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简介及生平事迹
(1)、唐顺宗继位,这时以王叔文为首的几个有识之士想中兴唐王朝的繁盛,发起了一场变革运动。
(2)、而苏轼面对刘禹锡,或许会念出刘禹锡那首《始闻秋风》:
(3)、是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在刘禹锡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所以刘禹锡也成长于江南水乡之中,在这段时间刘禹锡刻苦的学习儒家学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小有才名。
(4)、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5)、这首诗重点写盛衰对比,开篇就回忆过往,“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作者先写从前相聚,一群志同道合、意气风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为革新朝政而努力。他们还排成一字,走出朝堂,心情非常舒畅。
(6)、公元841年,刘禹锡到了洛阳,被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晚年在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已经走到人生终点的刘禹锡,此时没有表现出对人生、对世俗的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情来坦然面对。
(7)、他们边走边谈,所到之处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8)、他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坦然接受了世界给他的所有色彩。
(9)、柳宗元看不下去了,给宪宗上书求情,觉得自己无牵无挂,愿意跟刘禹锡对调。
(10)、826年,刘禹锡结束了贬谪生涯,回洛阳任东都尚书。
(11)、面对如此凶险结局,子厚惊魂未定,不无忧虑地对我说:梦得,我们似乎已经用尽了人生所有运气。
(12)、三是晚年生活阶段。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13)、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14)、按传统,这个孩子长大后要参加科举,谋个一官半职,不求做多大官,能光耀门楣就行。
(15)、一床,一桌,一椅,只怕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简陋的屋子了。
(16)、边烽寂寂尽收兵,宫树苍苍静掩扃。——《重酬前寄》
(17)、白居易感叹时光飞逝,年华已去,写诗向他抱怨:
(18)、“惨凄”二字,以及“离别苦多相见少”等,都表现了作者非常失意之情。本来诗人已将其深藏在心底,甚至一辈子再也不愿提及。但是这次与老友的重逢,让这些陈年往事又从心海中浮现,也让这位快要古稀之年的老人唏嘘不已。
(19)、如今刘禹锡五十知天命,正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依然在被贬路上不停奔波。
(20)、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不那么倔强自负,肯低头一点的话,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但是他没有,他宁可被贬被放逐,也不像恶势力低头。
2、刘禹锡的简介及作品
(1)、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2)、回到长安那年春天,子厚心情很糟,我约他一同前往玄都观游玩。
(3)、晚年的刘禹锡虽然回到东都洛阳,可是一切再不复从前,许多的好朋友都已经不在了,这个时期他遇到了白居易,两个人同病相怜,所以这一时期他们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白居易写过很多诗给刘禹锡,而他也同样回赠了对方,例如大家最为熟悉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那就是一首经典之作,里面写得很伤感,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颈联两句写得极为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正是融入了刘禹锡对于人生的解读,所以读来也是令人赞叹不已。
(4)、策知县不乐意了,恼羞成怒的他把刘禹锡从城南移到城北去,老刘看到这里杨柳依依,心情十分舒畅,大笔一挥:
(5)、但诗人写作这首诗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中实寄寓着很深沉的借古鉴今的讽刺意味。中唐之世,也和东晋一样,朝廷昏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执政者却苟且偷安,不思振作图强,国势日非,志在革新的诗人,怎能不万分悲愤,他写作《乌衣巷》一诗,实暗示着他对李唐王朝的命运的担忧,对当时执政者如王、谢大世族一类的人物的讽刺和诅咒。
(6)、很多人慢慢变得世故圆滑,失去了棱角,纷纷向世俗社会妥协,成为自己都讨厌的样子。
(7)、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半路,再次被贬为朗州司马,他的人生突然从巅峰跌到了谷底。但刘禹锡人穷志却不短,文章憎命达,一再被贬的刘禹锡将自己的一腔情怀寄托在了诗歌创作上。
(8)、刘禹锡是中唐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他的诗主要有以下几类:政治讽刺诗,这类诗,针砭时弊、讽刺权贵,辛辣犀利,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最著名的就是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
(9)、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奉诏回京。
(10)、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
(11)、《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21)
(12)、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此次回京,刘禹锡又游玄都观,又大笔一挥。
(13)、面对无耻鼠辈们的步步紧逼,我不屑地笑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14)、上期我们介绍了温庭筠,那么本系列的第二十五位风流人物是谁呢?
