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谚语一茬不如一茬
(1)、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2)、两个相公一般高,腰中系着丝线绦,我问相公干嘛去,我到阴间转一遭。(打一日用品)
(3)、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4)、每当一个节气到来,父亲总会念叨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如当地的数九歌,“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隔门喊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父亲说的是山西版的数九歌。父亲说一句谚语“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没弄明白,后来他给我解释: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夏至在五月,白天最短的冬至在十月,春分和秋分白天晚上一样长短,春分在二月,秋分在八月。
(5)、都市孤鹰闯天下,两脚踏翻尘世路/新楚风众友
(6)、误了节令农时,就会误了收成。父亲经常说的一句农谚是“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意思是一到处暑葵花、糜黍等作物还没有开花出穗,就干脆割了给老牛当饲料吧,今年不会有收成了,无霜期明显不够了。这一点我有体会,时令到了处暑早晚变凉,这时土默川的田野里就有露水了,小时候我出去地里割草,裤脚和鞋被田垄里庄稼和草上的露水沾得湿透。有一年牛年,父亲一边撕日历一边和我说“牛马年,好种田,预备鸡猴那两年”,我问为啥,父亲说牛年马年风调雨顺,庄稼会有好收成,鸡年和猴年则很有可能歉收。
(7)、小芳则固守着张连虎的大后方。清汤寡水,青灯孤影,倒也任劳任怨,处之泰然。在张连虎的心里,自己就是一条不舍昼夜的河,向着神圣的海的方向奔腾不息,小芳则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涟漪,温和而灿烂地在张连虎的水面上绽放着,静美着。聚少离多的日子对张连虎来说算不得什么,因为年轻气盛的张连虎必须不辱使命,光耀门楣。然而,唯一让人心痛的是时间,十几年仿佛枪弹一样,一下子便射了出去,迅速得让人来不及回味,只剩一绺青烟袅袅上升。
(8)、家南来个犇大犇,不卖别的光卖针。(打一动物)
(9)、割韭菜只是让它更有生机,然后更嫩,大不过就是吃些“嫩菜”而已。
(10)、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打一字)
(11)、解释:王小二由于生意越做越差,故而一年更比一年差。
(12)、一个房子四方方,里面盛着疙瘩汤,谁要猜着谁尝尝。(打一日用场所)
(13)、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14)、小白马,溜河沿儿,一扽(den)嚼子就回来。(打一物)
(15)、“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阴历五月,庄稼需要蹲苗,雨水太勤,秸秆发育快,容易倒伏;而到了六月,天气炎热,农作物疯长,只有隔三岔五地下一场雨,才能苗全苗壮。“椿树开花,麦子进家”。早先,基本上每家都栽有椿树,端午节前后,米黄色的小花开满枝头,清香四溢,它提醒着人们,麦子成熟了,开镰收割的日子不远了。
(16)、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17)、油菜籽黄了,要是晚一两天收割,菜籽都会落到田里,那可是捡不起来。
(18)、秋后割韭菜一茬不如一茬;麻袋片上绣花,一袋不如一袋(代)。这是典型的歇后语,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19)、故乡风物|家乡的红面糊糊,一天的温馨和实在从它开始
(20)、飞机飞机你下来,我上去,我跟美国打仗去,你拿着枪我拿着炮,打得美
2、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怎么说
(1)、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2)、在高粱定苗锄草时,当地农民总结出“两耳扇风大过江”、“开窝跌蛋”等特定动作要求,都是很具有科学性的。
