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诗人席勒播种者
(1)、1799年 完成并公演《华伦斯坦》三部曲的第二部《皮克罗米尼父子》和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创作抒情长诗《大钟歌》(发表于第二年的《诗神年鉴》)。年底迁居魏玛,因健康状况恶化辞去教职,以便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2)、曼海姆——新生活——勇于拥有勇气——失败的《斐耶斯科》朗诵会——热忱与冷淡——戏剧诞生——谋叛的假面游戏——开放的结尾——不可预知的自由——逃离曼海姆——在法兰克福的绝望——奥格斯海姆——施特莱歇尔弹奏钢琴——踏上前往鲍尔巴赫的路
(3)、席勒将要证明,人们所承受的不止一种命运,还有另一种,也就是人自己。他不能不注意到,自身命运之强力是多么吸引人、多么具有传染力。因此才有他结交朋友的天赋,才有他的卡里斯玛(Charisma)。甚至歌德也被席勒的热情裹挟。最终,席勒让一整个时代变得激昂澎湃。这种激情及其中所诞生出的,特别是在哲学领域,就在之后被称为“德意志理想主义”,而贝多芬则将其谱成音符:“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4)、关于这一点,席勒最大的对手与最好的朋友歌德(Goethe)却不敢苟同。他将之称为席勒的“自由福音”,却表示他自己“不愿意看见自然的权利遭到克扣”。
(5)、1793年 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5月开始极端的雅各宾专政,席勒对法国革命由热烈同情而转为反感。
(6)、爱情比心肠狠毒更狡猾和大胆。啊,他们是够奸刁的,在他们仅仅对付头脑的时候;可一当他们要对付人心,这些恶棍就愚蠢起来了!----《阴谋与爱情》
(7)、1786年 完成、发表短篇小说《罪犯》,成为开德语Novelle先河的作家之一。
(8)、1801年 完成《奥里昂的姑娘》,9月11日在莱比锡首演获得成功。成功改编意大利作家哥齐的童话剧《中国公主图兰朵》。
(9)、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Safranski),德国知名学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罗特维尔市,曾在法兰克福与柏林学习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史,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自由作家,为德意志思想群星立传。曾获多项文学殊荣,入选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并荣膺德国一等十字勋章,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曾著有《海德格尔传》《尼采思想传记》《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等。
(10)、启蒙运动的生活方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在文学领域,启蒙思想却被经典主义(Klassizismus,也译为古典主义)所超越、取代。尽管启蒙思想和虔信主义仍影响着民众,但是德国的文人却聚集在魏玛,结成了一个经典主义的小型文化圈。
(11)、从席勒的尸检报告中可以读出理想主义的第一重定义:理想主义就是人们凭借精神振奋的力量,活得比肉体所允许的时间更为长久。这是受启发而澄明的意志的胜利。
(12)、席勒的贵族头衔——渴望远方——当自由扬帆远航——吸引眼球的斯塔尔夫人——前往柏林——关于放弃了的作品——环游世界——《德米特里乌斯》——源自虚无的力量——“欺世盗名者”主题——席勒的菲利克斯•克鲁尔——艺术运转的秘密——终章
(13)、在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的作品中,人们总是能够看到他对歌德的有益补充,有关两位诗人友谊的传记也强调了这一点。席勒倡导一种以康德伦理思想为主导的道德生活态度,一种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民族政治理念,一种对民众施行审美教育的理念。他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伟大的抒情诗人。
(14)、埃贡·席勒(Egon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
(15)、 虽然只有6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诗内涵的作用。但从乐章使用诗节的数量看,不到《欢乐颂》全诗的1/所以要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来了解诗人席勒和他的《欢乐颂》远远不够。
(16)、1759年 11月10日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的小城马尔巴赫,父亲是军队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一位面包师的女儿。出生时恰逢德国的七年战争(1756—1763),比同时代的重要作家歌德小10岁,比赫尔德小15岁,比莱辛小30岁。童年时代即对诗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18)、1782年 1月曼海姆剧院首次上演《强盗》引起轰动。据史料记载,“公演时剧院如同一座疯人院”,有评论家甚至认为就此诞生了“德国的莎士比亚”。5月席勒第二次秘密前往曼海姆观看演出,被卡尔·欧根公爵发现后关禁闭两周,并禁止他再写剧本。9月22日夜间化名在朋友陪伴下逃出符腾堡公国,匿居在乡村里写成第二个剧本《裴阿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反》。创作进入了第一个旺盛期。
