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莱诗原文
(1)、出在黑暗、痛苦中的人,不要忘记寻找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rVEGNNjDAIJY-cWVe9WA密码:xof8 书名:雪莱诗选
(3)、有些人和事,就算近在咫尺,缘分未到,也是天涯。
(4)、人世的明日绝不会雷同于今朝,万古不变的,唯独只有无常。
(5)、Loosenthenotesinasilvershower;
(6)、Likeaherblessplain,forthegentlerain,
(7)、蒲隆,1941年生,著名翻译家。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贝娄作品的翻译家之也是《狄金森全集》的译者。
(8)、部编教材中,《峨日朵雪峰之侧》末尾有一写作时间,“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事实上,昌耀曾被卷入政治风波,因《林中试笛》被划成右派”放逐“到西部高原,这种经历下的诗人往往形成了自觉的政治敏感性,“诗人在1979年之前写的所有作品以及1979年之后的一些作品,都存在着改写或重写的现象”。有关昌耀诗作的删改介绍,可以参见孙施的论文《昌耀的逸作与旧作改写问题》。昌耀对他诗作的改写往往不止一次,因此一首诗作初刊以后会形成多个版本。昌耀的手稿我们自然难以得到,此处我们用初刊本进行校读。
(9)、然而,雪莱更是一个“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语),他的散文如他的诗作一样,充满了对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的憧憬,对专制暴政的愤恨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收入本书的这些散文,大多是作者生前从未发表的珍贵遗作,经作者之妻玛丽·雪莱(葛德汶之女)整理并在个别地方附加了脚注。
(10)、 1983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学生诗歌运动。
(11)、1923年生,北京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译著有《王孙梦》《干旱的九月》等,并将《舞台姐妹》《哪吒闹海》《小花》《沙鸥》《孔雀公主》等国产影片译制成英文版,为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作出了贡献。由他录制的有声教材,成为众多英语学习者记忆中难忘的声音。
(12)、“波西、比希、雪莱,心的心”,这是雪莱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碑铭文。铭文也是雪莱诗歌的总体概括。他的诗是典型的心灵化了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13)、1931年3月生,广西合浦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等职。代表著作有《论海洋法中国家间的权利冲突》《海洋法中关于争端的解决程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等,为我国国际法学、海商法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4)、第三节“反抗的行动者”与“爱的哲学家”:鲁迅和苏曼殊眼中的雪莱之比较
(15)、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如今都快逃到了记忆的边缘,而更多的是早随风而去了。
(16)、Asonewhodrinksfromacharmedcup
(17)、1928年1月生,四川三台县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中国道教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曾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其著作《中国道教思想史纲》,被称为“开拓性的著作”,《中国道教史》被认为“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中国道教思想史》被认为“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18)、Offoaming,andsparkling,andmurmuringwine,
(19)、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
(20)、积雪是我晚期柔软的白枕,当我睡于风雪的怀抱。
2、雪莱诗歌在线阅读
(1)、原名钱国荣,1919年9月生,江苏武进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代表著作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词评价他作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家”,“理论、评论、赏析皆有传世的独特建树”。
(2)、据部编版注释,该诗选自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江枫译《雪莱诗选》,查书比对,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但还是存在以下不同:①分节的不同,2012年版第71-80行为一节,而部编则分为71-76-80两节;2012年版第90-100行为一节,而部编则分为91-96-100两节;②是将原有的注释全部删除。③是最后一节,”教给我一半,你的心“改为”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3)、Passesintomyheartandbrain.