(3)、不用说外国人,就是咱们中国人到了定襄以后,因为不会吃高粱面引出的笑话也不少。一个省城来的干部,初到定襄下乡吃派饭. 面对着老乡端上来的一笼圆乎乎的窝头,心里犯愁:吃一个吧,看上去那么大,恐怕吃不下。吃半个吧,剩下那半个该分给谁呢﹖等了会儿,他用手一捏,才知道窝头是薄薄的空壳,接着吃了好几个。他的这一举动,引得老乡全家人发笑。
(4)、在过去中国农村,有文化的不种地,种地的没文化是普遍现象。几乎没有几个读书人从科学的角度钻研高粱种植技术并为其著书立说。即使有些,也因为中国农村为大量不识字的农民,无法推而广之。这就决定了农民的种地经验只能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日积月累,由爷爷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一代传下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丰富。定襄至今流传的大量有关高粱种植技术的民谚俚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立夏茭子小满谷”讲的就是高粱和谷子的最佳播种时间。
(5)、定襄全县稳定耕地面积39万亩。1949年定襄全县的高粱种植面积为12.6万亩,这说明当时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高粱与其它作物相比产量相对要高,要达到粗粮裹腹,全县大面积种植高粱也就成为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居乐业的农民有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的愿望。为了改变口粮品种单产甚吃甚的传统,高粱种植面积减为6万亩。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十年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片面追求高产,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1970年定襄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3.6万亩。改革开放后,全国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定襄的高粱以其优良的质量迅速走向市场。1982年全县种植16.2万亩,1984年发展到18.2万亩,成为当时全省首屈一指的高粱种植大县。这是经济繁荣、政策开放的标志。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定襄农民除自己种些高粱调剂生活外,就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自己的高粱种植面积,使其始终沿着按经济和市场规律办事的正道健康发展。
(6)、婚后的张连虎夫妇一心一意行走在奔赴小康的阳光路上。那年月政策好得出奇,张家屲的小老板像韭菜一样一茬茬地疯长,物质胁迫他们千篇一律地表现出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目空一切。张连虎也不甘示弱,他屡下东莞,在飞速运转的流水线上细数着一颗颗僵硬冰冷的螺栓,也细数着爷爷那份略显滑稽的骄矜与自足,以及自己那些蓬勃生长的纷繁梦想。整日肃立在机器面前的张连虎想把自己也变成一台机器,去造就自己和小芳触手可及的幸福未来。过滤嘴、大哥大、一砖到底……咱们工人有力量,老板们有的,张连虎都能有,老板们没有的,张连虎也能有!
(7)、大碗拨到小碗里,小碗拨到腚眼里。(打一动作)
(8)、司藤:过去那些臭男人,好歹还能知情知趣地附庸风雅两句,再看看现在的,真是地里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啊
(9)、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一个人,只有一寸长。(打一字)
(10)、“糜锄两耳谷锄针,茭子上来就圪崩即锄的意思”。告诉人们糜子在长到两个叶子时锄最好,谷子在长到一针高时锄最好,茭子则苗子一上来就能锄。
(11)、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嘛,点灯吹蜡,通脚说话。
