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之死经过
(1)、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2)、这些构思,并不是达维德的误读,恰恰是一个非常准确、巧妙并且深刻地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系的理解和构思。达维德想要传达的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师承关系,同样的年纪和服饰,给予学生同他的老师一样的权威。除了晚年最后一部作品《法律篇》,柏拉图其他24部对话集均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我们已经难以分清,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讲述,到底是他的思想,还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
(3)、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4)、苏格拉底发言完,500人议会再次就量刑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5)、其次,苏格拉底从来没有证明过灵魂的存在。不但他没证明过,据我了解,西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应该基本都没有做过这个事。当然了,历史上的哲学工作者成千上万,难保没有谁在哪个著作里做过这个事,我就不敢断言了。但可以肯定的事,灵魂是否存在,这类问题从来不是西方哲学的主流问题,也不太可能成为主流问题,这里面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是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暂且不论。
(6)、所以如果你们看到某人在临死时感到悲哀,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实际上我假定他还热爱财富和名誉,爱其中之一或两者都爱。
(7)、苏格拉底是经雅典的民主政制判处死刑的,罪名是腐化年轻人。苏格拉底说:他常常听到神的召唤和耳语,告诉他雅典腐败了。这一点有点象希伯来的先知,借神语和神意来批判统治者和现实。苏格拉底有希伯来先知的勇气,但没有他们的运气,因为雅典的贵族和民众都没有犹太人那么虔信和畏神,或者说比较理性,所以投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这一点上,苏与耶稣的罪名相似——“妖言惑众”,但死因不同:苏格拉底是死于法律及其公正的程序,被由500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以360票对140票判处死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死于他所孜孜教导的理性;而耶稣是死于犹太教的偏见和罗马总督的强权。所以,苏格拉底的死作为一个悲剧由此诞生,并且,据说他可以逃跑,但苏认为他必须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最后喝下毒堇汁而死,终年七十一岁。
(8)、达维德画作《苏格拉底之死》,描述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的情节。黑色背景下,身穿白袍的苏格拉底坐在光亮处,身边围绕着他的弟子、朋友,多是悲伤的神色。苏格拉底面容平静,右手伸向装有毒药的杯子,左臂弯曲指向天空,意喻他为了单纯的、绝对的理念,可以平静的、从容的接受死亡。苏格拉底向上的手指仿佛点亮了黑暗、恐怖、冷峻的牢狱,在众人的悲伤中,临终的苏格拉底平静之中仿佛饱含着激情。
(9)、甚至可以说二人在文化史上可谓中西遥相呼应,相映成辉,但在思想史上却称得上南辕北辙,不共戴天。
(10)、那么,如果,碰巧、或其他什么偶然性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囚徒一不小心地回了一下头,看到了身后那些在前面墙上投下影子的真人呢?人类岂不是一下子觉悟了,真相大白了吗?No,情况可能更糟:因为他习惯了观看影子,他会以为那些真人是影子的投射,真人是影子,影子才是真人。前世的多少次修行、盼望,才换来的这一次回眸,却使他陷入迷狂。由此,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在柏拉图的笔下,成为一出希腊的悲剧。
(11)、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2)、孔子率领门徒,长途跋涉,车马不停,脚步凌乱,惶惶如丧家之犬,却执着地处处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苏格拉底等人西哲诸贤也不惜代价地在一切能够辩论的场合去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
(13)、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位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甚至有点患了癫痫病的样子,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整日游走在雅典街头找人辩论,经常说的他人哑口无言。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从这些描述看,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14)、关于苏格拉底形象的解读,“最善良、最正直、最智慧的第一哲人”的形象,“殉道者”的形象,都源于柏拉图所讲述的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所相信的苏格拉底。
(15)、 科学并不是汉语固有的。汉语最早的科学指的是科举之学,在汉语里面用的非常少。现在的科学的翻译来自日本,是对science的翻译,意思是分门别类的学科。实际上最早在中国不是这么翻译的。
(16)、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法律却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朋友克力同已经为他打通关节,劝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谢绝了,他拒绝逃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义”的思考。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不正义;未经雅典人释放,擅自逃脱是践踏和毁坏法律,是不正义;不可以以错换错,以恶报恶,他要言行一致,践行正义。
(17)、少正卯与苏格拉底一样,犯了当权者的大忌。教堂也好,庙堂也罢,只能有一尊主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理念,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与中国基本上同时进入第一次的思想启蒙时代,古希腊表现为苏格拉底等一众先哲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在古中国则体现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18)、也有许多人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衰老而死。他们是因为其他的种种原因而提前死亡。
(19)、只是在我看来,如果认为孔子仅因商业竞争便下此狠手,难免太小看了“圣人”的格局。从世俗地位上看,此时的孔子,除去世族势力,至少名义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从孔子的教育理念来说,孔子一直提倡仁义道德,也不可能做出此种小人行径。但为何孔子依然以类似“莫须有”的罪名,不惜冒着让自己羽毛受到玷污的风险,也要置少正卯于死地呢?