(4)、我最早发表诗歌是1985年。这年6月的一天,隔壁住32号宿舍的李军,来我们宿舍征集文学作品,我就把一首习作交了上去,后来,就在《大西南文学》1985年的第9期的“大学校园诗选”里发了,我记得,那期刊物还把其中的“校园” 两字错写成了“校国”。这期,云南师大一起发表作品的有潘灵、李军、方舟我们四人。我的题目叫《雕像》,那是我的处女作,很幼稚,后来,我出诗集时,都不好意思再选入了。潘灵的是《七月的乡村》。云大的有蔡翼、张稼文等,云南财院的有纪元庆。那一期,居然还发了汪曾祺先生的一个短篇,叫《郝有才趣事》。处女作能和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发在一起,这真是件奇妙的事。
(5)、一个出身贵族、家境富裕的少年,又天资聪颖、俊美异常,他的一生该是怎样一个华美而圆满的故事?(2)
(6)、1953年6月生,山西临县人,著名行政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新中国行政法学的重要开创者、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学科的主要建设者。曾参与《行政诉讼法》《房地产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项立法工作。代表著作有《冲突与选择: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等。
(7)、这是一个被称为“奇人”的女士……15年来她一直足不出户,只有一次在夜间悄然出行,借着月光去看一座新教堂。
(8)、Ipantforthemusicwhichisdivine,
(9)、“Forbeauty,”Ireplied——
(10)、如在《致云雀》中,诗人写道: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11)、1938年生,黑龙江富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代表著作有《文言浅说》《文言虚词浅释》《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今词义辨析词典》《助语辞集注》《古汉语词类活用》等,在语言学界享有盛誉。
(12)、Webrethrenare,”hesaid——
(1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现就职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工作。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4)、1929年9月生,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在所有制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独具见解,自成体系,学术造诣较深,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重视,培养人才成绩显著。著有《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主编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15)、附录二1905—1949年主要中文报刊中翻译的雪莱诗作篇目一览表
(16)、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7)、Wetalkedbetweentherooms——
(18)、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19)、本次文艺供氧指南推送的文本由老师推荐和各位同学于同名qq群内根据固定主题自由讨论得出,主要为图书版块,其中含个人完整的推荐词及文本中的重要句子或内容摘抄。
(20)、雪莱用烂漫的手法把这首《往昔》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阳光的、乐观的,是对往昔爱的追忆,充满了希望。下半部分却是黑暗的、悲观的,是对往日失去的痛述。上下两部分用一系列的意象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
3、雪莱诗集有哪些
(1)、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不列颠大百科全书》这样评价雪莱:“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是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2)、张静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我有缘担任她的指导老师。之前,她曾在河北大学英语系读本科、在清华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受业于解志熙教授。本科和硕士阶段的专业训练为她打好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她是自带了研究课题来攻读博士学位的,对于“雪莱在中国”这个课题,也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对她的论文写作帮助并不多,唯有给过一个建议就是:既然研究“雪莱在中国”,那就不仅仅要掌握雪莱“在中国”的文献资料,更需要了解雪莱在欧洲被研究和传播的全过程。这个道理很简单,西方的经典作家在中国被译介,很少是由中国研究者独立完成的,而多半是借助了西方作家在西方和日本的研究成果,仅仅依靠中文译介资料很难深入研究这类课题。我对她的要求是:不要停留在国内做研究,要到英国去,到欧洲其他国家去,到雪莱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找和了解雪莱的整个学术史。那时是2008年,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那样普及和广泛使用,不走出国门是无法做好这类课题研究的。后来她申请到了复旦大学的博士资助项目,以剑桥大学访问学生(Visitingstudent)的身份,跟随著名的汉学家苏文瑜女士(SusanDaruvala)做了为期三个月的访学。