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霍姆林斯基的三本著作
(1)、推荐理由:在教育学领域的著名人物中首选杜威的之后,接下来人们往往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该书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并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一些精彩条目,仍然保持“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动过中国教育界的几代人,他的建议和相关的故事现在仍然有持久的魅力。
(2)、
(3)、没想到,她立刻回答我:“可以呀!请你们教育局我给发一个正式邀请函吧!”
(4)、十分感谢你们给我的来信,你们在信中言辞关切,充满温情,并谈及了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
(5)、申请日期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9月14日23点结束。请于10月25日前将相关任务完成并传至指定邮箱。
(6)、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农村中学长达32年的教育实践成为他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
(7)、少年首先要找到的是这样的书籍:阅读这种书,会成为一生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就像是一个转折点。在没有找到这样的书籍之前,应当跟每一个人个别交谈。
(8)、那天上午,当我们走进乌克兰教育科学研究院三楼一间会议室时,卡娅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
(9)、风格班主任:王宝祥《班主任必读》;莫雷《教育心理学》;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等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等。
(10)、图书是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是你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11)、随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扬,这些教育著述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经典,他的许多教育主张和言论被广泛引用,成为我们镌刻于心的经典名言:
(12)、《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13)、听了您刚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发言,我很感动。您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14)、推荐理由:了解教育学的简单办法是“吃掉”、“消化”教育学领域的几个著名人物。这个领域著名人物当然首推杜威。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也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本书特别适合现时代的中国教师阅读。
(15)、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16)、如果你想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中,寻找教育灵感,寻找教育智慧,那今天这个活动你一定不能错过!
(17)、入格班主任:孙蒲远《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班主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18)、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现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权这样做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19)、01 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
(20)、苏霍姆林斯基在1968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两年后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虽然他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结合自己鲜活的实践在不停地写作,可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在他去世后陆续出版的。
2、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本书
(1)、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48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而且至今仍闪发出耀眼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离开过学生。他担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学生毕业;他带领学生到田野到社会去体验劳动体验生活;他研究三千多名学生,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
(2)、我再次感到惊喜,接过礼物,不住地说“谢谢”。
(3)、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不懂道德的人。
(4)、魏颖,滨海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从教以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她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她愿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她的学生送往海的对岸,乘风破浪!工作以来,不断专研教学、提升能力,取得了硕果累累:荣获全国语文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参与辽宁省课题《对话理论中的读写结合》;积极参与市优课评选、一师一优课录制等,荣获佳绩;荣获大连市朗诵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荣获白板大赛区二等奖;多次荣获校魅力教师等称号。
(5)、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33页)
(6)、02 不做“意见领袖”,不为“圈粉”写作
(7)、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要撇开阅读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造成思想混乱和肤浅。他一再强调不善于阅读的人就不善于思考,隐藏着"智力生活缺乏的严重危险"。他指出,孩子的阅读开始的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能练出一种很重要的技能:他对词和句子的视觉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不受词语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那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所读的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
(8)、读书的生活是幸福的,亦是精彩的。我们应把读书、读好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应用于自身教学,用智慧的教育理念来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的建议。
(9)、这不断重复的问题和惊奇的目光令苏霍姆林斯基高兴万分,他告诉这个孩子:“这里的书很多。每一本我都读过了。个别书我读了好几遍,现在我正在一本接一本地重读。”
(10)、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1)、这时,卡娅插画补充说:“里面还有李镇西的名字,有您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情况。”我估计是《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我很惊喜,也感到荣幸。同时,后悔没有带几本《追随苏霍霍姆林斯基》来赠给这座图书馆。
(12)、疫情无情,读书有情,这个超长的居家假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书,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想要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起读书的愿望,教师必须首先是一粒读书的种子,接下来,老师们将自选书目,开始新一轮的阅读。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学,也为了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学校这个最应该读书的地方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13)、我一跨进去,卡娅就看见了我,她迎了上来,握住我的手,很热情地说着什么。我虽然听不懂,但我知道她是在向我表示欢迎。
(14)、她说:“肖苏给我联系过,说您要来,所以我把时间安排好了。”我问她:“您的孙子是不是1993年出生的?”她点头说是,然后非常惊讶地问我:“您怎么知道?”
