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有哪些
(1)、立秋农谚: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2)、以上这四句农谚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您认为古人说的在理吗?您还知道哪些农谚呢?期待您的分享!
(3)、惊蛰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4)、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四月份雨水多,就会减少旱情,如果雨水少,地就很难耕种。
(6)、深耩浅种,薄地里上粪,若要不信,粪底子是干证。
(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
(8)、大暑农谚: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9)、冬至农谚:冬至刮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0)、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11)、冬至是一年中要进入最寒冷的时候了,隆冬就从这时开始。古时候,劳动人民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根据气温的变化,从冬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转换,从12月22日到12月30日为头12月31日到第二年的1月8日为二以下类推,共定十个“九”。这样,12月22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21日,共三个月。这三个月的气温变化是从寒冷开始,渐渐降至一年的最低温度。继而又由冰天雪地渐渐转向草长莺飞,春回大地。为了便于记忆,崇明祖先把这个“九”,编成了“九九歌”,十分顺口好记。其内容是:头九二犟汉不出手;三九廿梧桐山吹得笔直;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五九家家吃点冻豆腐;六九泥里出芦刺;七九补袜两头搭;八九黄狗讨荫地;九个抖个抖;九九加一麦苗绿油油,耕牛遍地走。
(12)、下雪天,那些害虫们还没有来得及产卵就被冻死了,来年庄稼的病虫害要少得多,连着下几场雪就等于天然的杀虫杀菌,来年农民们就坐等庄稼丰收了。
(13)、1999年4月偏东风由24天,当年的梅雨日达38天,雨量达816mm,创百年历史最高纪录。
(14)、小满农谚: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芒种开镰。小满节气到,快把玉米套(串)。
(1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16)、正月打雷人谷堆,二月打雷牛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
(17)、寒露农谚: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18)、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
(19)、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
(20)、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2、农业生产和天气方面的谚语
(1)、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2)、动物由它们自己的活动规律与习性。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泥鳅在正常天气时,多数时间会沉在水底,如果它在水中竖起,身体垂直,或剧烈翻滚,甚至将头伸出水面,预示大风大雨将至。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时,由于气压下降,***度升高,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它的需要,便浮出水面来呼吸。所以民间有“泥鳅打桩,雨来风狂”的谚语。
(3)、清明农谚:清明雨星星,一颗高粱打一升。清明冷,好年景。
(4)、春分农谚:春分无雨化春耕,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5)、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昼雾阴,夜雾晴。
(6)、秋分农谚: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7)、小雪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不见雪,来年农民歇。
(8)、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9)、白露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头不露”。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露以后赤膊、下河游泳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这时的气温会逐渐下降,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了。那么白露日的天气情况和风向为什么对下阶段的天气好坏、气温状况由一定的指示作用呢?这时因为白露日(包括前后一二天)吹偏东风,说明北方冷空气活动还未增强,控制本地区的暖***空气还比较稳定。但小股冷空气会不时扩散南下,这样冷暖空气交流频繁,雨日、雨量将会增多。同时,因为暖***气流还会在本地控制一个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温偏高的天气,病虫害就容易发生,对农作物、蔬菜瓜果等生长都不利。这种现象农民们看得多了,便总结出“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的谚语。
(10)、在崇明流传的暴,一年中大约有近20个。暴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去由于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于是有些暴就带上一些迷信色彩,如民间流传八月初三的潮神暴,以为是海神在发脾气。当然对大气韵律活动所引起的天气变化现象,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原因,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1)、立冬农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12)、甲子丰收丙子旱,午子皇虫更子乱,要得已时水连天,尽在正月上旬看。
(13)、1983年4月份偏东风达20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70mm,梅雨期出现7次大暴雨。
(14)、大雪农谚:大雪大雪,来年雨不缺。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好。
(15)、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16)、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昼雾阴,夜雾晴。
(17)、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18)、后来,大妈当奶奶了,带着孙女,才切心的体会这谚语为什么春天天气比喻为孩儿脸了。
