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语因果报应
(1)、17)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2)、说到苦,佛经说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差别。但在众多的痛苦中,以生死为诸苦的大本。假定没有生,哪来生命体?没有生命体,在生灭演化中,苦又从什么地方来?一切痛苦,都根源于这个生命体,所以寻求诸苦的根源,就是生死。如把生死大苦的这棵树,运用大力将之从根砍掉,彻底拔除,则一切枝末的痛苦,就可不解而自然除灭。
(3)、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4)、1)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不要把人生活成一场烟雨倦客,就算许多故事,风干了,成尘埃,但总有那些美好留在那些命运的转角处,妆点萧瑟,给生命一份力量,来自心底的坚强,相伴所有终将告别的时光。
(6)、答:佛在鹿野苑讲了《转法轮经》。憍陈如比丘最先开悟。
(7)、答: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
(8)、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9)、1在《玉耶经》中佛告玉耶。奉事姑妐(zhōng)夫婿。有五善三恶,何等为五善?
(10)、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到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11)、3)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12)、在电影《前任3》中,孟云与林佳因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的吵架而分手。
(13)、以下所要讲的五种发菩提心因缘,是侧重在本身方面,不过其中亦有与众生发生连带关系的。如念生死苦,自身的生死,固应深加思念,由自身的生死苦,推及到他人,以及一切众生,无不在生死苦海中浮沉,因此,乃又想到如何度脱自己与一般苦恼众生,出离生死大苦,于是菩提心就被激发起来。
(14)、答: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
(15)、我深信谁都不忍和不敢的。如伤害父母或出佛身血,那是五逆重罪,要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的。
(16)、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17)、外道、内道的差别何在?怎么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一般宗教都随便使用‘外道’这个名辞,譬如,我信佛教,你不信佛教,你是外道;我信天主教,你不信我的天主教,你是外道;我信某某道而你不信,你就是外道,这些都是乱讲。这个外道与世间法一样,都是由‘我见’而起。不合于我的就是外道,这种见解属于见取见,是下列五见之一;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就是观念,凡夫受这些观念缠缚而不能得解脱,不能证得菩提。
(1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9)、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
(20)、857:一对婆媳的聊天记录曝光,看完大家都沉默了…
2、佛语经典语录因果善报图片
(1)、这一层比较广泛,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死后将打入火山地狱。被赶入火山之中活烧而不死。另外还有犯戒的和尚,道士。也被赶入火山之中。(这层应该人满为患了。)
(2)、太子听到奇沙娥达美的诗后,是否有所感动?对她有何酬谢?
(3)、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淫,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托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
(4)、佛语博大精深,佛语更是有很多经典话语流传下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佛语十大经典语录精选,欢迎大家的阅读。
(5)、答:饮酒有六种过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其家业日日损减。
(6)、震惊,这样的寺院你可曾去过?供养在朋友圈,功德不可思议!!
(7)、金庸笔下的江湖,有精彩的英雄故事,缱绻的儿女情长,也有着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会。
(8)、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9)、念施主恩:那就专约出家二众来说,因为唯有出家二众,才须施主供养。 依据佛制,出家众,不得蓄有私产,亦不得经商、不得务农、不得做工等等。
(10)、如果你想解脱,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11)、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2)、1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人生的真谛,在于用一种朴素客观的态度去解决人生需要面对的许多问题,去处理那些复杂的纠结,懦弱的悲哀,让生活成为一种和睦、和气,培养一种内心的氛围,不去随外在的环境而变迁、起伏。俗话说得好,为人处世眼界宽,就是人生幸福禅。
(15)、856:不信有地狱饿鬼,就来看看你身边的六道!
(16)、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以下是我J.L分享的经典佛语语录,更多正能量语录欢迎访问语录网。
(17)、以上已经讲过的五种发菩提心因缘,是侧重在报恩方面,亦即由外在的影响而激发内在的菩提心生起。
(18)、‘不知布施及施果报’,这个世界众生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晓得布施的果报是什么,以为出了钱就有功德,以为帮助了人就应得回报,说什么有舍才有得,这种心态不是布施,这是作生意嘛!
