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颔首低眉的近义词
(1)、可我只能对着你淡淡的笑,把那份哀怨隐匿在眼眸深处,最后颔首轻笑,与你闲谈,把那段疯狂的堕落当成年少无知。
(2)、出自于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3)、细细思索中的舍幽,越加觉得这当中的猫腻越是难以捉摸,其脸上的神色犹如瞬间变换的六月天气一般,时而颔首点头,时而摇头质疑,犹豫不决。
(4)、 诗礼西周,方尊神护。炭河敲响当年鼓。编钟大鼎起金声,成康之治欢歌舞。 领略风情,欣闻笑语。沧桑梦境游人聚。时光飞逝几千年,悠悠古韵传寰宇。
(5)、 小标题中的“轻重用”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在一首诗中,不要“轻”易重复用同一个字,不得不用时最好另找同义字代之。当然,如果是长篇诗章,则是可以“重”用的。第二重意思是,作诗填词要“重”视用字,有时往往一个字就令全句活起来,甚至全诗因之而特别出色。前一重意思容易明白,以下着重说后一重意思。 宋代诗人贾岛某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吟得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一时定不下来。这个“诗痴”骑在驴背上反复吟咏,并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动作,街上的人们看到他的样子都很奇怪,以为“街上又多了个呆子”。其时,韩愈代理京城地方长官职,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骑驴一路走,一路还在不停地吟哦并作着手势,不知不觉中冲撞了韩的仪仗队,被左右的侍从拿下,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回答冲撞原因并求教说,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停下马,思考一会说:“用‘敲’比‘推’好”。随后两人一同边论诗边回家,互相都舍不得离开,贾在韩家住了好几天,二人成了亲密的诗友。由于有了这段“诗中佳话”,“推敲”二字也成了字数最少的成语。
(6)、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7)、(梅岭点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所以李白有叹于桃李园,老坡故烧高烛照高堂也。七八句自责中见无限叹息,我读犹怜。
(8)、容颜易老,流光暗换。独对芳菲无语,一年一度落成秋,谁又是,此生爱侣。
(9)、平仄的相对、相粘不太遵守,但大体仍有平仄的运用‘’
(10)、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11)、每当父亲正在训斥我的时候,我总是颔首低眉的承认错误。
(12)、要点:第一句押韵不受影响。另外一韵必须是邻韵。
(13)、一把角尺横平竖直地挂在木工房的角落里被寂寞的灰尘掩埋看不清色彩的身躯是构成父亲生活的全部角尺丈量的朴实中渗透了九十度辛勤的汗滴笔直的横,笔直的竖化曲为直激越着人性里爱的元素凿子
(14)、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推倒扶起,无旅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退之诗豪多于旷,东坡诗旷多于豪。
(15)、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16)、(芳华评)一幅有趣的场景描写,生动活泼,身临其境。
(17)、 旧时先生授徒学诗,对联句的要求和布置作业特别重。作为学诗之人,应该在这方面多下苦功夫。
(18)、 三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以达到对仗的目的叫做借对。这是比较另类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来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即诗里是一种意思,而用来对仗的却是另一种意思。如杜甫的《曲江》两句:
(19)、-----明显可以看出,此诗颔联、颈联、尾联,都在重复首联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
(20)、一头戴乌色东坡巾,身穿青绿直裰的长须男人似嗔含笑地迎面缓步踏来,身后的婢女皆交领窄袖衫襦,个个敛声屏气、颔首低眉。
2、颔首低眉的意思的读音
(1)、台上,八位沪上读书会的发起者,每人18分钟推荐一本挚爱之书;台下,两百名听众侧耳聆听,精彩之处不时颔首微笑或凝眉沉思。
(2)、“因了”,还有,鲁迅那时候“那时候”叫“其时”,“松懈”用“弛懈”,“原谅”用“宥恕”,“点头”用“颔首”,既然颔了首,“馒头”。
(3)、三是组成形式一样,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例如:
(4)、----出句第四字“逢”与对句第三字“别”相对,是将相对的位置错开。
(5)、明代胡应麟在《诗薮》:“(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6)、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
(7)、 当然,“起、承、转、合”只是一种“标准”式,其中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构件”,如“比、兴”和“铺垫、升华”等。但是,无论怎么加和加多少,这四个“构件”是少不了的。在一些特别长的诗篇里,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可以用数句诗先铺垫了再“起”,中间也可以“起了再起”,还可以“承了转再转了承”,但最后还得作“合”。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就是这样。例如《琵琶行》最为典型——
(8)、----这一联出句的主语“倚杖”与对句的主语“临风”,都是以动词修饰名词,对得还算工稳。但后面三字,出句是“柴门外”,对句是“听暮蝉”,如只看“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的安排来看是不能相对的。因为“柴门外”是以方位词“外”作“柴门”的修饰语而置于后面;“听暮蝉”却是以动词“听”来修饰宾语“暮蝉”。如要相对,必须把“柴门”放在“外”字后面,或是把“暮蝉”移在“听”字前面方能成对。但不论移动上句的“柴门”还是下句的“暮蝉”,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规则。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把应对的词语错开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
