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和读音相同一项
(1)、和应是汉语词语,意思是车铃之声相应。出自《大戴礼记·保傅》。
(2)、(辨析)音同致误。“出其不意”,就字面意义解释,是趁别人没有想到。《孙子·计篇》中的名句:“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泛指出乎意料。这里的“其”是代词。写作“出奇不意”,可能是因为其、奇同音而受到了“出奇制胜”的干扰,但这是说不通的。“其”和“不意”可以搭配,“其”是他、他们,“不意”是没想到,常见的主谓结构;而“奇”和“不意”搭配,则有点不知所云。
(3)、(辨析)形似音同致误。“峻”从山,形容山势高而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名句。“竣”从立,立者不动也,“竣”的本义即停止。这个“立”和事情做完有关。张衡《东京赋》:“千品万官。已事而竣。”“已事”就是完事。“竣”是因为“已事”的缘故。由此,“竣”又引申出完成、结束的义项。竣工就是完工,和山势高低无关,当然不能写成“峻工”。
(4)、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5)、其实熟悉广电的人也知道,广电内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总局各部门之间,总局和地方之间、地方局台网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这一点从CMMB、IPTV、OTT等的推广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6)、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绝大多数经营主体是民办教育机构。不同的机构所面临的困境可能也有差异,尤其是其中的课外培训机构,可能还背负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情绪。
(7)、 它由工业产品产销率,物流指标,货币供应和外来直接投资水平等数据构成。
(8)、春天到了,大树换上了新装长出了嫩芽,我们一起来看看树有没有长大呀!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树有没有长大吗?我们可以用工具进行测量哦,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可以测量树粗细的工具吗?
(9)、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需要同时推进,这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理性。对各种市场乃至非市场主体,都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这对公共卫生危机下的社会治理不失为一种考验。
(10)、(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11)、《应和》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创作的诗歌。此诗道出了关于动用我们全部感官去想象的秘密。诗歌运用手法的实质是通感的手法,它蕴涵着一种显然与通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逻辑,通过有几分的神秘的直观而废除自然感觉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两忘、浑然无碍的境界。
(12)、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3)、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14)、(yìng)组词:应然、应合、应当、应是、答应、应允、应承、应准、应诺、应候、应缘
(15)、(辨析)音同致误。在现代汉语中,平、凭二字经常纠缠不清,如把“平心而论”写作“凭心而论”,“平白无故”写作“凭白无故”,等等。“平添”写作“凭添”,也是其表现之一。所谓“平添”,是自然而然地增添,这是由“平”的平静、平和的意义演化而来的。“平”表达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依照或凭借的意思。
(16)、亲子互动建议:小朋友们发现了春天有哪些秘密?故事里的大鼓是谁?雷公公大鼓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你们听到雷公公打雷是什么感觉?打雷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7)、(辨析)音同致误。明信片是一种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因为在付邮时不用另加信封。故称“明信片”。“明”是公开的意思。也指用这种硬纸片写成的信,如鲁迅在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说:“明信片早已收到。”“名”的本义是名字,引申指名声、名誉,如“名闻遐迩”“文不虚传”;又可指有名的、出名的,如“名师出高徒”“名山大川”:还可用作动同、量词,但都不能和“信”组合。
(18)、理由4: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广电现有的电视频道业务需求只可能增加,不可能减少,如2K、4K、3D等等。
(19)、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郝懿行义疏引三国魏孙炎云:“和应大鼓也。”
(20)、再尝试将鸡蛋放在盐上,你会发现鸡蛋站起来了。
2、应和读音怎么读音
(1)、(辨析)误读致误。脍音kuài,不读huì。“脍炙人口”中的脍、炙,前者指切细的肉,成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者指烤熟的肉;它们被用来指代美味。所谓“脍炙人口”,意思是美妙的诗文传诵一时,如同美味一般,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脍、烩二字有明显不同的形符:“脍”字从“月”即肉,而“烩”字从火。一个是烹调成品,一个是烹调方法,不是一回事。
(2)、(1) 根据要领“小腿缩一缩,屁股撅一撅,小手撑一撑,身体往前爬”学习蚕宝宝爬行的动作。(2) 在学会蚕宝宝爬行动作的基础上,和爸爸妈妈进行爬行比赛。
(3)、嗡造句:从小热爱音乐的他,很早就接触嗡子,如今他对嗡子的热爱超过很多人。嗡子的声音独特,像飞机的嗡嗡声,也像蜜蜂的嗡嗡声。
(4)、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5)、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d政法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这里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政治方向,这是个毫不含糊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借鉴欧美国家某些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全盘照搬,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法治道路和法治体系,避免简单移植、机械套用欧美法治模式和某些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诚实守信、人权保障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社会实现价值的方式千差万别,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即使英美国家,每个阶段也有不同。
(6)、鼓励幼儿用记号笔和油画棒大胆表现树的姿态,注意树枝、树干跳舞的形态,树枝粗细、曲直、缠绕变化。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生条装饰大树,强调生条的疏密、曲直和粗细变化。不仅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丰富想像力,也培养他们眼、脑、手综合适用的能力。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含义:现今最常用的含义为应声唱和。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内心里或表面上去赞同别人的观点、看法、号召,行为、表情、语言反应。
(8)、朗润造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9)、应 : yīng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回答:答应。