(20)、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2、苏格拉底死的故事
(1)、哲学史家以苏格拉底的死为分水岭,将他去世之前的哲学称为苏格拉底哲学,之后的哲学称为西方哲学。
(2)、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的宇宙观,是一种数学宇宙观。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另外,柏拉图在人文、经济、法律、教育、爱情等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学说。
(3)、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4)、至于《理想国》的有关理想部分的内容,在此略过,我们已不必知道,因为我们巳经经历过了,我们已清楚地知道:“理想囯”只是用来理想的,而不是可以实践的,一实践,理想就没了。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是:如果人不能成为神,或神不再“道成肉身”变成人,那么,没人有权力和能力来规定一个理想国,甚至也没有权力和能力来设计一个非理想国。
(5)、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6)、有的人生活贫穷,有病无钱医治,提前因疾病而死的。
(7)、 苏格拉底的罪状其实并不是不敬神和败坏青年,苏格拉底之罪其实是因为他智慧。就像大卫在《苏格拉底之死》中表达的那样,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和神在一起的真理,大卫画中苏格拉底手指向上天,意味智慧不等于民间常识,智慧的最高级别是真理,是正义的保障,这个手势也表达了苏格拉底对真理的信仰。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也道出过审判他的真相。“我要恳求德尔斐的神为我作证,看我的智慧是否真是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们认识凯勒丰。他自幼便是我的同伴,也是你们大多数人的同伴,在最近的这次逃亡中(三十僭主掌权时期)和你们一起出逃,又一起回来。你们肯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做起事来有多么莽撞。他有一次去德尔斐求神,他竟然提了这个问题,他问神是否有人比我更智慧。庇提亚的女祭司拿起签来说,没有人更智慧了。”10整个雅典的智者都感觉到了苏格拉底的智慧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凯勒丰按捺不住跑到阿波罗神庙,请求神告诉他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智慧的人,祭司解读他抽的签,说再也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了,沮丧的凯勒丰情不自禁地泄露了这一神谕,导致整个雅典的智者心中不服而心生怀恨。随后,针对苏格拉底的智慧,雅典涌起了一波又一波诽谤与诬陷。苏格拉底知道这一事情之后,就去证明神谕“语言”是否是真的。苏格拉底先去找最智慧的政治家,“于是,我对这个人进行试探,我不需要披露他的名字,但可以说他是我们的一位政治家,我的印象是这样的:许多人,尤其是他自己,觉得他很智慧,实际上没有智慧。于是我试着告诉他,他只是自以为自己有智慧,但并非真的有智慧。结果,他就开始讨厌我,在场的许多人也对我不满”。11接着苏格拉底寻找当时最智慧的诗人和最智慧的工匠进行考察,来证明神谕是否具有正确性,结果诗人和工匠在他们的专长方面确实很聪明,但是他们只知道有所长而不知道自己有所短。不知道不承认自己有所有短——这确实是一个人的愚蠢之处,直率而真诚的苏格拉底如实相劝,结果被诗人们被工匠们忌恨在心了。“这种忌恨很难应付,成了我的沉重负担;许多诽谤来自这些人,我拥有智慧的名声也来自他们,因为我对他们进行考察时,在场的人会认为我证明出与我谈话的人没有智慧,所以我有智慧。雅典人,最为可能的是,只有神才是智慧的!其实,神谕的意思是,人的智慧很少价值或没有价值,当他说到苏格拉底的这个人的时候,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就好像说,‘凡人啊,苏格拉底这个人在你们中间是最有智慧的,他知道他的智慧毫无价值。’时至今日,我仍然遵照神的旨意,到处探访 我认为有智慧的人,无论是本地公民还是外邦人。要是我认为他没有智慧,我就代替神告诉他,你没有智慧。”12苏格拉底这样做的个人目的出于真实与责任,当时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崇尚能者为政,而且形成了良好风气,但是又难免夹杂一些没有全面智慧的人身居要位的现象,如亚西比德、三十僭主领袖——柏拉图的两位舅舅就是其例。苏格拉底对当时出名的智者进行不断考察,有利于古希腊尚智风格的完善。可是,即使是一个傻子,有人说他不聪明,他也不会感到高兴,何况是一个自以为智慧的人呢!于是,忌恨苏格拉底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不会控诉苏格拉底诽谤罪,因为一上法庭,完全有可能被苏格拉底证明他们确实是一个在智慧方面不太全面的人,或者完全就是一个傻子。于是,苏格拉底的罪名就出现了——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神是雅典的标准,青年是雅典的希望与未来,但凡一个人有了“不敬神和败坏青年”这两条罪,雅典公民绝对不会轻饶,其结果必定是判以死罪。因此,柏拉图说,使苏格拉底拥有这种名声(有罪)的原因无非是某种智慧,即苏格拉底因智慧致罪。
