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的道德经讲解
(1)、水居万物之下,融汇万千河流,无论是污秽污水,还是干净的小溪都融汇于此,才成就了其自己的博大,这也造就了水的力量和宏伟。
(2)、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3)、正所谓“上善若水”,老子将世间的水比作最接近道的一种物体。
(4)、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5)、第道中包含了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无,而世界是有,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比如有和无、曲和直、喜与悲、美和丑、上和下等,在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事物将向他的对立面发展。这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老子叫做”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一定要想到,也许你就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相反,当你的事业失败彻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许你很快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住,会有改变的一天。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6)、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7)、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他同样具有万般妙用。并且能够随机指导你的修行。这就叫做道德。 道显然很具有这样的德。
(9)、可是有了老子的蓝本之后,我们有了方向,我们有了这个概念,我们虽然有距离,但是通过他的语言,我们可以大概地去了解这个事情。
(10)、道家文化,并不注重具体的方法,即使有以往的经验方法,也只是仅供参考,因为一个方法只能针对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当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之后,曾经有用的方法,就不一定继续有用了。
(11)、另外,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并不是要我们像水一样的去做事情,也不是要我们去效法水的全部特性,而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效法水的“居众人之所恶”这一个特性,就是让自己的心灵甘愿处下、甘愿卑下,也就是用抛开自我来达到虚空的境界。
(12)、德国当代哲学家,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意义》中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
(13)、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1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5)、如果我们把“道”阐述的“无为”“善居人下”等等智慧,比作道德运作方式,那么“道”的目的,则是让自然万物达到一种平衡。
(16)、为什么,因为我小时候看《西游记》,里面孙猴子就是去后山寻找菩提祖师。遇到了那个砍柴人指路。
(17)、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各界对《道德经》的评价,就知道德国人为什么喜爱《道德经》了。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20)、7)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和灵魂
(1)、智慧观上应该守弱勿逞强,以为老子天下第要懂得以无有入无间的道理。
(2)、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3)、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4)、不争两个词在道德经里出现的非常频繁,也是作为的中心思想,老子对人们最浅显的要求及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6)、有人问孔子,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好,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不咋地。应该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好人。可见,无论是道还是一个人,总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而且针对什么事情来解释,他也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这就是道德经的奥妙之处。
(9)、人类自诩为一种高级动物,大脑十分发达,又发展出了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在食物链的顶端,很骄傲,也很傲慢。但在面对自然界的一些运动时,如地震和海啸,我们的骄傲和傲慢又会被打个粉碎,忽然之间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10)、“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11)、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12)、说起尼采,我们会联想到他的文学成就,世界著名文学家,比如大名鼎鼎的肖伯纳、黑塞、里尔克以及中国的鲁迅等,都深受其影响。但他的主要成就还不在文学领域,而是哲学。尼采用他的哲学,几乎 颠覆了西方世界的旧秩序、旧的道德和传统价值,他以后的西方不少哲学家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比如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弗洛伊德等等。
(13)、敲门也没有人,吃了这样的闭门羹,被人放鸽子他还写诗说僧敲月下门。
(1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5)、比如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在他们自己人生和修行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感悟到的内容和层次就不一样,
(17)、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8)、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去除的是妄心妄念和所有背离客观的思维。
3、老子道德经讲什么
(1)、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3)、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敕令修建占地五十亩的少华山庙。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李晔封少华山为“佑顺侯”。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封少华山为“丰润侯”、“显应侯”。
(4)、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占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么呢?没有!一切都只是一种经历,你生养了孩子,孩子不属于你,父母也不该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业,创造的公司,甚至读过的书,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玄德。
(5)、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6)、他用水来比喻道的德性,他说上善若水。引导我们通过水去理解道德。
(7)、这大山是个国家森林公园,我感觉,其中必有高人啊。
(8)、“道法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9)、“顺自然”——这个词比前两个要容易理解,顺其自然,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烦躁,觉得老天不公,只会抱怨,但是要学会顺其自然,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继续前进,或者再努力一次,善于发现美,任何地方只要你发现,都会觉得美妙,即使在这凌乱不堪的世界,只要你感受到世界的美丽,顺应逆境,便能一直往前进。
(10)、道德经没有什么对与不对。文字的东西始终就是这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谁看谁的感悟都不一样。
(11)、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师都在解释道德经,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这些人的解释都挺好的,
(12)、黑格尔是站在唯心主义哲学顶峰的大师,他的整体国家观直接导致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理论的垮塌,并对19世纪、20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通过对黑格尔学的批判,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评价说,这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分水岭。
(13)、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14)、我问:太好了,我最近常常研读《道德经》,可是一点也读不懂,我就想道长您给我说说,为什么道德经这么伟大?