(12)、且泥瓦张每喝必醉,每醉必唱,有唱有演,声情并茂,每次所唱曲目也不尽相同。泥瓦张的成名作是扮演秧歌《小姑贤》里的老妖婆,头上绾个羊肚手巾,胸里塞两个洋瓷碗,小小屁股便水波一般扭将起来:“洗锅哩,抹灶哩,听见门哈人叫哩,尿尿憋得胡冒哩……”屋里马上欢声雷动。秦腔里拉架子、磨牙、顶灯、吐火等基本技艺他也略知一对于一些经典名段总能唱出个大概,可如果醉得严重,往往会从《三滴血》穿越到《三进士》,从《火焰驹》穿越到《法门寺》。
(13)、一点一横长,梯子顶着梁,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打一字)
(14)、栽秧,有大家一起栽的,根据秧田大小,合理安排人手,人多了窝工,人少影响进度。以每个人两腿张开,与肩略宽,左右可灵活自如,不碰触其他人为宜。在田里拉起一根绳子,两头用木棍插在田埂子上,大家以这根绳为准绳,左手握紧一把秧芽子,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快速地从左手里分出几根秧芽子,三个手指靠着绳子快速栽下,不能栽太深,免得秧芽子焐死了。一行栽完,提起绳子,继续下一行。有手脚慢者,脸上总会被绳子亲吻。有偷懒者,习惯“打打杵子”,把左道拐子,放在左客膝包儿上,左右活动受限,影响栽秧速度,耽误整体进度,当然,会有制裁办法,趁其不备,放一坨泥巴在客膝包上。栽秧,也有“栽厢”的,先在田里栽上若干行秧苗,形成“厢”,每个“厢”内可以栽四五行秧芽子,一人一厢,互不干涉。一人可栽,多人也可。
(15)、上山一溜儿沟;下山滚齐溜儿;小二家敲梆子;洗脸不梳头。(打四种动物)
(16)、喻物类。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街——人人喊打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17)、但就在吕后一手遮天、刘氏子弟接连被处死的情况下,刘章竟不顾危险,不怕剪除,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奋力一搏,表现出刘邦后人中少见的胆识和豪气。
(18)、泥瓦张的家里充满了喜剧色彩,其实泥瓦张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出喜剧。有一次工地吃晌午饭,泥瓦张说趁你们缓乏我出个谜,谁要猜出来我喝酒两盅:一个色子(骰子)几个点?一副扒犁(木制农具)几个眼(榫眼)?众人立刻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没人能说出个准数,泥瓦张见大家面露难色莫衷一是,正待宣布答案,恰好自家的“尕兄弟”也在场,那家伙瞅准机会横插一嘴:“色子没耍过,扒犁谁不清楚,算上虫虫儿打的洞洞,鬼能数得清!”
(19)、大罗筛,小罗筛,下来麦子请你伯(读百音),你伯不来,请个大花狗来,
(20)、只要能吃饱,当地老百姓对这些茶饭倒也满足。解放前就流行有“茭子窝窝烂酸菜,也不好活也不赖”的说法,解放后农民翻身了,吃饱了,但茶饭依然还是那些茶饭,农民就说“茭子窝窝豆散散,翻身不忘共产d,”以此来表达对共产d的感激之情。在夸奖到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时,当地人有句顺口流:“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吃起来憋撑的意思死小后生儿”。
3、一茬又一茬歇后语
(1)、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2)、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五六九沿河看柳。七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耕牛满地走。
(3)、不大儿不大儿,浑身净把儿;不点儿不点儿,浑身净眼儿。(打一植物果实和一日用品)
(4)、野鸡窠(鸟兽昆虫栖息的处所)里抱麻雀—— 一窝不如一窝。
(5)、回想起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习惯晚上坐在父亲屋子里的炕上。我把炕桌摆开用便携电脑写作,我坐在炕的东边,父亲就靠着靠枕坐在炕的西边。父亲偶尔扫两眼电视,但主要看着我写作。有时看我写累了,他就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一边喝着父亲泡的砖茶,一边听他说些谚语。父亲聊的谚语、俗语内容非常广泛,有许多内蒙古西部的谚语、俗语和歇后语,里面有气象知识,有人生哲理,包罗万象。闲暇时我就琢磨这些谚语:有意思,长知识!