(8)、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 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9)、美勒托说:法律。这不是我要问的,我要问是谁有法律知识来做这件事?这些审判法官,苏格拉底。你什么意思,美勒托?他们有能力教育青年,使他们学好吗?当然。他们全体,还是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他们全体。好极了,赫拉在上!你提到有那么多人在让青年学好。这些听众怎么样?他们在教育青年学好还是学坏?他们也在教青年学好。议员们呢,他们怎么样?议员,他们也一样。那么,美勒托,公民大会怎么样?公民大会的成员在毒害青年,还是在教他们学好?他们教青年学好。如此说来,似乎所有雅典人都在使青年成为好人,只有我除外,只有我在毒害他们。你是这个意思吗?
(10)、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1)、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12)、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13)、苏格拉底对于整个世界哲学史意义非凡,堪称西方哲学奠基者。而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文明中,更是一件大事,甚至可以与耶稣之死相提并论。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巨大冲突,耶稣之死体现了宗教与政治的冲突。这两个冲突都是亘古未变的两大话题。这两种冲突,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14)、另有一种人,道德高尚,舍己为人,虽然死了,但在人们的心中目却永远活着。
(15)、回到science的翻译,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人把西方的自然知识如naturalphilosophy,physics,等等翻译成格致,格致学。
(16)、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17)、 《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本身并没有渲染悲伤,但是看这幅画的人却感到悲伤气氛扑面而来。一个人的目光不管落在这幅画的那个地方,这个人的全身就会被一种悲怆和凝重感紧紧地包裹住,这一切都源于苏格拉底最后一课中听讲学生们的情绪。大卫在《苏格拉底之死》中的各种表达都指向这一点:这其实是苏格拉底在利用最后一点时间,为他的学生和朋友以及爱听他演讲的雅典市民上最后一课。面对苏格拉底如此悲壮而又悲伤的最后一课,确实令人心情各异。克里托右侧的那个听课者,听着听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忍不住垂下头,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只留下耳朵听他的老师讲述。终于讲完最后一课的苏格拉底,到了和人和时间和神告别的时候了,苏格拉底说,“别了,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别了,提洛岛上他们这对著名的孩儿。”站在拱门下穿着绿色衣袍,始终不敢近前的那个学生,听到这句话,痛苦得双手抚墙。站在苏格拉底左侧靠墙的阿波罗多洛,听到苏格拉底的这句告别,放声大哭起来。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阿波罗多洛的哭泣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此刻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使屋里(牢房里)的每个人更加悲伤,只有苏格拉底除外。”4在大卫的画中,克里托坐在苏格拉底对面,仰着头注视着这位伙伴,按在苏格拉底腿上的右手,似乎在给这位将死的哲学家提供安慰与力量,似乎只有他还能冷静地听完苏格拉底的最后一课,不过,按斐多说法,“其实在我之前,克里托止不住流泪而站了起来”(《斐多篇》)。在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中,坐在床脚的柏拉图一直记录着老师的讲课,此时也停止了记录,低下了头,连卷纸也掉在地上。就连那个死刑监刑官,他一只手把毒酒递给苏格拉底,但也不忍看到苏格拉底接过毒酒的场面而掉转了头。其他和他们的老师具有同样信念的学生,此刻也陷入了沉默之中,整个牢房陷入悲恸之中。不过确实如柏拉图所说,“只有苏格拉底除外”!苏格拉底仍然手指上苍,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要论证的命题论证清楚。
(18)、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9)、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