(19)、烦恼天天有,不拣自然无。沉浮人生,心路历程,让来的来,让去的去,心平气和的迎来送往,来来往往,一场过往。禅门有语:不忘人恩,不计人怨,不思人非,不念人过。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头无闲事,便是自在人。
(20)、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么?只有帮助人,只有恭维人,只有培养人,都希望别人好,一切荣耀都归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么叫学佛?这就是学佛啊!你以为磕头拜佛,念经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学佛?你还是求这四个字保佑你好一点,你把悭贪嫉妒这四个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还有余。
3、佛说因果经典句
(1)、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答:成佛是证悟宇宙真理,解脱生死痛苦,获得自在快乐。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即是觉悟成道的大圣人,或简称觉者。
(3)、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5)、施主中,固有境况富裕的,供养一点,不致影响他的生计,但在这现实世间,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越有钱的,越不肯布施供养,越是经济困难的,越肯得发心供养。可是在谋生不易的时代之下,大多数施主本身,确是生活艰困的。下面所说的施主,都是约贫穷施主说。所以特别举出贫穷施主来,是要从比较中,令我人生惭愧而报其恩。
(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答:被无明烦恼所蒙蔽,颠倒妄想、愚痴不知解除。
(8)、做一个出家人,想到“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必会感到深自内疚,假定仍然无动于衷,那就如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不特没有资格做个出家人,就是做个普通人亦不够格。
(9)、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努力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努力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10)、看透因果的人,会尽量去做一些善事,尽管别人都不知道,但她还是会默默的去做善事,即使自己为了做善事,一生穷困潦倒,但他从来都不会因为做善事而后悔的,因为她相信,善恶终有报,这一辈子没有报,那就会在下一辈子报给自己的。
(11)、答:是在公元前二五零年。由阿育王召集,此次结集,经藏、律藏、论藏均已完备。
(12)、你有一天将遭遇到的灾难是你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
(13)、清朝佛教,龙蛇混杂,能真正号称释子,号称沙门的出家人不多。省庵祖师见当时的一般僧众,既不肯如说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自利;更不能弘扬佛法,开示众生以利他。反而扳缘权贵,追逐名利,毁诸梵行,故言「滥称释子,忝号沙门。」
(1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5)、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8)、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19)、这当然不是今天请施主吃一餐斋,明天向施主孝敬一点礼物,后天为施主做些什么事情,就算报答了施主之恩,真正施主是不需要这些的,所谓:“为法而来,非为食来”。
(20)、太子为何对二位宗教师所教授的方法都不满意?是否因此灰心?
4、佛学因果哲理句子
(1)、所以出家比丘,接受了施主的供养,必须用功办道,弘法利生,才能消受得了。否则,即使是一滴水,那不劳而获的过失,亦是难以逃避得了的。且以吃饭来说:当正饮食之时,对于世间美味,应不贪嗜而常持着正念,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同时还要“当愿众生”,令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2)、当太子让车匿和白马回宫时,他们有什么表现?
(3)、3)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4)、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7)、原来他们竟然也全是佛弟子,很多人都不知道!
(8)、特别是我国住在丛林的僧众,“所谓十指不粘水,百事不操心,筷来伸手,饭来开口”,假定仍不称心,真是罪过无边。
(9)、又有铁丸地狱,其丸都是热得滚热的,不用说,如是“热铁”之丸,根本“不”能“除饥”,可是地狱中的罪苦众生,看到铁丸,好似人间可以充饥的肉丸或菜丸,于是立刻取来吞入口中,即或有时自己不知道吞此铁丸,当你有时感到饥饿,狱卒就用铁箝箝开你的口,将灼红的滚热的铁丸,抛入你的口中,使唇、舌、腭依次焦烂,经过小肠,向下而出,铁丸还是红的,肝肠当然也都糜烂,所以说:“吞之则肝肠尽烂”。 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
(10)、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11)、答:佛灭度約百年,在毗舍离城由耶舍長老召集举行第二次结集经典,重新扶持禁戒。
(12)、她从小信佛,治病救人,临终5句遗训,死后竟预言成真,惊现祥瑞……轰动全国!
(13)、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4)、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如是,“则”多生多劫以来,所有“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都“蒙”受你的救济“利益”,而你对于两种师长的恩德,也就由此真正的得到报答。
(15)、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16)、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8)、出家人的师长亦有多种:如剃度时的剃度师、受戒时的说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还有依之修学佛法的依止师。虽有多种不同,但都能够使我们对佛法有所了解的。
(19)、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
(20)、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是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5、十句顶级禅意短句
(1)、《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2)、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3)、如智论说:“众生无上者,佛是”。所以众生这个名称,是通于十法界的。分别而言:1天上是着乐的众生;2修罗是嗔疑的众生;3三途是受苦的众生;4人间是苦乐参半的众生;5二乘是自了汉的众生;6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7佛是无上众生。 念诸佛恩,因佛是度脱我们出离苦海的。
(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5)、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6)、当知现在虽是蝼蚁,但并不会永做蝼蚁,一旦这个蝼蚁生命结束,转过头来做人,在人类中修学佛法,岂不就有成佛的可能?是以菩萨视蝼蚁为未来诸佛,乃从佛性本同的这一观点出发的,我们不可不信。
(7)、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8)、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9)、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10)、这是对不信因果的痛切批评。以佛法的因果律说,造了什么因,必得什么果,不容有丝毫假藉的。可是不信因果的邪见人,由于否定因果,当然就不知道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苦乐升沉,完全是随善恶业力以转移的。修善业,就得向上高升,而得快乐的果报;造恶业,就会向下沉坠,而得苦痛的果报。如是因果分明,哪里是彼邪见人所知道的?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3)、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14)、 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合和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下口食也。
(15)、答:是摩竭陀国大富长者的儿子摩诃迦叶。后来佛陀涅槃,他就继承了佛陀的衣钵。
(16)、升沈片刻,于中,或上“升”人天的善趣,或“沉”堕三途的恶趣,并不需要经过很久的时间,而是非常迅速的,只不过“片刻”而已。
(17)、心经,智慧的力量,包含了佛门空的博大,生活的艺术,命运由此走向无限光明。
(18)、在五趣中,不论哪趣,都有我们的父母,这从上说可以证明的。
(19)、答:在《佛说孛经》中我们能学习到怎样为人处事之道。是在家居士必读经典之一。
(20)、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答:太子在禅定中的第七日夜里出现魔境扰乱,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发动魔兵魔将来威吓他,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他所动摇,结果魔王被降伏了。
(3)、涅盘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4)、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