(6)、三哥妈还是早起惯了,但今天她起来,心里揪一坨坨儿,昨晚做了个梦,说是大舅要出趟远门,叫她莫挂牵。三哥妈放心不下,喊三哥起床,去他大舅家。
(7)、“春分东南风,当时就搬兵。”春分一到,气温逐渐升高,风向渐变,由常刮西北风转而常吹东南风,伴随着雨水也日益充沛,并且开始有雷声出现,老百姓称雷声为“雷公搬兵”。
(8)、高粱秆作为烧火柴也是其一大功用。特点是资源丰富,火势均匀,非常易燃,当地人通常将其作为搭火底时的引柴。在火柴没有大量普及时,聪明的先民们就懂得把高粱秆瓤瓤烧成木炭粉,然后用火镰古人用的一种以白石头与形似镰状的铁器碰打,迸溅火星引燃柴草的取火工具与火石碰打,将火星迸到极易燃烧的木炭粉上,将木炭粉引燃。
(9)、高粱作为定襄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平均亩产更像一条曲线,直接勾划出定襄经济发展的轨迹。
(10)、俩娃儿急得直跺脚,眼泪花儿就快出来了。忽然想起今天吃早饭时,她小姨儿谈的一个坎子,当时,她笑了好长时间,还反复念了几遍。她妈说,小姨嫌她家早饭不好吃,她妈还毫不客气地回她敬一个,“你简直是,裁缝掉了剪子-------光讲吃(尺)。”
(11)、吕后去世后,吕禄、吕产准备作乱宫中,刘章毫无畏惧,一方面通知派人通知他的兄长齐王刘襄发兵,自己和弟弟刘兴居在京城作内应。不久,刘章联合陈平、周勃,合力将诸吕一举铲除,刘章还亲手杀死了吕氏的侄子、时为梁王的吕产,最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12)、泥瓦张便是伺候泥瓦匠人的一小工。和泥便和泥,搬瓦便搬瓦,砌砖便砌砖,张家屲谁家要大兴土木,似乎总也少不了他。
(13)、“麦偶!麦偶!麦偶!”那叫声,麦子似乎晒“熰”了,叫得人心只揪!
(14)、落井下石不可有,锦上添花时时行/新楚风众友
(15)、由于定襄适宜高粱生长,高粱本身的产量也高,在过去那种十人九饿的状况下,高粱自然就成为定襄人的主要食物。高粱作为一种粗粮,与白面大米相比,其口感和营养都略显逊色。因此,粗粮细做,在高粱面的加工制作上逞才斗智大胆探索就成为定襄的家庭主妇们提高饮食水平的唯一途径。正是缘于这种情况,定襄人对于高粱面饮食从品种到工艺都堪称一绝。
(16)、投稿信箱:595818108@qq.com
(17)、一种不晓得叫啥雀子的,一开始叫的时候,就要忙起来了。
(18)、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19)、新楚风平台面向广大作者征集散文、小说、诗歌、游记、摄影等原创文艺作品
(20)、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矮子婆娘——见识低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按方抓药——照办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案板顶门——管得宽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暗室里穿针——难过暗中使绊子——蔫儿坏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4、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完整
(1)、屎壳郎拴在鞭稍上——只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
(2)、老和尚打儿子——没有的事吃了荆条拉笊篱——肚子里编的
(3)、 拔萝卜栽葱,撵狐狸狼来——一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
(4)、故乡风物|洪源生:你吃过灌肠,但你吃过徐沟罐渣吗?
(5)、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啦。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滴溜,
(6)、刘邦的儿子们,真如秋后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不是弱智,就是多情,唯独没有英雄气概,被吕后一个一个铲除,哀声一片。
(7)、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8)、对偶就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例如:
