有中译本。既然有此专著,有心的读者可以参照。
(15)、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6)、在这篇小说里,有大量又多又密的关于手和脸的细节描写,与其说是外貌描写,倒不如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文中也对这点给出了详细的例证,比如:“贪焚者的手抓狂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势里表露无遗。他们强带欢笑的嘴唇和故作镇静的目光所想掩盖的本性,早已经从手势里全部透露了。”当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震慑C太太的那双“超群出众”、“世间唯一”的手——当圆球在码盘上波动的期间,两只手“像两匹居民的猛兽互相扭打,使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赌局揭晓的一刻,两只手“顿时解开”,“颤抖着”,忽然,“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开始下注,而左手也“竖直起来,慢慢滑动”,“愉快爬行”,向“瑟瑟发抖”的右手挨拢。这一系列手部的描写,就如一张准确记录心理活动的“心电图”,把年轻赌徒在等待结果时的紧张和恐惧,在输钱之后的绝望和死寂以及再次下注表现出的狂热和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同时,也将C太太对这双手的痴迷写了出来。
(17)、那年我18岁,夏天从一场单相思的梦中醒来,开始午夜蜷缩在d校北院主楼六层办公室的皮沙发上写小说。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望着窗外黝黑的夜,偶尔有荧火虫飞过。构思夸张的青春小说,最终如同青春期的爱情一样无疾而终,从未写完。待到夕阳西下时,总算可以续写,七号大院却是物非人也非。那年秋天去看“星星画展”,在美术馆门外大街上买了几期《今天》,和许多文艺少年一样,不经意间走在历史边上。
(18)、茨威格(ToryZweigle)是成功创办上百家公司的美国企业家,也是跨越美中热忱于创意创新的商界奇才。他从小显露经营和创意天赋,14岁改装汽车拥有自己的首款设计产品,19岁赚得上千万财富,29岁独创水牆(WaterWall)装饰国际品牌企业,产品热销。
(19)、而玛丽·斯图亚特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她的一生像谜一样,可茨威格认为:“只有激情才能揭开一个女性的心扉;只有在爱和痛苦中,一个女性才能成长起来。”所以他在《玛丽·斯图亚特》中主要就是从心理角度包括性心理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剖玛利亚·斯图亚特的言行、性格及命运的。
(20)、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4、茨威格的资料
(1)、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打破沉默,大义凛然地抗议人类自相残杀的暴行,为遭受苦难的同行者提供帮助和支持,作为被压制的人权的代表向独裁者提出控诉与挑战。
(2)、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3)、茨威格在《巴尔扎克》第一章“童年时代的悲剧”中,就细致地分析了脾气坏、戒律多、冷酷无情、崇拜金钱的母亲对巴尔扎克一生深远的影响。
(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5)、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6)、不仅如此,在政治风波和生死斗争时,他也不能克服神经质的胆怯心理,更不能果断地决策和勇敢地战斗,最终被判死刑。
(7)、茨威格常说,95%的商学院教授从未经营过自己的公司,由毫无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老师教授商学院学生不免有局限性。以他创办上百家企业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将为他的商学校学员提供更实用的技能,及在真实世界中实践的机会。
(8)、埃德加·埃文斯(Edgar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7日),英国海军军士、探险家,曾与亨利·鲍尔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劳伦斯·奥茨到达南极极点,最后他在由南极极点回程时因摔跤而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9)、去年友人送给我一本英文书TheImpossibleExile:StefanZweigattheEndoftheWorld(《褚威格最后的放逐:一个永恒过客的错位人生》,黄中宪译,台北大块文化2016年),作者普罗契尼克(GeorgeProchnik),追踪茨威格在美国和巴西的流亡生活,内容很丰富,甚至有些琐碎。这位犹太作家在纳粹兴起后不久,一九三四年先逃亡到英国,后来到美国,在纽约北部郊区一个小镇找到民居租住,生活当然今非昔比。从书中他那个时期的照片可以看出,西装革履的茨威格,嘴上留着当年流行的小胡子(这成了他的“招牌”),略显不安之状,也还保持着一种贵族的矜持。普罗契尼克把这一段生活的艰苦,描写得相当详尽,还带点挖苦。茨威格在纽约不停地帮助其他欧洲流亡作家,因为向他求助的人太多,他不胜其烦,忙得筋疲力尽。一九四〇年夏,他和第二任夫人萝特移民巴西,受到巴西朝野的欢迎,在巴西首都北部山区一个小城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租了一栋别墅居住,表面上生活安定,却突然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他过了六十岁生日不到三个月——夫妻双双服毒自杀。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11)、我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我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自己脑子里的记忆。至于记忆之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说已经失掉。
(12)、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火山般的震撼所激荡过;而我自己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象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
(13)、除了著书分享经验,茨威格还在策划开办一所创意独特的商业创新实践学校。他计划招收20名学员,为期一年,向学生传授他成功的创业经验和创意思维方法,帮助他们设计创业,从最初孵化项目到公司成功稳定,包括选择经营方向,啓动,录用僱员,及整个预算,营销,地点选择等。他相信,不忽略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此外,学员每人拥有创业项目5%的股份,茨威格亲自指导他们开展业务,在创业实操过程中收获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经验。等到一年学成,意味著参与学员在美国已经拥有自己初步经营的真正企业。