(10)、(yīng)组词:应和、响应、应昂、应口、应嘴、应响、应事、应供、应约、应役、适应
(11)、对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在达到疫情防控标准的前提下,有序安排复业复课是解决其现实困境的根本。客观来说,对教育培训机构同样可以做疫情防控的明确要求、即时的实地监督。一定程度上,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在班级容量、学生停留时间、环境卫生标准等问题上,完全可以有更符合防疫需求的表现,这对日常的防疫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将纸张翻面,两个角是猫咪的耳朵,然后将底部一个角对齐耳朵根部的高度向上折起,再将角尖向下折过来,再用笔画上眼睛、鼻子、胡须。
(13)、风筝造句:断了线的风筝,虽然无拘无束,但一定会很快栽下地来。
(14)、成语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甲士溃乱,死者山积。”
(15)、理由:7:把700M的7个频道转移给移动通信只靠部门的协调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要中央组织做全面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广电行业的意见,才能够做出决定,作为基层单位的电信研究机构提出的建议不一定全面。
(16)、(辨析)误解词义致误。“径”义为小路《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此处的径便是荒山野道。“胫”则指下肢从膝盖到脚跟的部位,即通常说的小腿。成语“不胫而走”是固定结构,不宜随意改变,何况“不胫”要比“不径”更有力度。世间没有路可以走出路来,只要迈动双腿,路便在你的脚下。而没有腿却能飞速奔跑,才是令人惊讶的奇。“不胫而走”正是以此来形容消息传布的迅速和影响的巨大的。
(17)、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18)、叫喊声,嬉闹声,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使得夏天的田野更加热闹了。
(19)、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
(20)、⑥对付;应付。《陈情表》:“内无~门五尺之僮。”
3、应和的读音的拼音
(1)、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2)、幼儿模仿蚕宝宝的爬行动作,学习弓身爬,锻炼肢体的柔韧性和身体的协调性。
(3)、在日常使用中,“应”常做名词,表示所有,如应干。
(4)、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5)、(辨析)音同致误。额,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手”,是指以手加额,即把手放在脑门子上,这是人们在表示庆幸时的一种常见动作。首,本义为头.引申指最上面的、最前面的。“额首”,“首”如指头,额、首形成了包容关系,在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指最上面的,额之首称庆,同样让人莫名其妙。
(6)、名词,大雁在迁徙时有一种息息相通的共鸣,自觉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以“人”字阵形整齐飞行。
(7)、尝试运用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8)、上下合起来,将比较尖的一端向下折,折的长度和角度自己把握,一般是要长于底边的,然后打开,根据折痕将该尖角内沉到折纸里。
(9)、这里的“执法”不能仅从狭义理解为“行政执法”,而应包括司法在内,“国家机关”也不仅指行政执法机关,还应包括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广义上说,也应包括各级政法委机关。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法治进程中,一切d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尊法、信法、守法、护法依然是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而且任重道远。显然,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谁普法谁执法”的这种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必须由各级政法委以及一切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具体实施。尤其是政法领导干部,更应示范引领。因为处理和接触了大量的案件,掌握着丰富的案件素材,进行“以案说法”最具优势,最有说服力。
(10)、潜台词:别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你这么想就是美帝国主义的帮凶!
(11)、(辨析)形似误读致误。祟,音suì,不读chóng。“祟”是会意字,从示从出,“示”代表鬼神,所以《说文》的解释是:“祟,神祸也。”古人把天祸称为灾.人祸称为害,神祸称为祟。“祟”是鬼神出来作怪,贻祸人间。“崇”是形声字,其形符为山.本义指高大,由高大又引申出祟敬、崇拜义。鬼、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可以重叠连用,表达一种不光明正大的行为。
(12)、管桦《葛梅》:‘’应和着这女子的笑声,从附近的白杨林里,传来了布谷鸟和黄莺悠扬的鸣啭。‘’
(13)、佛教用语,原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来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14)、相似词:呼应 应以 答应 相应
(15)、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这是中央为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进一步做好国家机关普法工作而构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
(16)、最后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助我们在它的两边挂上挂耳绳子,这样属于自己的口罩做完了。
(17)、进一步了解蚕一生的变化,体验生命的多样性。
(18)、先折头部,将一张正方形纸两条对角线折出来,将外侧的顶角对齐底边折下来,然后将左右两个角对齐顶端分别折上去。
(19)、现在我们用剪刀沿着外侧把这个图形剪下来,剪时要注意安全。
(20)、(辨析)音同形似致误。两字形符不同:“幅”从巾,本义和布帛有关,指布帛此端到彼端的宽度;“辐”从车,本义和车辆有关,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条状物。车毂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所谓“辐射”,即像车辐一样,由中心沿着直线向四周伸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想象一下车轮的结构特点,也许便不会误“辐射”为“幅射”。
4、应和读音轻声还是二声
(1)、(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2)、(辨析)形似致误。“芋”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富含淀粉,即日常食用的芋头,故其字从“艹”。“竽”为一种古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从“竹”。成语“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说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长吹竽,也装模作样成了皇家乐队里的演奏员,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头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3)、我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一切都在于我们相互了解和支持。
(4)、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5)、③适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