(9)、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
(10)、 锦宫如簇,举头望,甍栋横冲霄汉。曲径攀缘,如进到,仙界凌霄宝殿。玉宇琼楼,楹联古韵,早晚形容幻。苍松奇石,物华如画成卷。
(11)、 “寻常”一词具有两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常即“十六尺”。诗意是“平常”义,却用“十六尺”的数量词义,来与下联的“七十”数词对仗。这是借对中的“借义对”。
(1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13)、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前半不用对偶,乃五律中散行格。又有通首不对者,孟襄阳、李青莲集中皆有之,李集尤多,五律格调之最高者也。”
(14)、 只忆苦不思甜,未见“慰”何在,不妥。领字后之四个四字句之剪刀对不工,两个四字句之对仗亦不工。情怀,重复用词。尘暗旧貂裘,其语境是收复旧山河,此处何意?何况貂裘,在陆游时代可能不是奢侈品,而今可不是小康人家的奢望。
(15)、(一联中词类相对不合正格)又谓之假对格,借同音之字作对,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借杨为羊)梅”之类。
(16)、村夫 邓小东 纳川(长沙) 五爷 包应飞 张坤明 眸 雲翾 石头哥周绍石(长沙) 听风者 上官云清 江郎才尽
(17)、散行格指的是,律诗没有按照要求对仗。有的就只有颔联对仗(或颔联与首联对仗)、有的甚至全诗都不对仗,这种就称之为散行格。
(18)、焙酒红炉陈年事,河川窥雪裹银裘。(不对仗)
(19)、(梅岭点评):此等情景,恐非常人所有,亦于日常生活有隔,古之措大好做妄想,往往如此,一笑。
(20)、 最是不堪寻旧梦,重来更觉心伤。青春年少已苍苍。蹉跎多少事,能否著残章?
3、颔首低眉造句简单
(1)、 综上所述,作诗填词时要切记,一定要有完整的诗篇结构,不可以东说一句,西道一句,又没个连接,让人听和读来不知所云。
(2)、公乔过去向令狐行礼,令狐不便动弹,只颔首示意。
(3)、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韵的,称为“孤雁入群格”,又叫孤雁混群格、孤鹤入群格。指末句所押之韵,为不在同一韵部之内,而古韵能通押之韵。
(4)、“山谷体”指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诗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硬瘦、奇峭倔强,主要艺术特点是好用拗句。
(5)、---另有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谓之折腰句。”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古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混,故特为拈出。
(6)、小丑是哥谭市最为危险可怕的罪犯,在一众黑帮分子里面显得鹤立鸡群。
(7)、《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律诗无拗字者为平调,有拗字者为拗调。五律拗第一字第三字,七律拗第三字第五字,总名拗律。”
(8)、这首以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而反思***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尾联写在这***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9)、----与上首所不同的是前三联重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最后一联合律。
(10)、顾 问 云海紫光拈花一笑蝴蝶庄生武贝子无语(倪平波) 袁培根 汉唐使者 邓世广 半隐庐
(11)、一首律诗八句全部对仗,也称为“麟趾格”。取其若麒麟的四蹄八趾之意,步履整齐。顾名思意,全对格即是律诗四联全部对仗。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富对格,始于初唐,杜工部多用此体。
(12)、 四是声律基本相反,即平对仄或仄对平。例如:
(13)、晏元献守汝阴,梅圣俞往见之;将行,公置酒颍河上,因言古人章句中,全用平声,制字稳帖,如“枯桑知天风”是也,恨未见侧字诗。圣俞既引舟,遂作五侧体寄公云:
(14)、地理——地山水江河川海城峰田石桥泥岭等;
(15)、律诗的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此诗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隔句是对联。所谓“扇对”,指的是隔行对仗,犹如摺扇一般,扇骨与扇骨之间是相隔的
(16)、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交错对)
(17)、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平平仄中仄,中仄仄中平)
(18)、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9)、文学——诗书赋章句经论字信篇歌画文编等;
(20)、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
4、成语颔首低眉的意思
(1)、注:黄洋即黄洋界,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在黄洋界取得大胜利。
(2)、诗的变体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还有更为少见的,比如"李白的"六句律诗体"这些非常非常少见,这里就不多讲了。
(3)、(千花若素评)物象的选取比较成功,但没有自然衔接,尾联有点突兀。
(4)、您的背有点佝偻,您的手微微颤抖,您的额头皱纹在游走,您的双目沧桑在驻守,您的容颜向岁月颔首,但在我心里您依旧精神抖擞。父亲节,祝老爸节日快乐。
(5)、困难就像日出,迎上去就是光明;勤奋就像新娘,娶上她就会幸福!
