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月十五的由来故事鞑子
(1)、 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中秋节也是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毕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不管多远,如果有时间都会尽量赶回去跟家人一起过节。
(2)、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中秋灯会、丰台在古宛平县城举办庙会均体现了中秋节所含有的庆丰收的节日内涵。
(3)、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 其实,佛教对在中秋节时特别圆亮的月光的观念,并不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通常以月亮来象征本自清净圆明的佛性及三昧(定境),就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所载﹕「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盘。」所以,在漆黑的天空之中,只有一轮皎月独明,就好像在烦恼之大海之中,只有清净的佛性是朗然不动的。
(5)、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6)、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7)、 由于晚年的元朝,已是病入膏肓,各地出现了好多支起义队伍,义军并占领了一定的地盘,使朝廷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所以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就一面派军队镇压义军,一面将驻守全国各地的军队,分散放入各个村庄,派兵驻守到各家,然后每户供养一个士兵。在西北方,因连着蒙古地界,他们就派蒙古的贵族及其僧侣喇嘛在每个村,每户人家,一方面他们搜刮财物,一方面监管汉人,同时也减少了国库开支,为了巩固他们的权利,以这一方式统治着汉人。
(8)、八月十五中秋赏月由来: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
(9)、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0)、来历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11)、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2)、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13)、一家人,心相连,用爱围一个大圈圈,梦就算,再遥远,心里有家就会大团圆。
(14)、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来自百度百科)
(15)、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6)、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节日。
(17)、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1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19)、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起义。
(20)、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2、八月十五的由来和历史
(1)、 广东嘉源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3年,自2003年进入建筑市场以来,我司一直致力于打开广东建筑市场,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项目的设计、投标与施工,其中包括各类星级宾馆、酒店、写字楼、大型影视剧院及电视台演播厅、博物馆、飞机场航站楼、地铁、银行、院校、网通、大型体育场馆、商城、电厂、医院、军队、公寓、别墅、园林庭院、以及各类大型综合公共建筑等。在房地产开发、市政、装饰、幕墙、信息化(智慧安防、智能化建设)、水利等方面综合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和提高,成为广东本土知名的综合型建筑企业。
(2)、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3)、保鲜问题,拿的近了还能将就,拿的远了就是个臭。
(4)、“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5)、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6)、 今年和往年不一样,今天和往日不一样,太高兴了,汉民们解放了,高高兴兴过了一个团圆节。
(7)、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8)、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9)、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10)、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11)、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12)、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3)、送给亲戚朋友没办法吃,没办法剁,没办法储藏,没有调料,不会做。
(14)、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15)、要求加工、储存、运输、售卖全程冷链环境,不能间断。
(16)、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17)、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18)、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19)、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20)、习俗: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
3、八月十五的由来视频
(1)、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4)、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即说出这样内含大智能的语言,指出﹕众生以为月升于东,而没于西。其实这是我们在地球东半球的主观想法。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错觉了。就是因为我们的错觉,所以我们就胡涂了。所以说,月性不变,只是众生起妄想而已。
(5)、 诸位同修,凡逢诸佛菩萨圣诞佳期若能持斋、礼拜、诵经、念佛、供花、上香、供灯或者持戒、放生、布施、修桥、造路等等之修行者,胜过日常功课,有千百亿倍之功德,可得十方诸佛菩萨加持!
(6)、民间拜月的习俗来源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7)、陕北㞨玝岭山羊肉实行礼盒冷冻控温包装配送,(真空包装、冰袋、保温箱、外层包装)省内实行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省外实行空运,到站时快递配送。
(8)、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并且赏月活动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八月十五即中秋节的来历:一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11)、直至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了。
(12)、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13)、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14)、 相传在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贵族和喇嘛僧侣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除残酷的贪污剥削外,又接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的瘟疫及北方的大旱,南方的水涝之灾,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饥民遍野,狼豹成群,民不聊生。
(15)、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16)、来历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17)、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18)、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
(19)、 想想,元朝当时这样的统治,让汉人怎么生活呢?铲除暴虐成了每个汉人的最大一份心愿。只要有人举旗,就有人跟随。但是人少了不行,必须要人多,还要人心齐,一起动手,才可推翻元朝。这样就在全国出现了,朱元璋、刘福通、以及“北方红巾军”等等揭竿而起的义军。
(20)、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4、八月十五的由来故事视频
(1)、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2)、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枚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3)、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4)、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5)、今夕欣逢中秋佳节,希望大家在赏月之同时,能以明月作观,祈求妄心息竭、妄念尽除,讲自心本来清净的佛性得以显现,这才是佛弟子过中秋节的真正意义。
(6)、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可贵。祝您中秋快乐!
(7)、 在六七十年代的定边只要是过中秋节就得必须做月饼,而且家家户户都得做,不做月饼就证明你家很穷,(民间有句土话看你穷的连馍馍也做不起)导致定边人过中秋就是借面,借糖也得把月饼做了,因为不做月饼是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到了80年代慢慢的人们就放弃自己做了,每到8月15前就有人开始替别人做,由于8月是农民一年最忙的时间,这样好,不需要自己做了,有人替我做了,无非掏点手工费(加工费),时间久了这些一开始只做带工的有了新的想法干脆把月饼做好了,谁吃多少买多少,这样一来对于定边人民简直就是太方便了,服务到嘴上了,因此定边的月饼文明全国。但是现在条件好了只吃月饼就不行了,其实在定边真正好吃的是羊肉,定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定边羊肉肥而不腻,香而不膻,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的好食材。在2017年前定边人吃羊肉就知道精挑细选了,8个月大的山羊羯子是最好的。好多有身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最好的羊肉自己吃,送亲戚朋友,一次送一整只,拿出去以后都评价定边人实在送羊肉送一整只,但是到了近几年定边人过节过年把羊肉送疯了,可是有个让人头疼的事情一直困扰着想给亲戚朋友送羊肉的心情,尤其是中秋节天气还是很热,送羊肉保鲜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送一整只有很多问题。
(8)、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园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9)、《太常引》 (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 公司在多年不懈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肯定,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多次被评为“广东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明星企业”称号,并连续数年被评为“重质量守信用企业”,“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中国装饰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质量AAA级单位”、“中国最具投标实力建筑装饰企业100强”、“广东装饰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11)、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タ月。朝日以朝,タ月以タ。
(12)、“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13)、 嘉源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集思广益,本着质量求生存,以信赖求发展的经营理念,竭诚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崇尚信誉,树立嘉源品牌。
(14)、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タ月。朝日以朝,タ月以タ。
(16)、后裔后来得到了一个可以成仙的药,但他舍不得吃,因为吃后就要成仙,他舍不得自己美丽的妻子嫦娥,于是把仙药交给嫦娥保管。
(17)、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18)、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19)、八月十五中秋赏月由来: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
(20)、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5、八月十五的由来是什么
(1)、“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
(2)、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3)、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4)、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5)、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6)、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7)、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8)、中秋节很快就要来了,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八月十五中秋节来历及风俗习惯。
(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10)、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11)、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12)、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13)、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14)、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15)、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16)、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17)、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18)、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19)、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20)、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1)、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2)、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3)、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样。
(4)、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5)、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6)、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并且赏月活动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7)、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8)、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