(19)、下面是《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的摘录:
(20)、诵读者:陶然,著名主持人,一级播音员。著有《播音主持特训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播音主持艺考速成攻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
2、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美学著作是
(1)、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2)、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早在17世纪时就已传入欧洲,比文学作品要早七八十年。当时西方的传教士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先后把《大学》《中庸》《论语》等译为拉丁文,也介绍了孔子的事迹。欧洲不少学者,如伏尔泰、狄德罗、歌德等都曾研究过孔子,受到孔子的某些思想影响。席勒后期从事于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化曾发生兴趣,自然也会接触到孔子的思想。这两首论述时空观的小诗在1795年和1799年发表于《文艺年鉴》上,反映了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同《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有不少近似的地方。
(4)、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5)、1805年 2月再次病倒,5月9日与世长辞,享年仅46岁。
(6)、在有关法国大革命思想的论辩中,席勒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界定公民和国家内部自由的界限。这也是早期剧作《强盗》(DieRuber)和《阴谋与爱情》(KabaleundLiebe)的主题。稍后的悲剧《唐·卡洛斯》(DonCarlos)、《华伦斯坦》(Wallenstein)和《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则侧重于描写人类内部、人际以及政治等各种不同的冲突形式。在《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Stuart)、《奥里昂的姑娘》(DieJungfrauvonOrleans)和《威廉·退尔》(WilhelmTell)等有着典型的经典主义特征的剧作中,展现了隐藏在一切人类问题背后具有整体意义的世界性事件:世界史就是世界法庭。也就是说,只要出现政治或精神压迫,席勒就会一如既往担当起德国历史代言人的职责。19世纪,德国追求民族统人们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精神支持:
(7)、席勒给亨莉埃特的回信没能流传下来,但从她5月5日的第二封信里可以推想,席勒显然没有把她的第一封信当作爱的表白,而是将其视为承认自己的风流,于是拿她先前的情史去责怪她。但她的回应很自信:“您说这是我的罪过,但您本来也可以批判您自己。”她觉得席勒的举动是一种僭越,因此在信中抗议:“您信中的每一处都向我证明,在您心中,爱情过于屈从您的自傲。”
(8)、(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Safranski)著
(9)、1787年春天,发生了一件让他开心不起来的绯闻,完全毁了他在德累斯顿的最后几个月。席勒于1787年2月在一场假面舞会上结识了19岁的亨莉埃特·冯·阿尔尼姆。这个姑娘全城闻名,有不少条件不错的追求者。她美貌动人:黑色的卷发,雪白的肌肤,还有一双棕色的眼睛。她选了一套吉卜赛女郎的装束。席勒被她选中,欣然应允,与她跳了一整个晚上。他恋爱了。好友科尔纳警醒席勒,亨莉埃特的母亲要给她安排一桩更好的婚事,却依旧无法把他劝住。他追求她,少女很享受,但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其他爱慕者。亨莉埃特与席勒商定,她的窗边若是燃起一根蜡烛,就表示当晚无法与席勒见面。可科尔纳的妻子明娜却声称,她发现这个暗号只是为了打发走席勒,好诱惑更受她青睐的情敌。
(10)、“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个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萨弗兰斯基)
(11)、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12)、1789年 5月迁居耶拿就任教职。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3)、席勒的《Andie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席勒于1803年对《Andie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dieFreude》为基础。
(14)、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该怎样做。
(15)、你要认识你自己,就去看别人的举动。要了解别人,就窥看你自己的心。
