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名人有有效的读书方法
(1)、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
(2)、输入效率:如果你仅仅是记笔记,就比读书时间还长,那无疑是输入效率太低了;
(3)、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4)、现在是书籍拥有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就像现在有钱的人被金钱所拥有,当权者被权力所拥有。当人被书拥有的时候,就没有那种非常渴望读书的心情。
(5)、传媒业出身的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用笔记本记录,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经电视台报导后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6)、事例:书中提到的典型实例、自己想到的事例。
(7)、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8)、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 书摘
(9)、整本书核心观点:整本书作者围绕的核心观点,比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的就是「脆弱性与反脆弱性」 ;在《黑天鹅》中说的就是「黑天鹅现象」。
(10)、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恰恰跟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法是一致的。它教给我们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
(12)、反之,倘若你尽可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一打开书,你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13)、日期的书写:建议统一为如下的6位数数列。如:2019年12月15日可以写成(191215)。
(14)、“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15)、概念:所有之前没接触过的「术语」,只要看到就记下来。不用记解释,可以记些关键词。
(16)、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以此类推。
(17)、二是重视回归课本。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仔细认真地落实到字句篇章,理解透彻,反复熟读精思。课本中经典的文言文,如《劝学》《师说》等,都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18)、维持影像阅读状态的秘诀有两个:第一个是深呼吸,保持同样的速度。二是配合翻页的节奏,在心里面重复单纯的话语。比如:放,松,放,松。
(19)、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20)、亚瑟•叔本华在《读书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你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2、名人 读书方法
(1)、通过写“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我们的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我们做笔记的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将读书笔记利用起来,把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2)、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3)、3)翻页时维持稳定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浮躁。
(4)、美国教授老温德告诉我,他常用一种“对角线读书法”,即从一页的左上角一眼看到右下角。这种读书法对现在的横排本也很适用。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5)、在写读书笔记的前提下,读书方法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会主动去寻找书中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并做上记号,这种读书方式可称为“寻读”,即对自己重要的内容要低速认真品读,而不重要的内容只需快速浏览。
(6)、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7)、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8)、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9)、如何掌握呢?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当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就分别在三张便利贴上按照“I、AA2”写下不同的内容,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比起原文提供的方法论,RIA便签读书法最后提炼出来的内容是经过我们思考,结合我们自身实践得出的,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个人的方法论,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10)、根据这种方法做出的笔记,以后想找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记录,我们只需回忆当初自己在哪个时间段记录的,就可以找到对应的笔记本,以及这段信息所在的位置。
(11)、这标记的部分就是我们值得摘抄的内容。用这种多次阅读的方式加以筛选,既能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还能增强理解和记忆。
(12)、4)怀着成就感结束,告诉自己:“我现在已经对这本书有了印象”。
(13)、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14)、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5)、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16)、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17)、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8)、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9)、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20)、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
3、名人独特有效读书方法
(1)、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2)、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3)、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有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
(4)、「格式笔记」要怎么记其实一张图就能说明白。下图是我读《反脆弱》到 20% 左右的格式笔记。它的核心是:通过模块化「强迫自己思考」。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笔记该记什么?这种「预设式套路」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套入套路、归类。「右栏」负责记录知识性信息、理解观点、延伸阅读…… 更私人化。
(5)、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要花多少时间都可以,可依文章的难易度或重要性,有弹性地调整阅读速度。
(6)、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书籍有一种“饥渴”感,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失去,或者不多了。
(7)、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8)、指导教师应是阅读学习的专家,熟知一般的学习技巧,或者是对指定书籍内容非常熟悉。
(9)、50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零花钱,第一次买到的两本书,一本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本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选》。那种拥有自己的书籍的感觉,那种快乐,现在的人不容易体会。
(10)、另外,在写评论的时候,不用刻意写得高大上,只需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感想,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比如,“我觉得这段写得太棒了”,当我们以后复读笔记看到这句话时,就会停下来思考当时为什么会感觉很棒,从而很可能有了新的感悟,对作品的认识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2)、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
(13)、读书是一种风范,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读书可获取知识,可以增加智慧,还可让你变得更加庄重与聪明,因此,要大力倡导读书,人人争当读书的楷模,让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读书的人多了,获取的知识就越多,靠知识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这样,靠读书会让社会发展,自然和谐,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真是其乐无穷。
(14)、 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15)、④给笔记本划分区域的读书笔记方法,会将做笔记的行为复杂化,要知道只有最简单方便的操作方法才能让人坚持下去。
(16)、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郭沫若
(17)、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18)、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9)、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0)、读书类主题阅读必读书籍,经典之作。豆瓣评分高达5分,非常不错的成绩。作者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此外,作者还针对不同的书籍,介绍了不同的读书方法,实用性非常强。
4、名人有效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1)、1)设定明确的阅读目的,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大家可以尝试橘子集中法进入状态。
(2)、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下图,就是我的重大发现。你可能会觉得,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倍感压力。我一开始也这么觉得。
(4)、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5)、我们需要记录在读书笔记上的,就是鹿岛茂说的书中重点的部分。为了保证记录在读书笔记里的是真正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以下3个步骤的筛选:
(6)、读书要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要有选择的去读书,要有读书计划,定时定量,读后要做大量的笔记,要写读后感,要写个人感悟。同时要学会反醒,学会与他人交流,达到学用结合,释放读书的正能量。
(7)、(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