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主张什么政体
(1)、世人震惊,苏格拉底自己也不相信,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无知。
(2)、可是那帮被他寻访的人虽然不聪明,但是很讨厌被人挑衅和打脸啊,于是大伙儿一合计(估计神也这么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义,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饮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如果正义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些非正义的人制定的规则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用命去遵守它?不过,他也可能想明白了,他只是想以身殉道来换取国民的觉醒而已。
(3)、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4)、看着是个有理想的上进青年,但他的知识和才能却不匹配。
(5)、consolidate v (术语)(使)结成一体;合并(con-一起+solid完整+-ate动词词缀)
(6)、在古代中国,对儒家经典的全面学习和训练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关键。科举考试是一项严格的考试,考试成功则能为男性应试者提供大有前途的仕途工作。因此,许多家庭都会设法聘请家教来帮助他们准备考试。
(7)、真正由我们决定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我们选择看待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况的方式。斯多葛派还有一句名言:凡事皆有好坏。当人们试图用坏的一面思考事件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和沮丧。例如,假设你在工作中做一个重要的演示时,有人问了你一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当你告诉自己:“这简直是一场灾难,我看起来像个十足的白痴——我无法应对这种尴尬”,你的目光仅仅局限在了坏的一面上。你完全可以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是我做我最好的,我可以先停下来,承认我现在没有答案,并承诺得到答案后会回复他们”,这就是以好的一面在思考问题。
(8)、第教育目的论。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治国的人才,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要促使人激发灵魂中的女性获得知识,并且达到善的境界,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德行。
(9)、格老孔一句都答不上,对于治理国家更是一窍不通。
(10)、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1)、苏格拉底:这真是一桩好事呢。如果你能实现,你将享受一切:光耀门庭,为国增光,声名远播,去到哪里都受人敬仰。
(12)、朋友和学生纷纷恳求他去乞求赦免或外出逃亡。
(13)、本文互动版的课件仅开放给老师(课件可下载至电脑)
(14)、第二个基本概念与第一个基本概念非常接近,它恰好可以用《埃皮克提图指南》中最广为引用的一句话来完美地概括:“让我们沮丧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顺便说一句,每位认知行为治疗师都知道这句话,因为几十年来,这是治疗之初他们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我们说过,有些事情是由我们决定的,另一些则不是。
(15)、我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教育:或培育人,或扼杀人。只传授知识的教育,只追求分数的教育,是撕裂人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
(16)、斯多葛主义是一个相当大的主题,我可以很轻松地从各个角度写出将其理论和训练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文章。不过,为了帮助读者入门,我将尽可能让本文保持简单化。
(17)、customary adj 风俗的;惯例的;合乎风俗的(custom+-ary)
(18)、斯多葛派希望我们对生活抱有更现实的态度,谨记事物的无常性,不幸与幸运会交替着发生。当人们在深层次上接受命运,并由此对事物愈加超脱和抽离,他们即可抵达智慧的境地。
(19)、苏格拉底无视生死,以生命践行使命,给世人留下珍贵的精神食粮。
(20)、他们其实已经默念了很多遍“不生气、不生气……”
2、苏格拉底主张什么制度
(1)、关键是要注意到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那些只是虚假的投射。我们的财富会起起落落,就像一块石头被扔到空中又落下来,但它的起落对石头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只有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比较级,这个事物才对我们显得重要。只有当我们将其化作严格的要求,我们才会陷入不安:我不能跌倒,我必须成功!但也许这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这不值得烦恼。斯多葛派认为任何外部事件都不值得烦恼,真正重要唯有我们自己的品质以及我们选择如何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2)、道路|人生|沉默|真实|觉醒|尊严|使命|本质
(3)、苏格拉底经过艰苦跋涉的寻找和苦思,恍然大悟。
(4)、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你要娶这样的夫人?”
(5)、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6)、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7)、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8)、人生的目标不应是享乐或名利,因为那些多半都在天不在我。人生的目标应是借着智慧和品质的力量来处理好命运交给我们的任何东西,无论那是痛苦还是快乐,名誉还是谴责,财富还是贫穷。
(9)、争论中,他妻子突然气冲冲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然后跑出去提来一桶水,猛地把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10)、如果你对这门学科还很陌生,那么你现在所要知道的是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由基提乌姆的芝诺(Zeno)创立,成立于公元前4世纪并持续了大约5个世纪。今天最著名的古代斯多葛学派人物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小塞内加(SenecatheYounger)、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和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大多数人是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TheMeditations)开始了解该哲学的,我建议你们读完这篇文章后再读这本书。
(11)、“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丢失了……
(12)、小编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老师不厌其烦的牢骚和亲切的谆谆教诲。
(13)、那么,德性到底可教不可教呢?前面说了,智者派肯定认为“德性是可教的”,否则他们就失业了。作为智者派的论敌,苏格拉底肯定要主张“德性是不可教的”。
(14)、难道只有交学费那天才立flag好好学习吗?