(16)、1795年 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等美学论著,曲折婉转地表示对暴力革命不以为然,主张通过美育,以情操品格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高实现社会变革和改良,延续了《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发表《论朴素的诗和伤感的诗》。与歌德共同创作一系列针砭文坛流俗积弊的讽刺性短诗《赠辞》。
(17)、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18)、1788年 12月,经旅居意大利归来的歌德举荐,受聘担任耶拿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19)、席勒,与歌德齐名的伟大德国诗人。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等剧作,吹响了狂飙突进文学的序曲。
(20)、1797年 与歌德竞相创作叙事谣曲,写成了《手套》《潜水者》《波吕克拉特斯的指环》《托根堡骑士》《伊庇库斯的仙鹤》《人质》等著名叙事诗,以至于这一年成了文学史上的“叙事谣曲年”。
3、德国诗人席勒的作品
(1)、在德国精神史上极其著名的经典主义,有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前提:狂飙突进运动和重新唤醒的对古希腊艺术与文学的赞赏。受卢梭思想的激励,当时一群年轻剧作家为争取个人独立和情感自由,反对文化僵化的社会环境,发起了一场名为“狂飙突进”的文化运动。一些涉及小市民阶层和由社会压制而引发心理冲突的社会主题,被编写成剧本,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1777年 在舒巴特等狂飙突进作家影响下开始创作第一部剧作《强盗》。
(3)、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4)、1802年 春天全家迁入在魏玛购置的住宅,即今日离歌德故居仅一箭之遥的席勒故居。
(5)、1776年——时间和地点的变动——“狂飙突进”的精神——赫尔德及其后果——卡尔学校的一场新年联欢——重大激励:阿贝尔关于“天才”的演说——阅读莎士比亚
(6)、这是一本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德国文化史的书,作者深入浅出,从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日耳曼三大文化起源出发,系统梳理了德意志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脉络,对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启蒙主义、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等思潮进行了重点剖析。
(7)、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创作了《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等剧本,对康德哲学和美学研究较深,写了《审美教育书简》和《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等美学著作。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和古典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声誉可与可与歌德齐名。
(8)、出身——传奇的表亲——父亲的冒险——洛尔希的牧歌——棍棒——尊重父亲、超越父亲——母亲的哀伤——路德维希堡的洛可可——公爵“人生的纵马年华”——“你傻了吗,弗里茨?”
(9)、亨莉埃特致席勒的书信,有两封保留到了今天。在1787年4月28日的信中,这个19岁的少女表示自己经历了种种失望,决定不再去爱,而只让别人坠入爱河:“我想像大多数男人一样薄情,让自己免于会激起情感的一切,却还要在我周围聚集起一支追求者的大部队。”可她说,席勒完全打乱了她的计划;在他面前,她再也不能保护她的心“免于遭逢爱情”。
(10)、 仅从第九交响曲的译文理解整个《欢乐颂》远远不够
(11)、席勒并不怯于将个体与人类等同起来,而是公开地将爱宣布为世界性的力量。他在年轻时就发展了一种爱的哲学,将古已有之的博爱母题“存在巨链”续写了下去。席勒是自我暗示的大师,他可以自我激励,升入这句“亿万生民,一起相拥”的诗里去;然而,他也会为自己泼一泼冷水,甚至陷入虚无主义的恐惧僵化之中。他清楚无意义的深渊,这也是为何在他世间万民皆兄弟的愿景中,总还能体会到一丝新教徒式的“尽管如此”的无奈。坊间传有席勒式的赌注:我们倒要看看,究竟是精神胜过肉体,还是肉体胜过精神!
(12)、海涅(Heine)有一次曾说,德国人只在“梦里的空中王国”里闹过自己的革命。
(13)、1791年 1月感冒引发肺炎,5月病情危重加紧治疗,后前往温泉疗养,由此而经济拮据。贫病交加之中,不得不请求魏玛公爵提高薪酬待遇,接受丹麦王子的资助接济。
(14)、5月底,席勒终于结束了这段痛苦的感情。他避免公开分手,甚至还在信中保留着一点对亨莉埃特的友情。没过多久,亨莉埃特便按照母亲的要求,远嫁东普鲁士,在一座庄园中生活,丈夫死后才重回德累斯顿,直到1847年方才去世,非常高寿。她十分珍重年轻时那段爱情的回忆,总是骄傲地向访客展示席勒的画像。这幅被常青藤环绕的画像就挂在她的墙上。
(15)、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
(16)、耶拿——城市与其精神——“学生之壮举”——伟大的登场:就职讲座——乐观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招魂唤鬼者》中的撤回——“仿佛”的目的论——封了漆的信——《摩西的使命》——发明一神论——《塞伊斯的蒙面像》背后的虚无——祛魅之后:美学宗教