(20)、 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画于1787年,描绘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9年。阿波罗多洛斯的《编年史》持如此说法,“苏格拉底生于阿普色菲翁执政期间,第77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四年,萨尔格利翁月的第六天,当时雅典人正在净化城邦,而据提洛人说,那一天还是阿耳忒弥斯的生日。他死于第95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1阿兰·德波顿则说得更具体更肯定一些,“公元前399年的春天,三名雅典公民对这位哲学家提起诉讼,告他不敬城帮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2自从雅典迪卡斯特里法院判苏格拉底有罪而关进监狱,每天都有他的学生、朋友和雅典市民来监狱看望他,听他牢房里的演讲。
3、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2)、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评述是,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宣传某种道德。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他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的《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这些作品一致地表达了勇敢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达维德本身也是革命派,他是国民议会的成员,并且在拿破仑执政后,成功地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3)、观代生命科学认为:生物的生命,也就是生物的全部成活期,应当是其发育期的七倍。
(4)、“噢,那个正当渴求大智慧的人,在雅典人和希腊人中你悠闲度日是多么幸福,你记忆惊人,思维缜密,愿意忍受劳苦;你从不疲倦,无论站立还是行走;你不因严寒冻僵,不为早餐饥渴;你戒除酒和贪食,以及其他愚蠢之举。”阿美帕西阿斯也有文字这样说苏格拉底:“A,苏格拉底,你是少有的最高尚之人,多数都是愚蠢的家伙!来吧你加入我们的行列。要坚持住。我们到哪里去为你弄到一件合适外的套?B你那糟糕的境况是对皮匠的侮辱。A这人尽管饿到如此程度,也不愿意阿谀奉承。”
(5)、Science最早是翻译成格致的,后来康有为,在日本出书目志,在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两本书里面,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文。后来严复也开始用科学来翻译science,然后慢慢大家都用科学来翻译了。实际上,用格致来翻译会更有道理。
(6)、 雅典公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亚西比德强行发起的叙拉古战争。雅典公民大会召回正在外地作战的亚西比德回雅典受审,可是,愤怒的雅典人实在是太心急了,亚西比德还在赶回雅典申辩的路上,雅典就对亚西比德进行缺席审判,并且判了他死罪。得知这一判决的亚西比德从赶回雅典受审途中折返,投奔了雅典的敌人斯巴达,成了雅典的叛徒。
(7)、这与雅典要杀苏格拉底的本质原因如出一辙:雅典坚决不允许苏格拉底引诱青年背离各个城邦历来所信奉的、具有宗法象征意义的特殊的多神,而要他们相信一个统一的、唯一的理性之神。
(8)、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9)、《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10)、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心灵摒弃了肉体的欢乐,才能发现最好的思想,才能发现真、善、美、正义和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心灵才能体会到。他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体是获得知识的障碍,真正在知识是通过心灵体会的,而不是身体。但显然,这种观点否定了科学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可能性。
(11)、19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在他的著作《快乐的科学》《朝霞》等著作中曾强烈抨击苏格拉底,把苏格拉底称作“乐观主义的科学精神”的“始祖”。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最早显现于苏格拉底人格之中的那种对于自然界之可以追根究底和知识之普遍造福能力的体现”。
(12)、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13)、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14)、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留世,柏拉图是他的弟子,柏拉图全集里面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
(15)、 在审判庭上,苏格拉底对控告人美勒托以及五百人陪审团成员说:“他说我因为毒害青年而犯法……那么好,来吧,告诉这些先生谁让年轻人学好,告诉我,我的大好人,谁在改善我们的年轻人?
