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传讲什么
(1)、曾国藩在家反省了两年,在研读了老庄后,明白了自己处处碰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慎言。
(2)、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导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3)、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4)、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5)、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6)、“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7)、明朝胡九韶,家贫无余粮。他一边教书、一边农耕,虽勉强温饱,却自得其乐。
(8)、译文:凭借才能自满,有能力而自夸,会被小人所嫉,也被君子看轻。
(9)、1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0)、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条件”这是几何学中的关系,同样适用于生活。如果把“成功”看做结论B。那么成功的.充要条件A是什么呢?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11)、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2)、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13)、1誉望一损,远近滋疑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4)、人与人也是如此。论语里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10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6)、300.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17)、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18)、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9)、有句话说,剪不断的是手足情,割不裂的是血脉线。家庭和睦,在于兄弟姐妹能团结一致,也在于夫妻的同心同德。
(20)、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曾国藩 曾国藩传
(1)、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2)、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禁大言以务实
(3)、自律,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为此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写日记,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学淋淋的自我批评,从点滴之处进行自我约束。“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制矣”这是岳飞所言,也是曾氏原则。作为文武统帅,曾国藩以身作则,“勤”“俭”修身,恪守“慎独”,严守自己的品行,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带领一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
(4)、1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5)、无论是家庭或者个人,勤则天道相酬,有如神助;日积寸功,久则兴达。
(6)、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7)、咸丰刚刚登基时,他更是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上批评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8)、曾国藩被称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关于所谓四大,我查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看起来曾国藩作为所谓中兴名臣之首是没有争议的。实际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与曾国藩年龄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鸿章比曾国藩小了12岁,算是晚辈,张之洞则又比李鸿章小了15岁。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谓四大也不过是后人主观给起的名号罢了。
(9)、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既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10)、1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1)、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1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3)、他没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然而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烂牌换成了好牌。
(14)、10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5)、严肃对待自己的学业、事业,持之以恒地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敬事才能成事。
(16)、曾国藩曾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在家书中时常告诫家人“长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人做官就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恃才傲物。长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曾国藩的敬畏让人看到了他洁身自律、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谨慎作风、强烈的危机意识。有这样的敬畏之心,一个人才能戒骄戒躁,永远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永远保持实习生的态度,这样就能有所顾忌,有所遵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17)、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18)、1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0)、1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3、曾国藩传经典段落
(1)、 .............................................................
(2)、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3)、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4)、14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5)、1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6)、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7)、“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8)、后来曹操便把他远远打发给了刘表。祢衡却还不知收敛,最终因傲被杀,时年26岁。
(9)、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10)、“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句话解读的方式很多,可能每个人理解的意境不同,但是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指引的作用。养活一团春意思,前半句好像让人有种沐浴在柔和阳光之中,委婉的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当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不要以为阴霾始终笼罩在你的周围,自己在为人处事时要善于酝酿新开端,从而再次打开一个积极向上的新环境。如果说前半句倾向于柔和,那么后半句撑起两根穷骨头,就明显带有刚烈的意思,为人处世不能一直采用怀柔的手段。这样容易被误解为懦弱,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是这么个意思。这种刚并不是外在鲁莽的强横,而是内心中一种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的精神意志。所以曾国藩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工作或生活当中,要灵敏地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打开新局面,展开新生活。
(11)、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12)、1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3)、曾国藩对奢侈享受是非常抵触的,并有言:“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4)、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
(15)、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如果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他人的青睐,那哪里能遇到贵人呢。
(16)、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17)、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9)、心存善念,嘴上则能留德。话出口前,会顾及他人感受;而言是非,信口雌黄,终会伤人又伤己。
(20)、译文:为人处世,不可随心任性;说话更要出言谨慎,不可任意妄言。
4、曾国藩传摘录
(1)、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2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3)、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4)、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至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至败。译:(自古至今,天底下的那些平凡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是由于懒惰而导致失败的,而那些有才华而不能成功的人,他们的失败都是由于骄傲造成的。)
(6)、《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7)、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8)、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9)、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