(17)、1785年 结交诗人克尔纳,生活得以安定下来,创作走向成熟。9月写成了《欢乐颂》,贝多芬以此诗谱成第九交响曲主要的合唱部分,从此在世界上广为传唱。
(18)、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害怕华伦斯坦——拖延——参与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为什么面对杰出的人,除了去爱,没有别的自由——多义性的礼赞——为什么只有哲学才能让哲思无害——华伦斯坦和三重权力意志——权力之人与可能性之人——友情的仪式:歌德和洪堡——告别耶拿
(20)、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个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4、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
(1)、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被公认为是一位有神性的诗人,他以使人倍感庄严而又是赞美诗式的语言,宣告了诗歌中的神性。他将基督教思想融入古希腊文化,从而丰富了古希腊文化中的宗教意味。他的小说《希帕里奥》(Hyperion)和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DerToddesEmpedokles)再现了诗人政治自由之梦破灭后的震惊。因此,诗人只能躲进诗的祖国和语言之中:
(2)、注:本文选自《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中文版序言
(3)、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4)、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5)、一个从未有过交际的人,会把出于一般形式的礼貌而作的允诺当作殷勤的标志加以接受,当他感到失望时,他又会抱怨那是虚伪。
(6)、1794年 在耶拿创办《季节女神》杂志,邀请歌德和洪堡兄弟等参与编辑、撰稿。7月在耶拿的一次自然科学研讨会上再次见到歌德,会后二人在席勒家中长谈,推心置腹,互敬互谅,两位生性、气质殊异的大文豪终于成为朋友,实现了传为文坛佳话的“诚与爱的结盟”。从此与歌德交往频繁,文学创作获得了新的动力、新的生机。
(7)、与莱因瓦尔德的友谊——捉迷藏的信——追求夏洛蒂•封•沃尔措根——被召回曼海姆——《阴谋与爱情》——遭到考验的爱之哲学——恶的社会机器
(8)、年长十岁的歌德,对席勒年轻岁月中最火时的创作相当保留,随着席勒的成熟和沉淀,两人成为了并肩的密友
(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最终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格拉斯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两德统一后,格拉斯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
(10)、退尔的题材——歌德如何将之让与席勒——席勒的文化爱国主义——《德意志的伟大》——慢的赞歌——《威廉•退尔》,歌颂自由的大戏——从风雨飘摇的田园世界进入历史再返回——保守派革命——谋杀暴君——布鲁图斯或神圣的屠龙勇士——通俗性——科策布或为席勒庆典提前写好的讽刺
(11)、一位艺术家的困扰——想象力的危险——自我鼓励——古典之梦——《希腊的群神》——重新赢回的自信:《艺术家》——坠入爱河的鲁多尔施塔特之夏——夏洛蒂与卡洛琳娜姐妹——与歌德的序曲
(12)、斯图加特的军医生涯——绝望的大丈夫气——诗中的劳拉与现实的劳拉——施瓦本的文学战——《强盗》上演——斯图加特的悲惨——逃往曼海姆
(13)、陶然的播音风格大气、凝重,又富于变化,对新闻播音、专题片配音和文艺作品的演播都有一定的造诣。其主持的栏目语言淳朴、亲切,又不乏幽默,深受听众喜爱。是集播音、主持、策划、编导、制作、采访等业务于一体的“一专多能”的资深媒体人。
(14)、去莱比锡——科尔纳——胡博——《莱茵塔利亚》——友谊的热情——“亿万生民,一起相拥!”——哲学书信体小说——再论爱的哲学——物质主义的冷水——热情认识现实——重生
(15)、文笔精彩,观点鲜明,思维敏捷。这部传记再度把席勒作为同时代人送到我们跟前。——延斯•比斯基(JensBisky),《南德意志报》
(16)、或许理想主义不过是一场幻梦。而真正的革命呢?或许不过是一场更可怕的梦。当席勒于1798年终于收到迟到了5年、由丹东(Danton)等人所签发的法国荣誉公民证书时,丹东他们早已上了断头台,而席勒也与歌德观点一致:人们给他送来了一份来自“死者之国”的公民权(致歌德,1798年3月3日)。
(17)、席勒的作品就是这一生命之作的游戏形式。他坚守着自己所订立的原则:“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艺术的游戏是自由的显现。席勒本也可像尼采(Nietzsche)一样说:正因我们有艺术,才不致在生活中坠入深渊。
(18)、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著名诗人、剧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与莱辛和歌德并驾齐驱,同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