在剑桥期间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搜集第一手的雪莱研究资料,这对她的论文写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2012年,张静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继续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听说她翌年又一次出国进修,在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的福兹海默雪莱收藏馆(CarlH.PforzheimerCollectionofShelleyandHisCircle)大量阅读有关雪莱的研究资料。接下来,她留校任教,初为人母,一边是繁重的教学与家务,一边仍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直到现在。从博士论文答辩时间算起,已经整整十年,如果算上硕士阶段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十五六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她终于完成了这本“皇皇巨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
(3)、张静,1977年12月生于河北保定。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2006年)、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2000年)。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剑桥大学、辅仁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20世纪中国诗歌翻译以及中外文学关系。
(4)、第四节“恃才的文学青年”:七月派诗人方然的雪莱译介
(5)、1924年11月生,安徽亳州人。享誉海内外的《诗经》研究大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诗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经学上建树深厚。代表著作有《诗经研究史概要》《诗经语言艺术》《思无邪斋诗经论稿》《二十世纪诗经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主编《诗经要籍集成》《诗经学大辞典》等。
(6)、TheFountainsminglewiththeriver
(7)、第五章革命浪漫主义话语下的译介(1949—1966)
(8)、23)除了人的劳动,没有真正的财富。即使有金山银海,世界上不会多一粒谷;人类也不会增添一些安乐。
(9)、从来都说林夕是写歌词的圣手,却不曾想林夕的诗也别有一番味道——不同于歌词强烈的韵律美,林夕的诗散漫自由又佛性的气息非常符合他作为香港文人的气质。他的诗集《十方一念》中,我最爱这首似讲情却非有情的《给我一段仁爱路》。他似乎借诗中的“皇后大道”“烟蒂”“大雨”和“闪电”描摹青年时代在台湾做音乐的往事,感怀一段忧伤的情感过往,却不免笔及世纪末的诸多大事,港人独特的愁绪漫上心头。他将彭羚的同名歌曲歌词加入诗中,使人读诗时也轻轻哼唱起来,眼前闪烁起霓虹灯、大雨和时代的巨轮。“你不忠我不孝/天地不仁而我们有爱”,说的是人,亦或是一个城市,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诗性的浪漫。
(10)、 1985年前后,被于坚先生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文学的理想和理想的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运动、青春期的荷尔蒙、大学校园,这些一经结合的产物就只能是诗。
(11)、文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文学科学科带头人。
(12)、首先,雪莱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不是短暂的、个别的,也不是应时的,而是持久并在发展着的。从1908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开始,雪莱就作为一个积极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不但他的优美的抒情诗和充满战斗性的政治诗为中国新诗创作树立了榜样,他的青春澎湃、浪漫天真,以及不见容于英国主流社会的无神论、无政府、反叛与博爱的精神,都重重刺激了在封建传统毒害下精神麻痹、沉沉昏睡的中国青年男女,雪莱精神就像春天里的一阵飓风,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青年,改变了他们正在历史遗传下来的人肉宴席上吃人或者被吃的命运。鲁迅曾用高度概括的艺术细节,在《伤逝》里典型地描写了雪莱对涓生与子君的精神鼓励。而且,雪莱思想所具有的多元性因素使他在中国被译介的身份不断变化,与时俱进。1950年代,雪莱思想中革命性的一面因为受到革命导师的赞扬而大放异彩,以至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荒芜年代,雪莱译介依然达到繁荣时期。纵观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史,无论是启蒙还是救亡、个性解放还是共产理想、恋爱自由还是反抗专制,雪莱始终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虽然有一个时期他被遮蔽在拜伦的辉煌形象的阴影里,但他的持久不衰的影响力却逐渐超越拜伦,贯穿了20世纪中国青年的精神历程。至于未来呢?雪莱依然是一个先知和报信人,他一生讴歌的“黄金时代”“乌托邦”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以此为理想而派生的诗歌创作和行为反抗,还将长期引起人们的关注、争议并带来启迪。
(13)、那些年,《滇池》的米思及、《当代诗歌》的阿红、《诗人》的梁谢成、《青年作家》的刘滨、《现代诗歌报》的詹小林、《鸭绿江》的边玲玲、《上海文学》的厉燕书等,都是校园诗人心目中的大神,因为他们是诗歌栏目的编辑,手中有阵地,而那块阵地,便是校园诗人们所向往的圣地。那时给编辑投稿,往往还要附上一封信,这方面,潘灵是高手,他把那些编辑都称为“你是扶我上战马的人”,他也因此在大学时代,就“骑上过很多匹战马”,而得以驰骋大学校园诗坛,而现在,他终于成了扶别人上战马的人了。
(14)、爱情,也是这样,当你走了,它就微睡在对你的思恋上。
(15)、继1815年底完成《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之后,雪莱写成《道德沉思录》(1816),以论文的形式,发展了在《阿拉斯特》等诗作中的思想,揭示出利己主义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实用道德。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贮积多益善,而不顾别人饿死”。