(15)、老子一向主张的是:退、守、弱、柔,只有保全自己才能立于不败的地步,老子认为古代的乱世暴君,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这样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在受罪。于是老子的这个思想也是深刻阐释了为而不争,其中包含一定的兵家韬略,不争无用之争,才是最强的境界。
(16)、可以说,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半个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17)、那么由于人性之中趋利避害的思想,会让自己过度排斥于坏,过度趋向也好,但是万物之中的规律又是物极必反,当我们过度趋向于一面时,必然会造成偏颇和失衡,人生的祸患也是因为没有达到平衡而造成的。
(18)、如果说佛陀说了84,000法门,也是不厌其烦的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说佛法,那么老子则大道至简,始终聚焦在道的根本来传导道法。
(19)、老子说,创造了东西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20)、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大道是外部的客观规律;悟道,就是让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可是我们的主观却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主观最典型的运作方式是:把有限的知识当成真理,把个人的认识当成普遍真理,把有限的经验变成永恒的真理。这当然就会出错,比如,我们平时想事,肯定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平时说话,肯定是在说“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观”在说话。
4、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作用
(1)、当我们,用老子所教的处下、柔弱、不争来抛开自我,从而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之后,生生不息的道就能在自己的心灵上产生作用。
(2)、这个最高指引当得住太上两个字。这就是鼻祖的作用。《道德经》的伟大之第在于老子用简洁的语言详细叙述了道的特性。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三个伟大在于他用非常简洁的通俗的语言详细叙述了大道的特性和修道的方法。
(3)、云龙认为这句话也深刻体现了道理,把自己放在万物的尘埃之中,才能与世无争,同时它又能,润泽万物。
(4)、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以,因为。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这话乍一听不好理解,实则蕴含着极深的哲理与极大的人生智慧。世人对于权势、利益往往都是争得你死我活、寸步不让的,但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那些坐观壁上、不参加争夺的人,往往却能坐收其利。这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有些相似。
(6)、实际上,一个黑格尔思想,一个费尔巴哈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平台。
(7)、德国有两大特点,一是精工制作,一是善于思索,因此被誉为精密制造之国,“哲学之国”,就像中国是礼仪之邦一样,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哲学家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等等,哪一个都是世界重量级的大哲学家,就连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德国人,可见德国在哲学领域的世界地位和影响。
(8)、因为他整部道德经书的主要就是这4个字,无为和自然。
(9)、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变化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来的。
(10)、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11)、老子说,两臂围拢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最初也是从毫末的小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12)、这些内容很多都会有一点涉及,比如黄帝内经,但专门有一本书来讲修道讲天地大道,讲宇宙万有的根本,是没有的,只有老子是第1人,他做了这件事。
(13)、他将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呢,阐释开来,用几千字来说。
(14)、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众生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15)、道家唯一注重的就是智慧,只要有了智慧,就能随时随地想出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有了智慧,就能根据实际情况,想出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好方法。
(16)、第道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无为,它不会去特意干涉什么,道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按照自身应该具有的那种方式去行事。这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要去干涉他,就让他按照自然而然的存在吧。这种哲学运用到生活上,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时候,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刻,有春风得意,也有失败消极,这些都是自然之事,我们应该做的,要像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淡然待之。这就叫做清静无为的生活。
(17)、只有你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常守清静之心,才有可能接近老子所说的道的核心。
(18)、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道德经》的治世精髓所在。
(19)、这世界上都有多少盲目的人在那里折腾自己,损耗自己的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
(20)、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5、老子道德经精髓25句
(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你本来就是佛。所以你只需要去发现自己的佛性。而不必去执着什么。
(4)、14)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5)、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6)、道家文化认为,无论人们遭遇到了什么,人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应对眼前所遭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