(14)、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5)、对于茨威格的这4点传记写作原则的详细解读,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回答,这里不再赘述:《看到头条上有很多人推荐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他是如何写传记的?值得一读吗?》基于以上写作主张,茨威格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艺术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4点:
(16)、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7)、茨威格就是这样从心理分析的视角,从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出发,沿着“性—心理——性格——政治——命运——影响”的路径,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究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内特的性格成因、人生观及其悲剧命运,并且将他们二人的心理和性格与法国历史和欧洲历史联系起来,使我们对路易十六特别是玛丽·安特内特有了新的认识。
(18)、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9)、《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20)、斯蒂芬·茨威格这一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与《心灵的焦灼》均为读者所熟知。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毋庸置疑。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茨威格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甚至被称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5、茨威格是哪里的作家
(1)、而在第六章“巴尔扎克与拿破仑”中,则细致地分析了巴尔扎克童年曾亲眼目睹拿破仑阅兵、对拿破仑和他开创的英雄时代的崇拜使巴尔扎克很早就渴望成为文坛上的君王,故而巴尔扎克立下誓言,“他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将其完成”。
(2)、我将从这4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传记作品回答问题。
(3)、小说在人道主义突出的内涵中,以牺牲的精神作为人性具体表现。C太太是一个充满仁爱和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女性形象,通过对她“非理性激情”的刻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丑恶虚伪的社会关系,赞美了人与人之间同情、仁爱、自我牺牲来拯救的精神,也能深刻的表达作家人道主义济世救世的理想。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基调是现实主义,他尤其选择资产阶级社会中“柔弱的人”妇女的不幸遭遇来作为题材,谴责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人善良品质的残害,在男权社会下相比较同情女性,并为女性付出的代价作出牺牲给予了深深的感激。
(4)、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5)、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家,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6)、而我们今天六十岁的这一代人和比我们略微年长一些的一代人,什么事情没有见过什么事情没有遭受过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凡是能想象得出的一切灾难,我们都从头至尾一一饱尝过(而且还没有尝尽)。
(7)、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8)、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9)、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10)、茨威格比这两位大师晚了一辈,但步其后尘,十九岁就发表诗作,二十世纪初在维也纳文坛崭露头角,发表小说和戏剧作品,也开始广交各国文坛名人。《世纪末的维也纳》一书中有几章叙述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结交的欧洲作家、艺术家和文化人,这些人几乎个个都是他的朋友。其中最令茨威格心仪——甚至崇拜——的名人,如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维尔哈伦和罗曼·罗兰等,除了少数几个,现在也都被遗忘了。茨威格早年也写过剧本,但运气不好,剧本被剧院接受后主角竟突然暴毙,他觉得这是一个神秘的诅咒。他的文学造诣主要体现在小说和传记方面,但他在流亡前曾受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之邀请,为一部新歌剧撰写歌词,该剧首演后大获成功,但未几就被纳粹d查禁,因为茨威格是犹太人。他对这位德国作曲家的盛意心存感激,在回忆录中没有说过一句坏话。但在他的批评者眼中,这就是他妥协的证据,阿伦特认为甚至他自己都受到维也纳剧院明星的影响,连他自己都想要当文学明星。的确,茨威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欧洲最畅销的作家之他也是德语文学中作品被译成其他语言最多的德文作家,为他的出版社赚了大钱,也使得自己生活富足,在萨尔茨堡买了一幢居高临下的古堡豪宅,据说希特勒曾在楼下附近的小屋住过!他到处旅行,结交各国文坛名人,还雇了一个女秘书为他打字,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夫人。总而言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茨威格是那个世界的佼佼者,可谓享尽荣华。