(15)、在伯罗奔尼撤战争(431–404 BC)中雅典败于斯巴达,接着斯巴达亲近派组成的新政府统治雅典的约一年间,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异见人士,试图废除雅典民主建立寡头政治。这个政权被推翻后,雅典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理因战争与“劣等文化统治”留下的创伤。而曾亲斯巴达派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遭人们待见。
(16)、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7)、今天,从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诉求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整体育人的根本要求。遗憾的是,或者受制于教育者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观,或者受制于教育者整体育人的教育实践能力,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关注少,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放弃这类目标。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学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为了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知,执教老师在教学中播放了几种遗传病(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中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并因此而得名。面对猫叫综合症患者的种种不幸,很多学生却发出了冷漠的笑声。此情此景,执教老师竟没有做任何的引导!
(18)、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19)、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认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无知。
(20)、透过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却追求着共同的本质——教人做人!
3、苏格拉底主张什么思想
(1)、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3)、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4)、显然,那个时代的亚里斯多德是全才。也许正基于此,那时的教育是整体的、不分科的,处于“混沌的整体教育”阶段。而从“混沌的整体教育”走向现在的“分科的教育”,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并不能改变学科教育作为育人手段的基本定位,或者说,学科教育整体育人的性质不应改变。
(5)、苏格拉底的这套主张,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他的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影响,这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但是,他进一步推论到,整个世界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按照思想的要求被改造、被设计,却颠倒了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走向了唯心主义。
(6)、如果你想在迷惘人生保持清醒,请读读苏格拉底。
(7)、家里人觉得他好高骛远,最后苏格拉底出马去开导他。
(8)、苏格拉底单身时跟几个朋友住在一间七八平米的房间里,每天很乐呵。
(9)、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10)、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1)、在苏格拉底生命最后一刻,妻子盛装来告别,她对苏格拉底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
(12)、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13)、第一个问题是:Whatisgood?也就是,什么是善的?
(14)、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写作了《对话录》、《理想国》等作品,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爱情观上,全面构筑了其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谈到柏拉图式的恋爱,就会说那是个完全没有行动的爱情。他们认为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精神层面的,这其实是误解了柏拉图。柏拉图并未完全否定爱情的生物性表现,他以一个有趣的希腊神话来说明,古时候的人是男女合体的圆柱体,每个人都有四眼、四耳、两双手、两双脚,跑起来非常快,因为这个人的两部分志同道合、浑然一体。这种人圆满美好而且能力很强,不过神看了却很嫉妒,便将之一分为变成了两个人。从此以后,人们为了追求圆满的生命,便一生都在追求另外一半。
(15)、他生活的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16)、真理。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17)、苏格拉底一概严词拒绝,他最终饮毒酒死去,终年70岁。
(18)、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苏格拉底虽然认为“德性是不可教的”,但是他每天跟人们在讨论伦理概念的普遍定义问题,试图催生他们的灵魂。如果德性是不可教的,那他的讨论岂不是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苏格拉底在心里面也是认为“德性是可教的”。但是他跟智者派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者派把德性当成一种现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智者派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真正的德性只能借助于反诘法,通过唤起他人的回忆来加以“传授”。
(19)、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20)、养育健康孩子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慢养,放养,顺养
4、苏格拉底主张什么教育
(1)、重要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应对它们的方式。斯多葛主义者用一生的时间去训练自己为所做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对于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事件拥有更高的接受度。
(2)、“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3)、苏格拉底亲昵地说:我们彼此相爱。我乐意听你唠叨……我在极乐世界等你,我将报答你一切。
(4)、《埃皮克提图指南》(EnchiridionofEpictetus)是一本描述斯多葛主义训练的古老手册。我说过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一次文献,但我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开头句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有些事我们可以控制,而另一些却不行。”
(5)、comeasnosurprise 不足为奇