(19)、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20)、1787年 写成诗剧《唐·卡洛斯》。此剧系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标志着他的思想已由向往狂飙突进似的激进革命转化为了主张温和的改良。同时,创作反映尼德兰解放斗争史的《唐·卡洛斯》诱发了他对历史学的兴趣,自此至1796年几乎没再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潜心历史学和美学研究,痴迷于康德哲学之中。7月迁居已成为文学艺术中心的魏玛,受到维兰和赫尔德等的欢迎。
5、德国诗人席勒欢乐颂
(1)、难道他的生命从一开始便伴着不幸?他的命运并没有那么糟糕。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聚少离多的父亲;小市民的环境,倒也并非穷困潦倒。童年的世界几乎像一曲田园牧歌。然而,他之后却进入了卡尔学校(Karlsschule),落入一位时常独断专行的公爵手中。他爱自己的生父,却惧怕像父亲一样盯着他到寝室的君主——直到他公然起来反抗。
(2)、二人就这样过了一段互相猜疑却又离不开对方的时间。5月2日,席勒给她送去一首诗,把眼前情感的困扰归咎于二人初次靠近的那场假面舞会。“这段生命的一幅惟妙肖像/一场假面舞会,让你成为我的女友/我第一眼看见的是——欺骗/但我们的缘分,在说笑中结下/有心灵的共通作见证……我们友谊的开始不过是——假象/接下去的应当是真实。”
(3)、他的诗作《普罗米修斯之歌》(GedichtPrometheus)表现的是对年轻天才的崇拜;但此后不久的《人类的界限》(GrenzenderMenschheit)或《神圣》,则运用了另一种语调,表达了对圆满生活和世界规则的敬畏和尊重。同样,在歌德的创作中期的经典主义的作品《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IphigenieaufTauris)、《埃格蒙特》(Egmont)和《塔索》(TorquatoTasso)中,人们也能感受到面对悲剧时的人道主义力量。
(4)、ISBN978-7-5201-8319-2
(5)、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6)、席勒在最初几个月已享受过德累斯顿这座城市的建筑之美与艺术珍宝,但城市的文化生活却让他大失所望。“那儿是一片精神的荒漠……德累斯顿人完全是一群肤浅的、萎靡的、令人无法忍受的乌合之众,和他们在一起从来不会让人舒心。他们整天就关心自己那点儿私利,一个自由而高贵的人会彻底迷失在众多饥饿的国民之中。”
(7)、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8)、崇高与病症——回施瓦本的旅行——荷尔德林首次来访——老希律王之死——丹内克的半身像——与科塔的计划——回到耶拿——费希特的革命——做自我的新兴致——自我的命运——耶拿浪漫派——歌德与席勒相互接近
(9)、熟悉他的人曾众口一词地说,席勒几乎总是集中注意力、神经紧绷、忙个不停,好奇而警醒,近乎多疑。妻子夏洛蒂说:“现实的一切总叫他惴惴不安。”与歌德不同,席勒对这世界并没有宁静而淡然的信任。他并不觉得有某种仁慈的自然支撑着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得由自己亲手创造!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意志麾下的健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里。
(10)、一出精神的伟大歌剧就这样诞生了:在历史的某个瞬间,创造力分布的密度史无前例,歌德、赫尔德、维兰德W、莫里茨、诺瓦利斯、荷尔德林、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黑格尔、蒂克,竟同时登上了同一个舞台。而在他们中间就站着席勒,这位玻璃球游戏的大师。席勒开创了一个时代。人们因此得以跟随他的足迹,翻开古典与浪漫时代的传记。背景则是随着法国大革命而开场的政治大戏。
(11)、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
(12)、选择医学——关于身体与灵魂的临界交往——席勒的三篇毕业论文——“爱”在宇宙间的权力——“伟大的存在巨链”——物质到精神的神秘过渡——神经生理学的迷宫——大脑究竟有多自由?——注意力的光芒——忧伤的情绪——格拉蒙事件——施特莱歇尔见到席勒
(13)、他的第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属于感伤主义阶段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以自杀为结局的悲剧性爱情故事,并勾画了其社会时代背景:这是一个政治上人无所事事,转向内心自省,崇尚自然和忍受生存痛苦的世界。有着莎士比亚般热情的狂飙突进小说《格茨·冯·贝利欣根》,则表现了一个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世界,但是希望按着自己意志生活的伟大人物,比如格茨,却因不合时宜的历史解读而走向毁灭。歌德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那些以自然和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现实生活和诗歌的典型的歌德式体验。
(14)、世上的大人物都不了解悲惨是什么,而且也不屑了解……----《阴谋与爱情》
(15)、回到曼海姆——剧院里的阴谋——政治上可疑——辞退——被辞退的剧院作家争取舞台的审判权——“喜欢夸张的不幸倾向”——债台高筑——莱比锡来信——伟大友谊的预感——夏洛蒂•封•卡尔普