(15)、最后,我愿意将十多年前我在《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的一段话再次献给各位教育的志同道合者――
(16)、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平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17)、我国著名苏俄教育研究家、翻译家,教学论专家,杜殿坤先生编译,令本书通俗而深刻。
(18)、教育名家顾明远,窦桂梅、李希贵、李镇西在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样说……
(19)、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
(20)、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3、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书籍
(1)、2008年春天,卡娅在给吴盘生老师的信中写道:“我衷心希望,在2008年9月25日-26日举办的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国际研讨会(地点:我国基洛夫格勒市)上,一定能见到你们,尤其期待李镇西先生的光临;他为在贵国传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第二封信中,她又特别嘱咐吴盘生老师:“请致李镇西先生及其学生们衷心的问候!愿咱们不久再见!”
(2)、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3)、 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4)、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5)、谈到生活,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用过的词“需要――困难――美好”。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那就不会那么容易,就会遇到困难,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那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当然,上述胜利和成就对于他人来说也许会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对于你们每个人自己却是至关重要的。
(6)、卡娅带我们去参观苏霍姆林斯基图书馆,她现在在那里上班。在大巴上,我们简单聊了聊。我问她为什么现在瘦了,她说她很希望这样,所以工作量比过去多一些,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7)、 奥莉佳•苏霍姆林斯卡娅
(8)、一类:更新教育观念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的:推荐看林崇德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此书虽然写于1999年,但里面的教育观念和内容,对于我们仍然十分有用。另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9)、 1998年11月27日
(10)、提高40分钟的效率并非是“精心备课”能“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正确把握。作为年青教师,我觉得对这些很“玄乎”、很“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正确理解、正确把握。我不敢肯定“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这些核心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记得在前几次教研课之后,教研员高老师总会跟我讲同一句话:“教学内容只是载体,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根本。”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却很难。
(11)、只有理解了他的这一风骨和品格,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12)、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13)、我想到1998年在北京,我曾经当面问卡娅:“您认为你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当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
(14)、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
(15)、我真诚地赞扬并祝愿您取得进一步的成绩——在永远是十分艰难但又是如此高尚的、培养人这个星球的未来的事业中!
(16)、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17)、在研讨会上,主持人王义高教授(他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翻译者之一)给我四十分钟请我做一个发言(用现在时兴的话说,叫“分享”)。我讲了几个我的教育故事。
(18)、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不可能去读她的研究生,但卡娅对我的鼓励我一直铭记在心。
(19)、《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20)、10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未来的人,他才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4、苏霍姆林斯基书籍电子版
(1)、08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惟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快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但不能滥用分数。
(2)、“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3)、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阅读内在动机的激发。他认为真正的阅读,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没有这种阅读,则人就有陷入精神空虚的危险。"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去得分,而是因为它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书籍的作用,不会阅读,他就会失去很多的乐趣。
(4)、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的图书”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九八)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5)、第苏霍姆林斯基的科研精神:面对心灵,实事求是。
(6)、第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的宝贵品格:独立思考,坚持真理。
(7)、教育专家顾明远、名师窦桂梅、李希贵、李镇西等真诚推荐。
(8)、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很少有时间看书,更别说提升理论水平了。很多时候想写有理论支撑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却无从下手,总是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每月规定自己必读的书也都因为没有时间等借口而错过。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叹。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都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9)、“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10)、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少真正的阅读,缺少那种震撼他的理智和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前途的阅读,那将是很大的不幸。我们应当尽量让好书成为青少年的朋友,并使他们每天都跟这个朋友单独相处,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时也好。
(11)、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12)、从《人民的名义》,看“哭穷”教育如何毁了孩子一生!
