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言绝句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1)、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2)、 首句不入韵者 bA,aB,bA,aB
(3)、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第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第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4)、在七言绝句格式一中,如果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是五言绝句的格式一。而五言绝句格式一的仄起仄收在七言绝句格式中变成了平起仄收。
(5)、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6)、古代的入声字,给今天的诗人带来不少困惑,为了写出来的文字符合格律规范,往往要不停地检阅这个字或那个字是不是入声字。
(7)、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8)、两句有了,接下来排第三句。根据‘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原则,第二句是‘仄起’,那么第三句也要‘仄起’。然后我们再想一想,两个‘仄起’句刚刚用过一个,如果用和第二句完全相同的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那为啥不可以呢?是因为之前我们说过,第三句的尾字和第二句的尾字,平仄必须相反!那么,既然第二句用的是‘仄起平收句’,第三句就只能是‘仄起仄收句’了,如下:
(9)、 却似残春间(平),断送花时节。(Aa)
(10)、“夕”到底该作平声还是作仄声,取决于你的平仄定调准则。如果你坚持古韵古调,那“夕”就是仄声字,不可用在上面这首诗所在的位置(此处要求是平声字)。
(11)、(诗词)李振汉:《千寻旷宇三更静两袖清风一缕香》
(12)、(同学聚会)兴隆中学高十四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联谊会之一
(1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4)、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标准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变化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起首句押韵的标准格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15)、词牌名,没有对仗要求。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16)、 庄南纵步游荒野(仄),独鸟寒烟轻惹惹。(ab)
(17)、 至此,第四个格式排好了,因为是以‘仄起平收句’作为第一句而排成的,所以这个格式叫‘仄起平收式’。又因为第一句的尾字是平声,故,第一句是必须要押韵的。所以这个格式也可以称为‘仄起平收入韵式’。
(18)、文献记载,当时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19)、 9七律的句子就是五律的句子的延长,只在句首加上两具字,仄头加平头,平头加成仄头,就成为下列的四种形式:
(20)、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2、五言绝句平仄格式规律
(1)、这第四个格式里,第一句和第四句又是完全相同的。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4)、因此,七言绝句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5)、两句有了,接下来排第三句。根据‘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原则,第二句是‘仄起’,那么第三句也要‘仄起’。然后我们再想一想,两个‘仄起’句刚刚用过一个,如果用和第二句完全相同的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那为啥不可以呢?是因为之前我们说过,第三句的尾字和第二句的尾字,平仄必须相反!那么,既然第二句用的是‘仄起平收句’,第三句就只能是‘仄起仄收句’了,如下:
(6)、(诗词)牟晓林、牟晓宁:兄妹同题《雄鸡》图(外一首)
(7)、 人间四月芳菲尽,(平起仄收)
(8)、 平——平——|仄-仄-|平——平——|仄-
(9)、注释“**”表示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10)、(同学聚会)胜利小学毕业56周年同学会第三集
(11)、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12)、这个格式的第一句是‘仄起’。那么,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就应该是‘平起’,然后我们想一想,总共有四个句式,其中两个‘仄起’两个‘平起’,而我们需要的‘平起’里,一个是‘平起仄收句’,一个是‘平起平收句’,那么用哪一句来作为第二句呢?这时,我们要清楚,我们需要排的是格律诗的格式。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正格,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尾字要平声。那么,符合标准的就只剩下‘平起平收句’了,如下:
(13)、简称和句数不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全篇四句,每首仅二十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首有四十字。
(14)、三句有了,接下来排第四句。再次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因为第三句是‘仄起’,那么第四句就该是‘平起’了,而‘平起’有两句,一个是‘平起仄收句’,一个是‘平起平收句’。两句都可以使用吗?不是的!因为第四句的尾字是需要押韵的地方,所以必须和第二句的尾字一样是平声。如此,只有‘平起平收句’符合标准,如下:
(15)、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16)、七言律诗,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7)、《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疑是”句“平仄仄仄平”,“细语”句“仄仄平仄平”,“北风”句“仄平平平仄”,都不是律句。
(18)、 仄-仄-|平——平——|仄-仄-|平——
(19)、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除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20)、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五言绝句平仄格式模板
(1)、词牌名,词,又称长短句。篇幅、字数随词牌不同而变化。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押韵、平仄要求不同。
(2)、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这四种平仄格式来源于前面讲过的四种基本句型:
(3)、 平平仄仄的四言欲变为仄脚的五言诗,须在中间插入一个平声字(以平随平)成为平平平仄仄。
(4)、认识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则,有人会提出新问题:
(5)、三句有了,接下来排第四句。再次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因为第三句是‘平起’,那么第四句就该是‘仄起’了,而‘仄起’有两句,一句是‘仄起仄收句’,另一句是‘仄起平收句’。两句都可以使用吗?不是的!因为第四句的尾字是需要押韵的地方,所以必须和第二句的尾字一样是平声。如此,只有‘仄起平收句’符合标准,如下:
(6)、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7)、(同学聚会)兴隆中学高十四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联谊会之二
(8)、 荒凉夜店绝(仄),迢递人烟远。(ba)
(9)、这个格式的第一句是‘仄起’。那么,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就应该是‘平起’,然后我们想一想,‘平起’句式里,一个是‘平起仄收句’,一个是‘平起平收句’,那么用哪一句来作为第二句呢?这时,我们要清楚,我们需要排的是格律诗的格式。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正格,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尾字要平声。那么,符合标准的就只剩下‘平起平收句’了,如下:
(10)、两联之间,上联的对句必须与下联的出句平仄相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同上联对句第二字一致。如王翰《凉州曲》第二句的第二字“饮”是仄声,第三句的第二字“卧”跟着也是仄声。杜甫《绝句》第二句“行”字平声,第三句“含”字跟着也是平声。
(11)、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12)、 首句不入韵者 bA,aB,bA,aB
(13)、二:仄起平收:这一种情况的格律可以概括为:
(14)、 此马非凡马,(仄起仄收)
(15)、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
(16)、(美文)张志晨(兴隆镇文联副秘书长):代表协会讲话
(17)、(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18)、七言绝句又称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19)、这第四个格式里,第一句和第四句又是完全相同的。
(20)、虽然盛唐之后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作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此时绝大多数五言绝句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4、五言绝句平仄格式怎么写
(1)、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
(2)、五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附:( )中 可平可仄
(3)、(同学聚会)兴隆中学高十四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联谊会之五
(4)、(同学聚会)万发镇胜利小学六一届同学毕业57周年联谊会
(5)、变化格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平起首句押韵,标准格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6)、“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
(7)、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五言绝句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8)、 (全首只有一个“见”字不合平仄格式。)
(9)、(同学聚会)万发镇胜利小学六一届同学毕业57周年联谊会
(10)、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11)、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2)、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