(16)、并且,后面的动物有可能会把这个新思维扩展使之更加丰富。而这个传染的时间呢,是与第一只动物产生新思维的难易程度有关,越简单的传播越快,越难的传播就越慢。
(17)、尽管受到其他方面的劝告,苏格拉底决定反对现行的政治和社会规范。他相信,作为雅典的忠实公民,他有责任查明他们生活方式的缺点,即使它质疑几个世纪以来坚持的信仰。
(18)、公元前399年,当权者认为苏格拉底在当时的雅典是一个反传统的“异类”,他只相信自己心中的“灵异”,而对传统的信仰持怀疑和不敬的态度。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处以死刑,罪名是“不信城邦诸神、自创新神”和“败坏青年”。败坏青年,不可不杀。孔子杀少正卯的根本原因当时和后世,都有人认为孔子公报私仇,借道德之名排除异己,消灭竞争对手,以维持教育培训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19)、这就是柏拉图说的苏格拉底之死。人总有一死,还能死得比这更好吗?
(20)、epistemology是一种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源远流长的东西可能是错的,真理需要通过批判才能获得,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哲学态度。
4、苏格拉底之死背景
(1)、有的人因为生活失意,失去了生的乐趣。“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再无作为,虽生犹死。
(2)、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3)、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须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
(4)、第事物总是从与它们相反的事物中产生。比如黑夜的必定是从白天来的,白天也必定紧接着黑夜而来;睡眠必定在清醒之后,反之亦然,同理,生命与死亡也有这种关系。苏格拉底认为生与死也像黑夜白天,睡眠清醒一样是循环不息,交替出现的,所以,人死之后必定还会转生,只是现世的人从未见过死而复生这种事,所以他推断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重生。
(5)、而苏格拉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为开启民智而辩论,只为追求真理而思考,尊重不同,包容异见。这种理念后来开枝散叶,奠定了西方重视逻辑、崇尚思辨的学术传统,继而为科学、民主、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6)、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将灵魂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正契合柏拉图的观点,就是美与丑、善与恶、理智与感觉、灵魂同肉体都是一一对应的。在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
(7)、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8)、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不断减少,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寿命也会越来越长。
(9)、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10)、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1)、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2)、但不管怎样,柏拉图是在苏格拉底死后开始思和写的。他是个贵族,有钱思考,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学习和思考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况且还是没有一点实用的哲学。柏拉图不象泰勒斯、阿那哥萨克拉等哲学家要靠第二分工来生存,所以他有的是时间,而且活得够长,还有整整五十年的时间(他死于前349年,81岁)。那时,老年痴呆症还没有被医生发明出来,人们还是相信人越老就越有智慧,所以他也就越来越智慧地思考、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3)、苏格拉底由于政见不同,被判入狱时,已70岁高龄,他身边有很多粉丝、学生和朋友;其中包括一些外邦人朋友,如忒拜人裴多、刻比多等。这些人都很崇拜苏格拉底,专门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在当时的雅典城市,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受许多人喜爱和追捧的文化偶像。
(14)、 亚西比德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404年,出身于贵族家族。他的父亲战功赫赫,是伯里克利的朋友。父亲死于一场战争,当时亚西比德只有四岁,伯里克利成了他的监护人并把他从孩子一直抚养到成人。长大成人后的亚西比德英俊潇洒,勇敢睿智,十分有魄力。每一个雅典人都要为雅典而战,亚西比德也走上了战场,并且和他的老师、大他十岁的苏格拉底成为战友。
(15)、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16)、雅克·路易·达维德的《苏格拉底之死》,创作于1787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