(16)、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17)、从席勒的角度出发,理想主义才重获光彩。若是人们像席勒一样去理解,“理想主义”之上其实并无多少过时的东西:为自由开辟道路;由精神为自己创造肉体。这样,席勒也就成了18世纪晚期哲学的重要启发。他决定性地参与了介于康德(Kant)与黑格尔(Hegel)之间的跨时代的哲学事件。我们将会叙述他如何在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中发挥作用;他如何竟能与歌德一起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席勒——一座源源不断产出启迪的发电厂。对于他的敌手而言,也同样如此。浪漫派需要与他划清界限,才能找到自己。他们想要摆脱席勒,却因此更不能离开他须臾。
(18)、在席勒的各种画作中,夸张的造型、大胆放纵的线条与极富个性的色彩成为他显著的绘画特征。席勒用富有激情的线条、破碎生冷的色块和生涩的笔触对物象进行夸张,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1781年 完成《强盗》的创作,于5月出版。
(20)、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
(1)、 2005年5月9日是德国文学巨匠席勒逝世200周年。席勒(1759—1805),出身医学家庭,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他被敬为“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真善美”巨人,“德国的莎士比亚”。在他自己眼中,他则是“不臣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
(2)、1784年 写成市民悲剧《露意丝·米勒》,4月在法兰克福和曼海姆上演大获成功,并接受演员伊夫兰建议更名为《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早年创作的高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3)、作为当代神话的革命——席勒的谨慎——“不知晚到的理性是否还能找到早来的自由?”——人之海洋上的榛子壳中——人民之春和爱情之春——订婚——结婚——太过丰富的理念——嫉妒的夏洛蒂•封•卡尔普——《三十年战争》有多现实?——席勒:德意志的普鲁塔克——高昂情感——病骨支离——将死
(4)、本书将要描绘席勒是如何打磨自己,把他的人生活成了一部戏、一场演出。在他成名之后,他成了公开的灵魂。他的危机、转向和变化,一幕幕都上演在观众眼前,而他们则满怀景仰与惊异欣赏着这一出生命的大戏。歌德之后甚至将好友身上这种不断精进的特质加以神话:“他当真是一位奇妙而伟大的人。每过一周,他就像是换了个样,变得更加完满。”
(5)、1796年 主编《诗神年鉴》,创作逐渐进入第二个旺盛时期。
(6)、你在我宁静的年轻心房中扔了一把火,它永远永远不会熄灭。----《阴谋与爱情》
(7)、在席勒身上,意志就是自由的器官。若要问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席勒的回答毫不含糊:意志每时每刻都开启一片新的视野,包含着触手可及的无尽可能——这样的意志怎么可能是不自由的?人们眼前所拥有的可能性虽有限制,但到底是无穷尽的。因此,自由便是开放的时间。
(8)、《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andie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
(9)、1798年 完成《华伦斯坦》三部曲的第一部《华伦斯坦的军营》,并于10月12日在魏玛剧院首次公演。
(10)、席勒的激情与嫉妒共同增长。这段关系一直持续了两个月,直到科尔纳说服自己的朋友,暂且先去附近的小镇塔兰特住上一段时间,以便不受干扰地写完《唐·卡洛斯》。4月的天气相当糟糕,席勒在旅店一家供暖不足的房间里,觉得自己就像被丢在了一座“荒芜的孤岛”上。他完全没有“诗兴”,拿爱情折磨着自己,不能写作,只能拿英国啤酒消愁,请求德累斯顿的朋友们给他一点读物来对付“可怕的空洞时光”。明娜·科尔纳找到了恰当的东西。她给席勒寄去了肖德洛·德·拉克洛的《危险的关系》。席勒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警告,觉得这本书“写得真是太棒了”。
(11)、本书以威廉•格斯曼在东京大学开设的德国文化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撰写而成。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并得到德国学术界的高度肯定,成为介绍德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迄今已7次再版。
(12)、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
(13)、《季节女神》初登场——与施莱格尔兄弟的不快——浪漫派的反对——与费希特争地盘——荷尔德林的爱与痛——作为主流媒介的文学——好斗的双子星
(14)、毛明超,浙江杭州人,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十八至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与美学,兼顾德国思想史与中德文化交流史;已发表德文专著一部及中德文论文若干,另有译作面世。
(15)、《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