(16)、 研讨会也有。1985年10月初的一天,当时已大学毕业,分配到省文联的云南大学生诗歌领袖于坚,来通知我们,8号下午去参加昆明市文联召开的一个文学研讨会,他还特地交待,让我们晚点去,说,去早了只是读报纸、学文件。这样我们就迟到了,那天,我们师大的几个文青从环城西路的校园,横穿半个昆明城,跑到工人文化宫对面检阅台下的昆明市文联的会议室,赴一场文学之约,进去正听一位当年正好42岁的外省籍作家在发言,他慷慨激昂地说,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是中国的拉丁美洲,云南文学也应该在中国文坛上来上一次爆炸。而后来,云南除了发生过几次规模不大的地震外,文学好像从来也就没爆炸过。于坚在会上,发表了他“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生活”的著名宣言。刚从上海华东师大毕业分到云南师大教书的先锋派小说家姚霏,则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凳子都懒得坐,蹲在门口吸烟。
(17)、雪莱(1792—1822)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派诗人,著有《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云雀颂》等诗歌名篇;雪莱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因写下了《无神论的必要性》的文章被学校开除,然后他带着一位女孩私奔,因为女孩的父亲逼迫她去上学。雪莱认为这是对她的“迫害”,而他的举动是一种“英雄救美”。这位女孩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哈莉艾特。
(18)、雪莱去世时才三十岁,留下《生命的胜利》没有写完,这是他所有诗篇中最富有独创性的一篇,其中他的现实主义思想表现得格外强烈。就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把生命描写得像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虚无飘渺的,但也几乎可以肯定雪莱是打算在下半部分说明人类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灿烂的顶峰。
(19)、相似的情况,还有方然。在“七月派”青年诗人群里,方然并不算很出色,据说胡风和路翎对他的诗作都有差评。在胡风看来,方然总脱不了“一种恃才的文学青年的气氛似的”。由于后来的政治冤案和英年夭折,方然的名字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是我在本书里欣喜地读到了有关方然翻译雪莱的专章讨论,并称“方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雪莱译者”。方然在1940年代翻译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沈茜》(现在通译为《钦契》)两种雪莱最重要的诗剧。由于张静在著作中展示了雪莱在中国的全过程,所以讨论40年代方然为代表的左翼诗人的翻译时,又追溯到20世纪初鲁迅的翻译,从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七月派诗歌以及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精神谱系着手,来为方然的翻译定位。鲁迅在《摩罗诗力说》里介绍雪莱的作品,重点也正是这两部诗剧。尽管方然没有具体指出他的翻译是否受到了《摩罗诗力说》的影响,但是从鲁迅强调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恶魔精神,到胡风强调的主观战斗精神,再到方然的翻译,其精神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张静还细心地发现,在抗战的特殊环境里战斗的诗人方然,虽然翻译了雪莱的重要诗剧,但还是对雪莱的许多思想缺乏理解。她对此评价道:“雪莱写作这部诗剧(指《沈茜》——引者)时26岁,作为翻译的方然此时24岁。虽然年龄接近,但身处于战乱时代的年轻人,体会更多的是‘不安与恍惚’‘激奋’‘郁怒’,时代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他此时对自己耗费心力翻译的作品并未有太多的感触。”于是,“此时的方然已经不再从事写诗和译诗的工作,转而撰写那些辛辣而尖刻的论战文。这也成了他在1940年代后期的主要文学工作”。
(20)、伊沙,1966年生,原名吴文健。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国内布考斯基诗歌的首译者。
4、雪莱诗集下载
(1)、第三节逐渐退去的浪漫热潮:1930年代雪莱诗歌的译介
(2)、7)权力像蔓延的瘟疫,遇到谁谁就会染上它。
(3)、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
(4)、据以上校读,差异如下,①初刊本原分三节,教材分两节;②”像“与”象“的不同用字;③”楔“与”揳“的不同用字;④”呵“与”啊“的不同语气词。⑤有无标注写作时间。据部编版注释,此版诗作选自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昌耀抒情诗集》,查此书,①③⑤与教材保持一致,因此,属于部编版的独特改动为②与④。
(5)、Thedissolvingstrain,througheveryvein,
(6)、《致云雀》是雪莱于1820年6月写作的一首诗,同年与作者的四幕剧《不受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一起出版。书中还收录了雪莱《西风颂》《自由颂》等名作。有关《致云雀》的手稿、初版版本及在它在中国翻译史的详细介绍,已有人进行了比较细密的工作,江枫1997年的《雪莱抒情诗选》也对英文手稿本和初版本做了比对。本文仅比照江枫译文在部编版是否有所差异。
(7)、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
(8)、苇欢,1983年生,诗人,双语写作者。她翻译的狄金森诗集《灵魂访客》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大受欢迎,在业界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