(17)、 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抓住的是这一“人类性事件”的瞬间场面,但这幅画却直指这一事件的众多背景,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也容易理解大卫为什么要把苏格拉底刻画得如此地毫无畏惧,如此地理直气壮。同时,大卫也给了我们看画人从悲伤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机会,从而明白为什么这幅画中苏格拉底被痛苦的众人环绕,而画本身给予我们的为什么又不是痛苦与悲伤。
(18)、这个“洞穴之喻”的困惑一直流传和影响到二十世纪。有人说:人类,不过是一个被取出来人的大脑,它被供养在营养液中,由此,他所感知的不过是一个营养缸里的虚拟的世界,诸如杀戮或做爱、饥饿或美歺等等都是被灌输的虚幻,而非真实的经历。读到此,不免令人惊竦或心灰意懒。佛教也有相似的论述及其走出虚幻的路径。但是,我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走出虚幻的途径,“路,就在你的脚下。”对于此一假设,已故美国数学家、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证明道:一个被供养在营养液中的大脑,是不会知道自己是被供养在营养液中的,人类对自己的疑惑——自己可能是被供养在营养液中的一个大脑、或一堆感知器官,这正好证明人类并非生活在营养液中,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这就是人所具有的反思/reflection的能力。当然,普特南提供的还只是一个逻辑的证明,而不是一个事实的科学的证明,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否定“我们其实是一个大脑器官并生活在营养液中”这一猜测。所以你们可以不信,反正我是信普特南的,而且必须信,否则-按照实用主义的原理-人的生活和思考就没有意义。但是切莫以为,人类因为解决了这一问题而改善了自己的处境。我们的处境其实是随着我们越是“真实的人”而越益糟糕、渺小,人类已从宇宙之精华“沧落”到“一粒悬浮在一束光中的苍白的尘埃”。虽然如此,但人是人、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应该没有疑问。
(19)、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20)、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罪名判处死刑。
5、苏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后果
(1)、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灵魂的适当关照,也就是堂堂正正地生活,才能保证快乐。他一直是历史的先知者,承载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他渴望通过不懈努力来唤醒雅典精英们的意识,结果自己却成为自己杰出思想的殉葬者。他愿意用自己的苦难带给社会和人类福音。正因为如此,才配得上那句著名的评价:只有肯因思想受难的哲学家,才配得上哲学家的美名,才堪配以哲学的名义说话。
(2)、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3)、 苏格拉底对这最后的时间如此珍惜,说明他并非不留念人生,而是十分珍视生命,只不过苏格拉底珍惜生命与时间,是让生命发挥更多作用。可是,正是他让自己的生命发挥更多作用,而遭到了审判。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记载,苏格拉底的罪名一是拒不承认城邦认可的神祇并引进其他新的神灵,另一罪名就是败坏青年。苏格拉底毕其一生的精力教雅典青年学会思辨,发挥脑袋与智慧的作用,教青年们如何从一个武士变成一位具有综合智慧的英雄,可是后来反倒让他获得了一个腐蚀青年的罪名。
(4)、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和学生的故事——一个学生见到苏格拉底,问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于是将这个学生带到海里,并让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他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说当然是呼吸新鲜的空气!苏格拉底这才说:“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5)、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
(6)、制作这个节目是为了讲述普及类的西方文化典故(西方文化“梗”);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夹叙夹议。节目的特点是:不光讲这些“梗”的由来,还会提到它们被使用或被引用的例子;因此,节目里会推荐相关书籍或影视作品等,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典故。
(7)、 在记录苏格拉底行刑前的最后对话的《斐多篇》中,西米亚斯和克贝两位学生受苏格拉底马上就要死去这一巨大悲痛的影向而略显迟钝,苏格拉底面对众人完成他的最后一个论证时,许多对话的开头都习惯性地冠有“宙斯在上”,一个即将死去的人最真实了,端着一杯毒酒的苏格拉底把神摆有他的对话的第一位,确实看不出他对神有不敬之处。“他有足够的理由藐视那些嘲弄他的人。他因为自己生活俭朴而自豪,他从不向任何人索取酬金。他常说,他最喜欢不需要调味品的菜肴,最愿意喝最难引起渴望的饮料,他说,他离神最近,所以需求最少”。8阿里斯托芬在《云》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