(19)、公考常识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学习积累。
(20)、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云交云,雨淋淋。
3、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或歌谣
(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2)、辑录***古代农业气象谚语的主要古籍有《田家五行》、《卜岁恒言》和《***百科全书》等。收集、总结农业气象谚语对推进和发展***农业气象科学是有意义的。
(3)、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4)、第这些谚语是千万年间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所以很多能与现代气象学理论相暗合。但因为受当时生产条件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谚语大多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尚不能提高到科学理论的境界。
(5)、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6)、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
(7)、 小寒时节,***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
(8)、壬子癸丑甲寅下(即下雨),四十五天泥娃娃。
(9)、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急雷快晴,闷雷难晴。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
(10)、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11)、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12)、春天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这句谚语从小到大听得再多了,记得小时候,每逢春天季节,无论睛天或雨天,妈妈在生产队出勤下田时,都习惯会把溥薄的塑料雨衣带上,当时年纪尚小,觉得妈妈这是多此一举,这时妈妈说,春天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的,带上雨衣虽然有些碍手,一阵下雨,披上雨衣不会淋***身上的衣服,淋***衣服会生病的呀。也真的几好次明明出门时阳光烂的,过一会乌云密布,狂风暴雨了,这一习惯,让妈妈躲过了这时雨水淋***衣服的尴尬。
(13)、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14)、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
(15)、日落之处,乌云接驾,这乌云实际是一种低云,颜色黑,说明西方的或西南方、东南方的阴雨正在迅速移来。
(16)、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17)、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冷得早,暖得早。
(18)、对于农民而言,播种时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谚语大概是说,立春日若在上年十二月内就称之为早春,那么播种也应该推迟。在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9)、立春农谚: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时,夏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
(20)、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判断有没有雨,会通过晚霞来判断,你们村里的老辈人是不是也会根据晚霞来判断天气呢?老话有“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我们如果在四月份里经常更够看到火烧云的话,说明近期有可能不会下雨或者雨水比较少。
4、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和歌谣
(1)、每年6月上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就要进入梅雨期了。因为这时江南的梅子正处于成熟阶段,所以叫它梅雨。也因为这个阶段空气十分潮***,阴雨天多,日照较少,家里的许多东西容易发霉发黄,所以又称“黄霉天”。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
(3)、立夏农谚: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4)、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5)、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6)、其实崇明农民总结的这条谚语对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关键是正确理解什么是“发尽桃花水”。“桃花水”是指桃树开花阶段的降雨量,根据崇明的情况,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各十天左右的总降雨量。那么,怎样才算“发尽”了呢?根据秦老师搜集的历年气象资料分析,这个阶段的总降雨量达到或超过80mm;或者降水强度足,日降水量大于10mm,的达4天,这样的“桃花水”算是发足了。气象专家根据多年的资料分析证明:桃花水和黄梅雨之间确实存在着反相关,桃花水发足的年份,黄梅季节的雨量就少,群众称之为“旱黄梅”。
(7)、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8)、(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9)、小寒农谚:小寒若是云雾天,来春定是干旱年。小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10)、春霜,实际上是指在农历节气惊蛰前后出现的霜,之前出现的还不能算是春霜。那么,什么样的春霜会“不隔宿“呢?什么样的春霜不但会“隔宿”而且还会“赖”,即连续出现几个好天气呢?
(11)、“春霜不隔宿”这条谚语在农村尽人皆知。其实这句谚语还有后半句叫“隔宿就要赖”,这是许多人不一定知道的。赖,在崇明话中是拖拉的意思。
(12)、清明***了坟前纸,蓑衣斗笠沤成***,谷雨***了老鸹毛,麦打(从)水里捞。
(13)、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14)、在农村里广泛流传着“行得春风有夏雨”这条天气谚语。这条谚语的含义是什么呢?春风是指4月份的东三面风,即偏东风、东南风和东北风。夏雨则是指6月份的雨量,实际上是指梅雨。完整的说,这句话的意思是:4月份偏东风多的年份,当年的梅雨将会增多。那么怎样才算偏多呢,据气象专家测算,凡4月份超过15天就属于东风偏多的年份了。在秦老师的专著中,举出如下年份数据说明:
(15)、下雨的时候,一般来说总是漫天乌云。但奇怪的是,在立秋前后一段时间,天空中往往只有一小块云或一长条云,也并不怎么黑,却能下起一阵不小的雨来。这种云,农民们称它为“造桥云”。这时候的雨,因为一会儿阵雨哗哗,一会儿太阳高照,甚至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于是就有了“秋啦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