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的哲理经典名句
(1)、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3)、(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4)、(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5)、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6)、(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7)、出自《论语·子罕篇第九》。我曾经用尽全力,但是孔夫子仍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要去追从他,但是总觉得没有办法能够追上去。
(8)、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不在哪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待任何成功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10)、(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11)、此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道出有关人生的哲理。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同样可以老当益壮。“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12)、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4)、(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5)、就是说项羽这个人对部下很好,部下生了病,项羽会流着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他,但是当部下立了大功,应该加官封爵的时候,官印爵印都做好了,项羽却一直拿在手里,摩挲把玩以至于损坏了,都舍不得把官印爵印给那位立了功的部下。这就是所谓“妇人之仁”,该割舍的顾惜爱恋割舍不了,小账算得很清楚,大账一塌糊涂。有这种毛病,又怎么能够跟人争天下呢?这种毛病注定了项羽几乎就是以一己之力与天下群雄争,能不毁了大计?
(16)、出自《论语·述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名利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
(17)、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8)、君子会务求根本,根本建立了,这样道理便有了。能够孝顺父母,关爱兄弟,这边是实行仁义的根本。
(19)、(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方面,我们只有勤学苦读,不耻下问才能获取真正扎实的知识。
2、论语的启示与感悟
(1)、学到的东西能够去按时的去温习,这难道不是令人感到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难道不让人感到快乐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一位有道德的君子吗?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如果做了就要改过,并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原)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6)、必有我师的师不是指老师,孔子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也很重视师道尊严,绝不会随便拜人为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屋里中堂上挂着天地君亲师,可以看出过去老师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称其为老师。我们经常把师父和师傅弄混,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师的意义。这里的师就是学习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师夷之技以制夷。
(7)、如果君主在场,孔子的举止会表现的敬畏和拘束,但仪态很安祥。
(8)、有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别人就难以和他打交道,其人自己也将难以立身处世。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和国家,信任危机的出现会减少甚至扯断感情的链条。
(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10)、(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11)、(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2)、(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13)、(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5)、(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6)、(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17)、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9)、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言吧,名言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语中的经典哲理名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3、论语蕴含了哪些人生智慧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孔子在中国德育史上,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而且由于他长期进行德育实践,首创性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津津乐道。如:
(3)、近两年来,我多次反复看《论语》,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诵《论语》的盛大场面,给我一种春雷猛炸惊醒之感觉。它使我顿悟,它使我兴奋,它使我骄傲。至今它仍在我耳边回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出自《论语·公冶长》。做事情,一定要通过反复的思考,再去行动。
(5)、欧阳修为了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的生平及作品也是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路上一定要熟知的。在慧思途学院(《古文观止》文史哲融合课)上,老师就基于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带领学生们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以及欧阳修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
(6)、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也哀矜而勿喜。”当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的实情,应当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如果一个地方政治清明,那么当地的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本分为民。
(7)、(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做事我们要认真,做人我们要真诚,对待长辈我们要遵守礼节。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从全局出发,追求事情的和谐与完满。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11)、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12)、解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1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实现在很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都是论语的注解,所以真理永不过时,《论语》中也包含着经典的中国智慧。
(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5)、有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既然求之不得,那就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富贵虽然是人所向往的,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
(1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此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五》。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20)、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4、论语蕴含的道理
(1)、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学习要反复的温习,才能从中得到乐趣,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与《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今天的“我”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的。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过去对这一章是一带而过,认为没什么讲头,但实际上,这一章和其它章节一样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才会体现的最充分最完美。
(6)、(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8)、方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50篇。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0)、选才就该选先知礼乐的人,只有先懂得礼乐才知道如何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官。因此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在想法弄透其他道理之前要先知道人生的道理。
(11)、(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5)、清华附中的学生为何能力出众,学校用的是这一招
(16)、(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7)、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后来弟子子贡得到美玉,问孔子如何处理,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8)、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个张子房(张良)厉害,我刘邦赶不上他;镇守关中,使大后方安稳,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草,从来不让粮草断绝,这个萧何厉害,我刘邦赶不上他;带兵方面,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我刘邦赶不上他。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赢了。项羽身边也有一号人物,就是范增,但是范增的话项羽往往不听(我们都熟悉鸿门宴,在整个过程里,亚父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应该动手把刘邦干掉,项羽不听)。刘邦说,这就是我制服项羽、得了天下的根本。刘邦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对于争天下来说,用人太重要了。这三个“人杰”中的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才追随刘邦,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对项羽的毛病特别清楚,他曾经这样评价项羽:
(19)、人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我们要做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会规划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20)、(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5、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句子
(1)、但是以孔子的修养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在家乡表现的非常普通,丝毫没有那种学问很大,志得意满,清高不群的样子。
(2)、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 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要远离那些空谈浮言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经常碰到阿谀奉承的人,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他人的花言巧语而迷失本心。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7)、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子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道:“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9)、人的成长要走正道,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发展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损益的结果。否认传统谈不上发展。国家所要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
(10)、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作文,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就连外国人也曾赞扬孔子和《论语》。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也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11)、(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12)、解说:做人没有信用,不知他还能怎么样。这就好比牛车和马车,若没有了插在辕木和横木之间的接榫,还怎么行走呀?
(13)、(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4)、(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做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处事公平,就会使大家高兴。中国有一个成语“设身处地”。
(16)、 《论语》的智慧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还能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们不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自然界,就可以借鉴论语中的智慧。
(17)、(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18)、不学《诗经》,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学习《礼记》,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19)、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2)、出自《论语·宪问篇》。遇到事情,不去抱怨上天,也不要去责备别人,应当能够扪心自问,好好地反省自己。
(3)、(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4)、孔子的很多话变成了千百年来人们热衷使用的成语,当然有它历史的机缘,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些话包含着很深的人生智慧,包含着对社会人生很深刻的观察。这里仅仅以“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例做一个具体说明。
(5)、(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6)、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在这里,孔子为我们讲述了仁德与勇敢和善言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仁德、智慧、勇敢这三方面很难,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人贵在身上有好的品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别人的尊敬。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9)、这是礼法所要求的正常的工作程序,也是孔子做事善始善终,周到有礼的修养体现。 (原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10)、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和上大夫说话,态度平和,不卑不亢,“訚訚如也”,对他们表示出应有的尊重,但绝没有一般人对权贵趋炎附势,诌媚卑曲的奴才像。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4)、他在亲戚邻居面前恭敬谦和,“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从不高谈阔论,显摆自己,好象一个不善言谈的普通人。
(15)、礼服的前后装饰轻轻飘舞,姿态优美,风度翩翩。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7)、出自《论语·泰伯》。没有在哪个位置上担任职务,就不要去考虑那个职位应当过问的事情。
(18)、(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9)、(译)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20)、(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1)、(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2)、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