(13)、在闲聊中她又问及我的家人,我说我爱人也在学校工作,喜欢做家务事。“因为我平时太忙,所以从来不做家务事!”
(14)、作者认为,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记得这个形象的比喻吗?让所有刚刚入学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不仅会损害他的力气,而且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因此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我们所有教师都知道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他的特质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同样好,但往往我们还是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容许有学生离开这个标准太远。现在我知道,我们应该容许孩子之间有差距,但这不意味着我会放弃那些学生,相反我要尽所能缩短这种差距。首先,我要告诉这些孩子:“你们行。”要为他们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最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
(15)、儿童时代对美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比个性成长的以后几个时期都要强得多。小学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美的要求,这种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精神生活的整个结构及其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
(16)、她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但他生前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后来,这本书在苏联也出版了。”
(1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18)、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19)、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4月21日,锦阳小学全体教师在钉钉直播齐聚一堂,以书会友,进行了一场“同读一本书,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相约”读书交流活动。交流会上,我们钦佩闫敏老师每年完成十几本书的阅读的毅力,看到她怀揣梦想,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熠熠发光;我们欣赏马小茜老师对整书逐条品读的用心,从每天带领学生阅读展示和精心制作的思维导读中,我们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诠释的师生读书的重要性已深植马老师的内心;我们感动于涛涛老师对这本书充满崇敬与感恩的态度,他初出茅庐却能踏实虚心的读书,并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学反复磨合,给自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这样深入人心的读书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们感恩这本书给大家带来的思维碰撞,受益于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思想活力,纷纷表示将回馈到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交流会俨然成为了一场思想盛宴。
(20)、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也不是空洞的国家、民族、未来,而是让自己每天面对的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孩子,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了,幸福了,国家自然富强,民族自然伟大,未来自然美好!这里的所谓“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虽然实际上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家”的有几十位),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
5、苏霍姆林斯基作品及时间
(1)、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2)、今年是著名教育家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在他35年的教育生涯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一生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遗产,被很多教育人称为“活的教育学”。
(3)、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建议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有读书的兴趣,博览群书,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主要观点:(1)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2)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5)、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688页)
(6)、那次,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出,希望我做她的研究生,专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她甚至还给我提了两个参考课题的范围:班级集体主义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吴盘生帮我翻译道:“她说,要把你培养成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7)、入选学校须组织学校部分教师集体阅读该书。并提交教师读
(8)、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需要忠于的不是上级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他痴情于孩子和教育,因此赢得了包括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的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做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粗暴的批判。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巴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9)、他的教育思想就像顾明远教授所说:“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这个火星就是教育。这套书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像火星一样点燃孩子们的素质火花。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大家!
(10)、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有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关于研究性学习等等。但这些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实际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他的教育科研是“真教育”。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冷静的研究,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对他来说,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不是两件事而是一回事。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
(11)、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曾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等。
(1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读过多次,每一次都被感动。在该书的序言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深情地写道——
(13)、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的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愁。
(14)、相信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本书了吧,那请仔细阅读赠书规则哦!