(6)、自幼喜欢古典文学,有作品见于刊物。不追求过多的理想,只要诗和远方
(7)、要点:第一句押韵不受影响。简而言之,进退格是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甲韵,次联换乙韵,第三联复用甲韵,末联更用乙韵。一进一退,必须是相通韵部的字,不能随便拉郎配
(8)、 一是,诗中的对仗用得十分工整的,称做“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除了名词对名词或动词对动词外,还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的对天文的,地理的对地理的,不可稍差。如杜甫的七绝诗:
(9)、(10)你能想象会什么望其项背声像,玛丽感觉还是要有深入的弟子都感到悲伤,那黑暗的日子。
(10)、林子诗选 林 子
(11)、----紧接上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日朝景。前四句纯是兴起,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日日江楼坐于翠微、信宿渔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飞翔,皆以见内心之孤独。后四句始入抒情,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用同学多不***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写出其孤独的原因。
(12)、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13)、 透与层,词性不对仗。结句突兀。建议修改。
(14)、以上的名词分类,有些会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也不必拘泥。例如“霜”和“冰”可归天文,也可归地理。但有时候不同门类的反而是常常并称:“天”和“地”,“雪”和“冰”,“风”和“浪”等等,虽然分属两门,对仗却是最工整的。
(15)、在首联补足一联对仗,是为了弥补颌联因行文需要而出现的不对仗,这种补救的手法通常情况下是高手所为,它不是正格,如果没有行文的特殊需要还是尽量避免,以免弄巧成拙。
(16)、 雁字横天秋意满。几唳凉寒,征路今回转。只怨西风残叶遣。无端吹落黄花瓣。 欲赋清愁明月灿。墨淡痕微,思绪多生乱。韵味深情词有限。如烟往事难成串。
(17)、我们说蜂腰格是律诗中对仗少于两联的称为贫对格,自然如果多于两联的则为富对格。
(18)、老李诚惶诚恐地迎上去,颔首低眉地打着招呼。
(19)、黄朝英《湘素杂记》:“郑谷与僧齐己、黄***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20)、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带有幽默或***的意味。
5、颌首低眉的颌的意思
(1)、“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2)、其实有些诗友没有看得出这些诗权于平仄变体,一部分原因是知识面过于狭窄,但是学无止境,诗友们在读了我这篇文章后,倘若你再去读这些所谓的“违律”诗后,相信你就会清楚的知道它不过是诗人故意放开手脚,借这些变格体来渲染抒发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了。如果你再看不明白古人的变格佳作,或者把古人的变格佳作当成“出律”看待,然后满世界去刷屏发布自己发现的新大陆,那可真就是会贻笑大方了!
(3)、(芳华评)首联下句费字句,脉络稍乱,一会夜半,一会白天,一会斜阳时分,一会出门练功,一会有回去写诗,铺排欠思虑。
(4)、 分明此时节物,料疏香半岭,玲珑莹雪。向旧时、传遍花期,更喜鹊衔枝,几番情结。半掩疏窗,又轻叹、严冬将别。但春景、竟从梦里,悄临笑靥。
(5)、 深居陋室水渠边,怎么感觉这么别扭呢?如此造句不通吧,到底是居陋室还只水渠。想必是想说:陋室在水渠边?