(9)、幸好,还有刘章——刘邦孙子中机警而强悍的代表。
(10)、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过一年少一年。
(11)、还好,吕后对于刘章的放肆,表现出极少见的宽容,竟不追究。
(12)、糠心儿的萝卜——蔫(nian不声不响;悄悄地)坏
(13)、吃了信石跳井——心里有底怀揣二十五只兔子——百爪挠心
(14)、故乡风物|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折腰
(15)、两个物一般大,就在中腰挂,走道不沾土,就在脚底下。(打一物)
(16)、泥瓦张五短身材,猥琐邋遢,且又不甚勤快,但却备受雇主青睐,缘于他口吐金玉的本事:歇后语、顺口溜、方言土语、轶闻趣事张嘴便来。工地上累死累活的乡人们拼命流汗,还要分出一点气力死去活来地开怀大笑,不过体力活带来的疲累着实会因泥瓦张的存在而减少几分,特别是夏日里酷热难耐,泥瓦张简直就是一缕凉风,吹得大家通身舒泰受活无比,可以说泥瓦张到哪家,哪家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7)、铁匠挑炉——散火武大郎盖床单——今辈不能瞎驴牵到槽上——为你不知道为你
(18)、老祖宗留下的10条歇后语,十分精辟,绝对值得收藏。
(19)、昨天快晌午的时候,三哥在大河汃里栽秧,歇歇儿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轻俩娃儿,从五队那边过来了,栽秧的可来精神了,板泥巴!板泥巴!三哥说,莫怪搞,看清了再说。俩娃儿走近,三哥将草帽儿一掀,过打过细地斟酌起来:两个脸巴兜儿红润,两只大眼睛滚滚神,翻领的格子衬衣板正,天净蓝的裤子鲜净,黑黝黝的辫子齐腰,黑色皮鞋洋气里很。
(20)、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5、什么一茬不如一茬
(1)、广泛流传的一种很有特色的韵文体裁。它同其它谚语一样,具有形式短小,
(2)、比喻贪得无厌的人牟取暴利,也比喻贪图眼前微小利益而损害长久利益。
(3)、西瓜掉到油篓里——滑蛋地方婆子嫁保长——高升一级
(4)、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5)、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打一字)
(6)、朱虚侯,就是刘章,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的第二个儿子。骆宾王在此处感叹唐朝没有像刘章一样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皇子皇孙,导致了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后宫篡位。可见,刘章在后人眼里,是一个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有能力有本事人。
(7)、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例如:
(8)、当然,每种高粱面食品的制作工艺都是十分讲究的。有的开水和面,有的温水和面,有的冷水和面。同时,根据需要在稀稠方面也有说法。有的要掺榆皮面,有的要掺玉米面,有的还是将白面和高粱面分别和成面团后合在一起加工,当地人称二合面或金裹银。仅就搓鱼鱼来讲,当地妇女一般都能两只手同时在面案上搓,一只手可搓三至五根;有的高手两只手同时动,每只手可搓七根,共搓十四根,而且搓成的鱼鱼自成一体,粗细均匀。刚和好的一大团面倾刻之间在她们手中变成看上去美,吃起来香的茭子面鱼鱼儿了。其实,这也是生活逼出来的: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完成一个几口甚至十几口人之家的家务和针线活外,还要一日三餐做全家人的饭。如果速度慢了,不能按时开饭就要影响地里劳动,遭家人埋怨。加之,受苦人体力劳动强度大,副食差,所以,饭量也特别大。这种种条件决定了定襄的家庭主妇们加工起高粱面来既要做得速度快,又要做得味道香,勉为其难,逼上“粮”山,搓鱼鱼就是既快又好的应急之法。
(9)、二十四节气里父亲最惦记的是耕种。比如今年是一个闰月年,每当遇上闰月年,父亲就念叨“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意思是闰月年春浅,天气转暖早,一过年差不多就得春耕备耕了。“清明种麦堆满仓,再迟种麦一把糠”,是说清明节前后播种小麦是最好的季节,如果再有一场春雨滋润,那就更好了,因此父亲经常念叨“春雨贵如油”。“小满前后,种瓜点豆”,父亲告诉我这是指到了小满这个节气,天热得快,还没种就得赶紧抢种一些瓜、豆等适合生长的庄稼。再比如“芒种糜子急种谷”,如果芒种时节大秋作物种不下去就吃不上了。如果过了芒种再种,就不行了,所以“过了芒种给牛种”,结不出籽实的庄稼只能是喂牛的一把饲草了。