(16)、1773年 遵照符腾堡公国国君卡尔·欧根公爵的旨意,被强制选入公爵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愤怒地称这所设在斯图加特的军校为“奴隶养成所”。不过在校期间,席勒养成了思辨的习惯,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教师阿尔贝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的作品,加快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时逐渐具有了爱好自由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17)、 《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仰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莱比锡,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
(18)、1790年 2月与夏洛特·封·伦格费尔德小姐结婚。婚后工作更加勤奋、辛劳。年底受聘担任艾尔福特实用科学院院士,在前往出席聘任仪式途中罹患重感冒。
(19)、 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源自古希腊诗人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德国的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20)、让·保罗(JeanPaul)、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vonKleist)和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等风格极不相同的诗人,则是从经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运动的过渡人物。他们中与经典主义最为接近的是让·保罗(1763—1825),主要创作叙事性散文诗。他在以人道主义理解世界的框架内,展开丰富的诗意想象,诗中闪烁着生活艺术的光芒和应对人生悲哀的幽默智慧。像让·保罗这样的故事叙述者,自然能赢得大批读者的青睐。他创作了小说《泰坦》(Titan)、《粗野无礼的人的年代》(Flegeljahre),幽默小品《小教书先生玛利亚·胡茨的快乐生活》(LebendesvergnügtenSchulmeisterleinMariaHuz),理论著作《美学入门》(Vorschuledersthetik)。
(1)、1804年 利用歌德提供的素材写成《威廉·退尔》,3月相继在魏玛、柏林、曼海姆、汉堡公演均获成功,受到欢迎。此作为席勒以《华伦斯坦》开始的晚期戏剧创作高峰,特点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风格悲壮、雄浑。5月间,携妻子儿女离开是非之地魏玛,在柏林受到普鲁士国家剧院经理、老友伊夫兰热烈欢迎。为让席勒重返魏玛,公爵接受歌德建议,成倍地提高席勒的薪俸,改善其生活状况。席勒也因眷恋挚友歌德而重返魏玛。7月旧病复发,10月病情稍有缓解又开始了新的创作。
(2)、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席勒始终在场,而且是怎样的在场!——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Jürgen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3)、其后,席勒主要在曼海姆发展,1785年9月初来到德累斯顿。
(4)、德国经典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伟大诗人的圈子,成为广大市民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一个人:自身并非诗人的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他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主要功绩,是将国家设立的(高级中学)教育机构,转变为人文主义和文学教育的载体。洪堡的名字与柏林大学联系在一起。他创办的柏林大学,不仅教授科学,同时也致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自那时起,教学与研究在德国的大学里便合为一体。洪堡在科学上的重要成就——创建了比较语言学和一种新的语言哲学。
(5)、席勒的抒情诗追求一种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的人道主义,围绕着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神秘世界和无神论世界等主题。他的有关历史、诗歌理论或美学等内容的文稿,强调以文学和艺术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具有最高的价值。
(6)、从尘世纷纭之中逃去,遁入自己心中寂静的圣所。
(7)、歌德与席勒:幸运的事——溶解性的与振奋性的美——《审美教育书简》——岌岌可危的是什么——歌德与席勒,质朴与多情——半人马
(8)、因此,他对自由的热情也就意味着一张自己开具的解毒药方。在与歌德的交往中,席勒将会特别需要这剂解药。同歌德的友谊与合作——德国文化史之亮点与大幸——之所以可能,完全是因为席勒已认识到:“面对杰出的物与人,除了去爱,没有别的自由。”(致歌德,1796年7月2日)
(9)、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
(10)、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11)、父母的虔诚——小小布道家——卡尔学校——公爵教育——少年和权力——沙芬施坦:理想的朋友和现实的朋友——克洛卜施托克——席勒的第一批诗:阅读的结果——忠于年轻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