(15)、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16)、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述。
(17)、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8)、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19)、与其他的教育经典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著作文体:将理论熔铸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案例,并自然而然地以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句话,正是理解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
(20)、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1)、这个孩子幸运在他的母亲找到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给他调了一个班。
(2)、 滕州校区:大同南路3099号,贵城西门往南400米路西
(3)、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教育科学出版社,为辛勤的园丁们送上一抹书香,约您一起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我国教育出版领域的扛鼎之作,畅销30多年,自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200多万册,助力几代教师成长。
(4)、关于这本书的出版经历,我多少知道一些,1998年第一次和卡娅见面时我听她说过。这本书出版于1968年,但在苏联无法出版,苏霍姆林斯基只好“绕道”在东德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但他因此而受了d纪处分。
(5)、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这本书是提高教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水平的“圣经”,书中将于永正老师一生中上的许多精品课的实录汇编成书,极具参考价值。
(7)、04教师的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不应当让儿童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座右铭。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果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有了成绩,才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8)、看完这个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辈子去准备每一节课。年轻的我应该以此为榜样,留意身边的一切,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永恒。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我要为自己汲取读书进步的时间。唯有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我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学生才会激发出热情,才会乐于学习。
(9)、 奥丽佳·苏霍姆林斯卡娅
(10)、这深邃犹如星空里的对话,把一个孩子的心灵强烈地牵引到大师的世界里,那么自然。一个开始爱书的孩子,一个开始以大师为榜样孜孜以求读书的孩子,一定是具有美好幸福生活的人。这唯美的对话的画面,就是教育的诗篇。
(11)、当然,这些所谓的“代价”是从世俗功利的眼光看来才叫“代价”,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是不屑追求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格。
(12)、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13)、老师们不妨读读,或许能从这些箴言里遇见做老师、做教育的真谛,再一次从中汲取到教育的力量和信念。
(14)、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信赖教育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要为后进生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要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好奇与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了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15)、36年的学校工作使我得出这样的信念:教小学儿童,首先就是教他们观察,教他们发现世界。
(16)、我坚信,你们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成为忠于祖国的爱国者,成为世界公民,成为很好的朋友,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双亲!
(1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18)、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很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19)、接下来几天,通过北师大肖苏教授或无锡市教科所吴盘生老师的翻译,我和卡娅有了一些交流,我还陪她登长城。在这过程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
(20)、我代表我的亲属向您表示敬意,我代表乌克兰人民向您表示敬意,我向您深深的鞠躬!
(1)、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2)、半年后的9月下旬,我终于来到乌克兰,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再次见到了卡娅。
(3)、您把您的热情传播给您的事业,您把您的爱心传播给您的学生。我相信,您是很幸福的人。
(4)、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史上最重视读书的教育家,他构筑了自己的读书教育理论。帕夫雷什中学就是书籍的海洋:英语角,学生在这里可以阅读外国报纸、外国杂志的剪贴资料;美术角,这里有介绍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品的美术画册和书籍;女生角,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摆放着有关人体解剖学、心理学,以及妇女生理卫生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允许女学生拿走后不归还。
(5)、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6)、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的时候,才能出现学习的兴趣;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
(7)、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8)、这些书对他来说,好比乐师跟他的小提琴,让他不接触自己心爱的乐器能活下去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是无法活下去的。”
(9)、他将毕生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点明了教育的核心与要义,告诉我们如何当一名教师。
(10)、卡娅在上面写道:“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您!奥丽佳·苏霍姆林斯卡娅。”
(11)、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2)、“杂草”这时耷拉着头,再读时,一下读出了有气无力的感觉,在场师生为之鼓掌。
(13)、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做教师的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反思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好习惯。
(14)、后来我又分别于2012年、2014年在中国金华和合肥见过她。
(15)、我尽量使每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他反复阅读这本书并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他这样做不是因为需要把读过的东西记住,以便以后复述给教师听,而是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激动不安。
(16)、活动时间为即日—9月8日(周六)24点,请于10月25日前将相关任务完成并传至指定邮箱。
(17)、出版以来,累计销量200多万册,助力几代教师的成长。
(18)、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19)、第一点,允许孩子之间有差距,做一位有宽容心的老师。
(20)、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虽然您与我父亲苏霍姆林斯基年龄相差很大,中国和乌克兰相距遥远,但您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亲人,是他最亲近的人!
(1)、比如《草》的教学,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优异,于老师直接将孩子抱起来,邀请孩子放学到他家去玩。这是多么动情的鼓励!
(2)、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3)、卡娅的孙女又拿出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说:“这是《我把整个心灵现给孩子》。”
(4)、主要成就 两枚列宁勋章 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
(5)、中文名称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