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1)、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出处:《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7)、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使动用法。)
(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9)、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10)、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11)、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
(12)、 佛教也一样,忧患意识。南北朝的慧思大师,就是看到佛教经典常常被战火一来,全部消失,所以才发愿要刻经,后来有个僧人真的一辈子刻经,就是在北京房山,就是希望把佛经保存下来。
(1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4)、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5)、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16)、(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17)、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18)、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19)、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20)、(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2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注音版
(1)、(3)征于色(介词,在) (4)生于忧患(介词,在) 发:
(2)、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3)、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困难拜倒在自己脚下。做一名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4)、(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5)、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6)、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7)、文王拘而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流》;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见,逆境并不是坏事,应把它作为崛起的动力。
(8)、该句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名人的事例,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个人和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1)、第要忧国忧民,为国兴而尽力,为民富而尽智。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对于这条脍炙人口的成语,最直白的解释就是:在忧苦患难之中,人们或国家能够生存下来;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们或国家走向灭亡。
(13)、发出忧叹的声音。发:表露。声:指忧叹之声。
(14)、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1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6)、(11)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7)、 我中华一八四零鸦片战争起,国仇家恨,忧患颇深,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付出牺牲。终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百年梦想即将在忧患中诞生!
(1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
(19)、文章先由具体例子入手,引出人要想成就番事业,必须先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历番磨难的观点,然后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20)、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哪里
(1)、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忍受贫困和绝望,创作出名画《播种者》;
(2)、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
(3)、商纣王,后主刘禅,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就是死于安乐例子 。
(4)、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
(5)、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忘穷困挫折可以发展长久,贪图安逸享乐则会生存难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吞吴兴越。吴王夫差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最终做了亡国奴。历览前贤家与国,成因勤俭败由奢。作为我们个人,一定要戒除享乐主义,杜绝浪费奢侈,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
(7)、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8)、(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9)、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10)、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生命之天性,人生之目的,奋斗之追求。岂不为安乐,反而是患难乎?
(12)、答案:示例: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这正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3)、(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4)、春秋时楚国人,曾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举以为相(令尹),楚国因此富强。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论点的?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7)、(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18)、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19)、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
(1)、(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原来贩卖鱼和盐,曾被周文王举荐给商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7)、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
(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寓义: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流露出来,在声音中抒发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知晓。
(9)、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10)、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1)、殷朝武丁时代的宰相,原为泥水匠,后被殷王武丁起用。
(12)、“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13)、任何组织、机构、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14)、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15)、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16)、人恒过 恒:常常。
(17)、《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18)、 世俗人,上班赚钱,很多事情都不得自由。做业务要看客户脸色,做老板要考虑公司,做员工也有业绩压力。没有压力就没钱。你看跑外卖的,跑的飞快,也不过是多赚钱养家糊口而已。
(1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