(11)、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2)、当今这一时代,是后人的历史,是我们的现在。我们身处其中,用最好抑或最坏来评价它都太轻率。励志时,我们想做最好的自己;郁闷时,我们又责怪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13)、除了作家和思想家,茨威格的英雄榜也不乏失败(却站在道德高地)的人物,男女都有,最著名的是法国最后一位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MarieAntoinette)和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iaStuart)。这两种我尚未读过。其他传记中,最别开生面的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是一部集体传记,由十二篇(后来又增加两篇)的历史特写组成,读来饶有趣味。他在该书序言中说:“诚如在艺术上一旦有一位天才产生就会流芳百世一样,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过程……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英雄史观,但不是军事英雄或政治领袖,而是天才式的人物或冒险家。茨威格把和人类命运攸关的历史时刻加以戏剧化,甚至干脆用剧本的形式——如描写托尔斯泰最后从家里逃出来在一个小火车站死去的一段故事(茨威格自称是补充托翁的一个剧本的最后一幕);另一篇用叙事诗的形式把焦点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四九年几乎被枪决的一刹那。和他的小说比较,茨威格惯用的戏剧化手法到处可见,只不过少了主观的叙事者,而被作者自己的全知观点所代替。历史为他提供了材料,但取舍和添油加醋之权,全在作者的手中。那个时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兰克可能对之嗤之以鼻,但作为文学家和传记作家,茨威格却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描述方法。这十多篇历史特写的人物,古今都有,包括文学家(除了两位俄国大师外还有歌德),政治家(列宁、威尔逊),作曲家(韩德尔),古罗马的演说家(西塞罗),还有发现太平洋和南极的冒险家等,五花八门。光是收集材料恐怕也要花不少功夫。不论后人如何褒贬,我认为茨威格为传记文学开创了一条新路,至今无人可及。
(14)、20多年往来美中,广结善交,茨威格深谙中国内地和移民美国的富裕华人消费群体追求顶级生活品质的需求。天生敏锐的商业嗅觉,令茨威格独具慧眼看到华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商机 。
(15)、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16)、 《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17)、像易卜生所说的那样,一艘船要沉了,最紧要的是救起自己,他开始逃。先是英国,然后是美国,最后逃到了巴西——一个故国沦陷者横跨三大洲的流亡地理。
(18)、劳伦斯·奥茨(LawrenceEdwardGraceOates,1880年3月17日_1912年3月17日),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南极探险家。
(19)、后来他又创作了《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良知反对暴力》,此书出版于1936年,当时德国纳粹分子已经全面展开排犹和迫害进步人士。
(20)、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1)、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2)、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3)、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4)、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5)、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6)、2月15日,新加坡沦陷的消息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军的石油之路从此打开,而德军也打通了苏伊士运河,纳粹还将长久地占据着这个世界。在极度悲观的情绪下,几天后他与第二任妻子仰药自尽。
(7)、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8)、英文版译作ThePost-OfficeGirl
(9)、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10)、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11)、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12)、而伊丽莎白却是畏首畏尾,一拖再拖,迟迟不做出决定。在玛丽亚·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两人的斗争中,她们的性格特色展现得一览无余,她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13)、茨威格出于对政治的厌恶,始终拒绝以任何斗士的姿态出现,在战争年代有时不被人理解。他的好友、从1933年就流亡国外抗争法西斯的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在他去世后不仅悲伤,甚至有些愤怒地认为茨威格是“怯懦的”。
(14)、《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他选取的大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波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唯一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5)、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6)、新译本由旅德学者吴秀杰精心翻译,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2009年版为底本,收录两篇最早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西塞罗》与《威尔逊的失误》,为读者奉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全译本。
(17)、中国移民在美国,初来乍到,想要开创自己的企业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对美国的认知有限,不瞭解美国的优势和劣势,也难免经历文化衝突与不适应,顾虑更多。常见的情形,他观察到,中国人很节约,对待资金非常谨慎,经营企业或购买物业,一定等相关花费全部付清,或只有公司运作足够稳定,万无一失,才会捨得开销,才会考虑将资金从中抽出一些。所以,茨威格建议,中国移民需要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以开放创意的态度经营公司,或能最大获利。
(1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9)、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20)、在《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良知反对暴力》中,茨威格将卡斯特里奥与伏尔泰、左拉对比,甚至还将《基督教原理》与《拿破仑法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