(10)、从用高粱面加工出来的饮食品种来讲,最常吃的是高粱面窝窝即茭子面壳壳和茭子面鱼鱼有两头尖中间扁的和通体细长的两种。还有圪坨儿、泊泊儿、扣螺螺、擦擦儿、抿须儿、河捞有蒸河捞和煮河捞两种、牙糕、煎锅、糊儿、刀削面、包皮面、拌汤、水饺、蒸饺、剔尖、溜尖、扒面等。经过不同工艺制作出来的高粱面味道独特,可口诱人,深受欢迎。
(11)、一块麦田七亩半,一块挨一块,号称“小平原”。一眼望不到头儿的麦田,风吹麦浪,麦穗微倾,一股热气过来,逼得人透不过气。明晃晃的太阳,晒得白杨树叶子耷拉着;知了也凑着热闹;田埂子上的金银花也晒秧了;感觉更闷热了几分。三哥是壮劳力,和其他男劳力一字排开,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呼哧呼哧地将麦子割倒,顺势放在身体左侧,镰刀稍提,左手稍推,堆成大碗口粗的小堆,方便抱扑子。麦田里的一种野草“瘪豌子”,也成熟了,几乎和麦子一样高,“瘪豌子”的藤藤儿缠在麦杆儿上,角角儿也老了,炸开了,没办法摘出来,只能随着麦子一起割了。割麦子不会像割稻谷那样,薄薄地铺上一层,露晒一夜,第二天再收。有些麦子已黄过头,黄“狼”了,麦脑壳微微发黑,稍一用力,有些麦脑壳就掉落田里,麦杆子倒是催生生的,割起来噼啪作响。割完就要收,捆捆子、抱扑子、挑挑子,要数捆捆子最难,有些人捆的松垮垮的,一挑就散;有些人捆的是大头小尾,一挑就撅。三哥最会捆捆子了,将球状的草瑶子抖开、拉直溜,与身体成直角、摊开,接上抱过来的扑子,放在草瑶子上,靠着左腿,有的也不会抱扑子,总要三哥接到后还要倒个头儿,堆到差不多到腰的位置,将草瑶子两头往上一拽,右膝盖再使劲往上一压,两头儿交叉、拉紧、打结,穿过压在捆子上面的草瑶子里,结结实实。三哥捆的捆子,不管是用肩膀佬还是用钎担挑都不得在路上“盘摊子”。
(12)、今天我们又收集了新一批广饶民间歇后语(第二期)
(13)、过去,由于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青年男女不能在公开场合自由恋爱,所以,那茂密的高粱地便成了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这在一首古老的民谣中可以得到印证,“……高粱高,奴家小,跑得跑得拌拦倒……”足可见男女幽会时你追我逐的欢乐情景。
(14)、这些在定襄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就反映出高粱文化在定襄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15)、麒麟:古时传说中动物,鹿身牛尾独角,身有鳞甲,古画或古雕刻中鳞甲为图纹,像制钱模样。骂人是个有钱的蠢牛。
(16)、借代就是不直接把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例如:
(17)、“茭子高来糜子低,咱二人洗不清谁想谁……”。
(18)、“每人说一句歇后语,但必须指同一件事儿。这是最后一回!”
(19)、小花狗,看门口,打一枪,就开口。(打一物)
(20)、解释:人越老越走近死亡,生命的旅途也越来越短暂,过了一年就少了一年,可不就是一年不如一年。
(1)、敞棚里睡觉——没门儿不在孬之上不在孬之下——正在孬上
(2)、那年月李春波温婉深情的歌声总是从小芳家新购的双卡录音机里传出来,幽幽的,散发着无限张力。青春飞扬的张连虎每次听到都会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脸色涨红。
(3)、在定襄县流传着一个谜语:“两个小鬼进了城,八个小鬼撵着寻”。谜底便是“捏高粱面窝窝头”。把窝壳比喻为城,两个拇指在“城”里转,八个指头在“城”外寻,真是活灵活现,精彩至极。
(4)、深耕浅种薄地里上粪,若要不信,粪底就是干证。
(5)、如果说,划拳是扯秧芽子时候的“升温器”;栽秧时,累到了,歇歇儿时候划拳,则可以说是“解乏器”。在田里划拳,热火朝天,也论输赢,但无奖惩,只是干搞。好多技不如人者,爱在这里历练,哪怕划输了也无所谓,所以胆子大,敢尝试,跟“艺高人胆大”不沾边。若在酒桌上,酒局接近尾声时,再来一波划拳,势必将酒局再次推向高潮。“拳打胜家”,赢者往往要接受几轮挑战,高潮层出不穷!敢于挑战者,多半要下一窝“猪娃儿”。主人更是喜滋滋地热菜、加菜、上壶,要得就是这个热闹劲儿!