(6)、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一座七层大楼里。
(7)、一旦进入教室,教师就会受到学生最大的尊重,他们会向老师磕头,无条件接受老师的权威。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植根于儒家的信念,即严格的教育和等级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催化剂。
(8)、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年轻人之前的问题是本末倒置的,他应该先投入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成他想结识的对象那样的人。他们的讨论恰好印证了苏格拉底的一个哲学母题:你应该在现实中成为你理想中想成为的样子。
(9)、在这一天,皇帝和官员们会参观当地的孔子寺庙,即孔庙。如今有数千座古老的孔庙对中国各地的游客开放,里面通常收藏着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的文学著作合集和文物。
(10)、underpin v 加强;巩固;构成(under-在下面+pin别针;使固定)
(11)、苏格拉底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
(12)、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
(13)、如果你觉得“善”这个翻译有点别扭,那也可以用“好”字来代替。
(14)、苏格拉底找过政治家、诗人、工匠,结果发现,世上没有真正聪明的人,有人只是假装聪明;有人只在熟悉的领域显得聪明。
(15)、苏格拉底知道摆好妻子的位置,放大妻子的优点和好处。
(16)、让我们回到东西方教育的源头,看看人类的教育从其本性上是如何定位的。
(17)、孔子相信个人和集体教育的重要性,并教导说,有效社会的建设依赖于个人知识的积累。
(18)、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19)、苏格拉底开导他:治国治家同一理,你先试试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
(20)、有人挑拨说克珊西帕(苏格拉底妻子)的责骂让人无法容忍。
5、苏格拉底主张什么
(1)、●最高级的“自圆其说”——读后续写写作技巧
(2)、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我认为,不能不说,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将人的生命整体单独作为认知体来看待的做法,割裂了人的认知与情感的完整与统在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却在不断地削弱甚至破坏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而从总体在降低学生认知发展的效益。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杨守菊老师下面的话:“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当教育具备这些特性之后,当学生进入了人性成长的自然状态,当学生有了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之后,所谓分数、升学,就是不请自到的自然成果,“无为而治”。总之,在教育中关注完整的人,实施完整的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且是整体效益最好、最大的教育。
(3)、苏格拉底趁机说:如果你想得到人们尊敬,你就应该有所贡献。
(4)、现在我们可以回到美诺的那个问题了。德性可教吗?对于智者来说,德性当然是可教的,这毫无疑问,如果德性是不可教授的,那智者岂不就失业了?
(5)、对民主法律的反思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6)、苏格拉底说:住一楼妙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不用一层一层去问……还可以养花种菜,真是其乐无穷!
(7)、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专注于伦理学的探讨,而且还是第一个试图在伦理问题中寻找普遍定义的人。
(8)、不过,斯多葛学派哲学之所以能在理性上迈出一大步,要归功于他们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来的一种简单工具。在它的帮助下,斯多葛学派得以阐明他们的价值观,并使其逻辑上更为严谨统一。
(9)、(2)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不同点是:
(10)、他的朋友就跑去求神问卜,问苏格拉底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11)、在他强大的逻辑、巧妙的提问下答案水落石出,道理不点自明。
(12)、词源故事:homage(敬意):封臣向封建主表示臣服的隆重仪式。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分封土地时,获封土地的人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封建主表示臣服和崇敬之意。这种仪式就是homage。该单词来自拉丁语homo(man人),意思就是向封建主宣誓从今以后就是他的臣仆了,承诺履行臣仆的各项义务。现在,homage一词所包含的封建色彩已经消失,通常用来比喻向人表达崇高的敬意。
(13)、准考生的家长经常向某些老师发出邀请函,接受或拒绝邀请是由老师自行决定的。
(14)、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苏格拉底反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16)、一年后,苏格拉底把一层让给朋友住,好照顾家里偏瘫的老人,他搬到七层,每天依然快活。
(17)、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就要有过人的才干,超高的见识和娴熟的处事能力。
(18)、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19)、苏格拉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出高级感,把看似糟心的婚姻蜕变成感人的爱情。
(20)、人生本就是一场无法涂改的单行航线图,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和把握。有的人穷其一生,也只是庸庸碌碌、千篇一律地度过,有的人却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思索当下每一步的意义。当然,其结果的对比也是显而易见的。倘若“十年如一日”,那这样的十年、这样的人生,大抵也等同于白过。
(1)、孔子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写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包含的以及孔子提出的学说,加之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文并收录在“四书”和“五经”中的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国后来几百年的教育观念。
(2)、苏格拉底请他谈谈打算。他思考时,苏格拉底问他,如何实现税收增多?不足如何补充?
(3)、●警官老陈反诈宇宙,直播连麦各路神仙、女装大佬,各种骗局用英语怎么说?
(4)、然而,斯多葛学派并不仅仅想谈论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事物。他们想要明确区分完全在我们控制之下的事物和其他事物。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不断留意我们的行为和遭遇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行为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之间的不同。
(5)、“明白,”助手说:“您的思想光辉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