(6)、卷帘体由十字利用卷帘式的读法,即成一首七绝,又称连理回文诗、十字回文诗或十字辘轳回文诗。
(7)、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实际就是复字诗的复字在末尾的,因此也可叫同尾诗。
(8)、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一定是先从巴峡到达巫峡,后才能从襄阳到达洛阳,次序不能倒置。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传承复句,而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由上游流到下游,所以称为“流水对”。
(9)、稍一颔首正好顺着大路走去,见着衙役士兵清扫大路,就有些稀奇的问道:“今个儿是什么日子,怎么的众军爷这般辛苦操劳?”。
(10)、 当然,也会有一些古诗词看似“古僻”。如杜甫的“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其中“仳离”二字,解作(妻子被)“分离”。此两句说的是牛郎与织女被迫分离事,仳离二字原是当时的一般口语。如果是今天的人来写,应该写成“分离(或割离)放红蕊,”。
(11)、把“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成“平平仄平仄”,或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把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的改成了“仄平”,这是一种特拗句,古人美之名曰“锦鲤翻波”,使全篇声韵严整而有变化,是一个非常有用句式。因为它是“本句自救”的典型,古代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极严的,那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句式视为“合律”。
(12)、马可诗选 马 可
(13)、灵鹫山雷音寺大殿中,如来佛正在讲经说法时,突然胸口的?字闪出一道金光,如来佛将手指朝金光一按,微微颔首道:原来如此。
(1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15)、天冷漠,地阴沉。蒹葭挽手抵风侵。忽然挚友高声笑,缘是寒梅惹浩吟。
(16)、诗体的一种。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17)、冬天,我们去看雪看她 怎样翩跹着舞裙仙然而至看她 怎样把心底的白用素洁描摹出来看雪的时候 最好藏起所有的疼那些晶亮的柔软那些丝绸般的坚硬不小心 就会化作泪看雪的时候 也放下抱怨和恨吧那么干净的花瓣那么清澈的眼眸不适合接纳 俗世的伤痛和沉重我们看她 怎样在一个安静的夜里或者喧闹的早晨 把温暖还给大地把清白 还给人间岗什卡
(18)、------“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平仄仄平仄,仄平中仄中“,”长“救拗”断“,这是对句救拗。
(19)、半百人生用减除,三千烦恼已全无。一瓶一钵踏归途。
(20)、折腰体是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1)、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交错对)
(2)、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宝蓝绸衣的女子说,我读过很多时尚杂志,知道怎样颔首微笑怎样举手投足。
(4)、 一类:遇令人或令自己高兴的事而作的诗,古时叫“荣遇诗”。如升职加薪、喜得贵子、事业成功、买彩得中等等。总体上要求写得富贵尊严,典雅温厚,壮丽清闲。如毛***的《长征》,诗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还有《占领南京》,诗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两首诗篇中的诗句,那是何等的壮丽和尊严。
(5)、另外,葫芦韵必须先小而后大,就是说必须小韵在前(也就是四句用小韵),大韵在后(八句用大韵)。而辘轳格则没有先后顺序要求,只双入双出即可。(注:辘轳格与辘轳体是两回事,辘轳格是押韵的格式,辘轳体是一种诗体。)
(6)、释义: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7)、不知多长的情丝才能穿完恩师的丝丝缕缕,仿佛又看到刘导向我们颔首微笑。
(8)、5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
(9)、 立意尚好,但中二联不工;个别地方过于浅白无诗意。
(10)、首尾两联较好,但中间的两联表达不够清楚了,太虚。
(11)、弦月微醺意如何?此刻最婆娑。依依碧柳,亭亭露叶,绰约羞荷。
(12)、 “云厚星暗”还能看见花摇水瘦,开外挂了?
(13)、风信藏红帕,飞仙鹊搭桥。牵牛星月会良宵,哪怕路迢迢。
(14)、(千花若素评)似水流年,带不走美好的回忆。颌联稍涩,总体形象生动。
(15)、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16)、洞天拭眼江天阔,点检龙山卜梦云。(十二文)
(17)、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18)、郭建强,1971年出生于青海西宁。著有诗集《穿过》《植物园之诗》《昆仑书》等。获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5***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新锐诗人奖,《人民文学》2015年度诗歌奖。2017年《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奖优秀奖。青海省作家协会副***,西海都市报副总编辑。
(19)、 文人乡居与土豪乡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要履行一个文化人的职责,奉献给社会具有艺术含量和精神含量的作品,如作家韩少功、张玮的乡居。事实上真正文化人、艺术家的还乡,是一个“隐者”行为,是一件并不那么轻松的事情。
(20)、太后颔首一笑:“无为而治,无欲则刚,你明白了么?你越露出你在乎什么,想要什么,就是把自己最大的弱点暴露人前。所以,无欲无求,别人才会以为你无害。”。流潋紫
(1)、刘大伟,青海省互助县人。***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海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潮》《读诗》《江南诗》等刊物。著有诗集《雪落林川》《低翔》,文化散文集《凝眸青海道》,曾获第六届青海青年文学奖、第七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现居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