(6)、“对是对上了!莫慌,我没说过只对一次啊。“
(7)、当地的歇后语有“一颗茭子的醋——穷酸”。用来讽刺那些说话办事非常迂腐的人。还有“茭子地里耍镰刀——吓唬割草的人哩”,比喻那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和事。还有“茭子地里的香瓜——记死啦”、“蚂蚱爬茭秆——顺杆杆上”。无一不是以农民们最熟悉的事物高粱为载体的。
(8)、泥瓦张也从不积极向上,不置产业,不学手艺,平生干过的最伟大的事业便是参与修建张家屲土地庙,拿过100块的日工资,不过仍就是个伺候泥瓦匠的小工而已。
(9)、小脚大耳朵,走道哼哼的,放屁噔噔的。(打一动物)
(10)、两个歇后语,虽然“引子”不同,但“后衬”相同,都指将将就就吃一顿饭。这两个“坎子”在这个村比较流行,都暗讽某顿饭没吃好、有将就之意。
(11)、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啦吱啦叫奶奶。叫他奶奶抱下来。
(12)、一个小孩儿真奇怪,肠子长在肚皮外。(打一旧时的日用物品)。
(13)、时至今日,在定襄人餐桌上占据了千百年主要地位的高粱面,已经让位于白面大米了。但跟从前正好相反,一旦有贵客登门,定襄人总要以茭子面鱼鱼或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等稀罕饭来招待客人。由于她们精工细做,再配以最合口味的传统菜肴,每每吃罢,客人总是赞不绝口。现在,忻州、定襄一带的路边小吃店里,还经常挂有“红粮饭店”、“高粱面鱼鱼”等字样的招牌。
(14)、这唱的哪是耕田,明明是说我吕氏子弟非帝王种啊,好大的胆子!
(15)、高粱种植面积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高粱在本地区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兴衰与治乱。
(16)、老牛掉进枯井里——有劲使不 上磨道里的驴——听吆喝
(17)、婉曲就是有意不直接说明某种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汾阳惯用语中有很多运用婉曲修辞的例子:
(18)、家南来个黑大汉,走一步扇一扇。(打一动物)
(19)、后来,张连虎果然就去了中国南方一个叫做东莞的地方当了工人,临行前的那个晚上,他果然就和邻居小芳来到了张家屲的地标——大白杨树下,不过小芳从未流过的泪水也没有随着小河淌,因为张家屲只有山,只有满眼的沟坎山梁。那晚小芳只把自己深埋进张连虎宽阔的臂弯里,听大白杨硕大的树叶在绰约的晚风里发出哗啦哗啦的浅斟低唱。那个晚上平淡无奇,远没有李春波歌里那般意味深长,撩人心魄,平淡得甚至没有惊起大白杨深处一对酣眠的雀子。
(20)、黑嘴红牙,扁平身子竖以巴(尾巴)。(打一日用物品)
(1)、记得儿时,在长长的高粱秆上穿根竹帘棍,弯成圆扇面,上面罩些蜘蛛网,在田野里捕捉蝴蝶、蜻蜓等十分有趣。用高粱秆制作的儿童玩具有枪、炮、二胡、三弦等。还有借助风力推动的风车、风火轮、风牛等。用高粱穗秆皮做的牛、马、车、人等也是造型别致,惟妙惟肖。
(2)、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靠世世代代积累并传承下来。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农民们从事农业耕作,为适应气候的变化,都以农谚为依据。
(3)、再后来的后来,小芳不知怎么就被娶进了张家,事情有些说不清前因后果。
(4)、半亩地,靠河沿儿,不撒种儿就出来。(打一男性身体的一部分)
(5)、“猪粪茭子羊粪谷,鸡粪南瓜面活突”意即含淀粉量大,吃起来口感好。告诉人们茭子、谷子、南瓜施哪种农家肥最好。
(6)、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7)、一个小孩不害臊,客人来了啦啦尿。(打一日用器具)
(8)、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9)、车也转,绳也转,大门地下滚鸭蛋。(打一旧时的行为)
(10)、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11)、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12)、高粱,以及围绕高粱产生的高粱文化在定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再没有任何一种作物及其产生的文化可与其相比。在定襄,高粱作为一种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有意无意地都要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其实大多数定襄人那黑红的肤色和热情好客、光明磊落、吃苦耐劳、顽强不屈、聪明智慧的共性,不正是丰富而深邃的高粱文化的体现吗。
(13)、投稿信箱:595818108@qq.com
(14)、虽与剧情无关,但腔调未变,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实泥瓦张最拿手的还是“杨家将”系列,唱得最多的要数秦腔《五台会兄》,从“杨大郎身替宋皇上,杨二郎钢剑刺胸膛”开始将杨家八兄弟歇斯底里挨个吼过来,颇有一股英武阳刚之气,不过也有过闪失,有次唱完“群羊阵失却了杨八郎”之后似乎意犹未尽,结果没能刹住车接着吼了句:“杨九郎——”众人大笑,笑泥瓦张今日又醉得不轻。
(15)、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16)、天麻麻亮,三哥就起来了,拿着昨晚上磨好的长把子镰刀。三哥晓得镰刀要是钝了,割麦子像拉锯,扯来扯去,割不快,人更受累,还容易割破手。打早工割麦子凉快些,麦子上有些露水,润润儿的,麦芒子不会很扎人,也不糊糙。吃罢早饭割麦子,可真叫老妈妈儿吃牛肉--------够拽。
(17)、“三年能学成个好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户人”,父亲告诉我庄稼地里学问大了。除了锄地浇水其它农活也各有各的讲究,比如麦收的时候要看小麦的成色,收割的时机要把握好,“麦拔花红蛋,不拔是懒汉”,麦子要在黄中泛绿时就得下手拔了,如果全部黄了就会掉穗或籽粒脱落。再比如“重茬谷子抱着哭”,意思是谷子不宜重茬,每年要合理轮作。最好是“瓜茬种谷、谷茬点瓜”,这样作物才能病虫害少,长势也喜人。再比如胡麻种在立夏,收在处暑,所以说“立夏撒胡麻,九股八圪叉”。再比如“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种地一定要施肥才能有好收成。
(18)、一帮人,张大嘴巴,盯着三哥,望着俩娃儿走远,把泥巴恶狠狠地砸在水田里,砰起多高的泥巴浆子。
(19)、蝎子翘尾巴——独一根扁嘴吃筷子——回不过脖来
(20)、刘邦起于草野间,以秦朝一介小吏举事,数年就灭亡秦朝,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位居至尊,其胆识和能力,自是旷代少有,但这样一个勇敢而驾驭能力极强的皇帝,生出来的儿子却懦弱不堪,像他的嫡长子、继位的汉惠帝刘盈,身上就看不到一点父亲潇洒英武的影子,在母亲吕后的面前,如一只沉默的羔羊,面对母亲,既不敢言语,更不敢反抗,如同玩偶,最终自暴自弃,年仅二十三岁便一命呜呼,抑郁而死。
(1)、三哥是初中毕业,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农闲时,也爱看些书。看到秧田里一把一把的秧芽子,想起那句来:
(2)、家南来个小铁锤,走一步打一锤。(打一日用品)
(3)、噢噢,睡大觉,小猫来了咬耳朵;噢噢,睡啊,到明儿给你揍个大花被啊;
(4)、一个东西不大点儿,瞪着一对虱子眼,说它奇怪不奇怪,尾巴上头长腚眼。(打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