(15)、如果说李白是狂,那么刘禹锡就是豪了。刘禹锡写的诗,诗风豪气雄健。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孟浩然感叹道“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杜甫登高感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6)、忆起前次被贬经历,索性题诗一首《再游玄都观》:
(17)、“千古人物系列”no24|屡屡落榜的“污点考生”,才华横溢的晚唐诗人
(18)、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19)、刘禹锡在高中进士之后写了一首《华山歌》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意思是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
(20)、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题集贤阁》
3、刘禹锡简介及人生经历50字
(1)、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在一个杨柳青青,风平浪静的美好日子里,一位妙龄少女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心上人的歌声。
(3)、什么人生失意,什么顺流逆流,统统不复存在。
(4)、唐代的朗州,远离京师长安,地理偏僻,人物稀少。当时只辖武陵、龙阳两县。少数民族杂居,生产落后,巫风盛行,在唐代可谓是流放罪臣的绝佳选择地。
(5)、虽然说唐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但每次只录取二三十人,极少达到三位数,真正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6)、两人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胸中有丘壑,一吐为快。
(7)、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8)、他,前半生风光无限,位极人臣;后半生沧桑落魄,逐出京城。
(9)、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10)、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11)、我刘某人又回来了!而那些攀附权贵的人去哪了呢?泯然众生或一捧黄土罢了!
(12)、如果刘禹锡见到苏轼,他大约会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3)、有的人在20岁就老了,有的人80岁还依然年轻。
(14)、即便老之将至,还是斗志昂扬,乐观得不可救药。
(15)、但好歹在考场上是一路高奏凯歌。现如今儿子连进入仕路的头一关都过不去,心里真是又气又急。唐代的科举考试既是智力的大比拼,又是人际关系的大比拼。
(16)、第二首诗哲理深刻,不要说流言如同凶猛的浪涛,令人恐惧;也不要讲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将永远陷入颓废和沉迷。要历尽千辛万苦淘尽泥沙,才能收获闪闪发光的黄金。
(17)、事实上并没有,他还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我行我素,特立独行。
(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9)、这样达观的刘禹锡,这般有趣的灵魂,试问天下能有几人?
(20)、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
4、刘禹锡简介介绍
(1)、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805年(唐永贞21年)深秋,刘禹锡抵达朗州(今常德市),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天离开,刘禹锡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时光,留在了今天常德那片土地之上,留在了浩淼的洞庭之滨。
(2)、崔群一听,顿时愣住了,没等张正矩说完,终于醒悟他是张正谟的哥哥,当即变脸,破口大骂:你竟然是张正谟的哥哥?你的那位好兄弟就是一个无赖。
(3)、梦得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时间772年(6) 去世时间约842年主要作品《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主要成就永贞革新、诗歌创作
(4)、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5)、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
(6)、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7)、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8)、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
(9)、“千古人物系列”no18|杜甫:我曾经也是个平平无奇的官二代...
(10)、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1)、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12)、《答饶州元使君书》是刘禹锡的名篇,刘禹锡认为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刘柳等人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不到100天的时间,改革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13)、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14)、两人来到酒楼,把酒言欢,举杯痛饮,喝到尽兴处,白居易直抒胸臆,吟诵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5)、821年,刘禹锡转战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任刺史。
(16)、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17)、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18)、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19)、《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21)
(20)、然而,对于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我早已习以为常,随遇而安。
5、刘禹锡简介及人生经历概括
(1)、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
(2)、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3)、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等早有改革弊政之志,遂受到顺宗信任进入朝廷中枢,掌管朝政。
(4)、刘禹锡辛辣的讽刺,再一次得罪了那些权贵,于是他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5)、这一首诗通过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揭示终归要统一的历史规律。山川形势并不足恃,即使铁锁沉江,东吴也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盛衰兴亡关键在于人事。由此也警告唐王朝:虽然现在四海归然而潜在的危机不可忽视。
(6)、现在,刘禹锡写的“司空见惯”成了一个成语;苏轼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成了大家都熟悉的句子。
(7)、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8)、从权利的最高峰一下子跌到人生的谷底,全世界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9)、刘禹锡不断上报,想方设法的取得朝廷赐米赈灾的敕令。从本洲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米,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免赋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由于刘禹锡的努力,当地消除了灾情,苏州人民为了表达对为民官员的敬仰,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苏州三杰,并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
(10)、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11)、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12)、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13)、公元793年,二十出头的刘禹锡在长安城意气风发的介绍自己: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14)、三十多岁,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可刘禹锡不仅丢了官,一家老小还跟着他受累。
(15)、这两首诗是诗人政治讽刺诗的代表,不但表现出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细细读来,还能品出一定的哲学道理:那些逆历史规律的人和事,最终是要被淘汰的。怀古咏史诗,这类诗吊古伤今,沉郁苍凉,小中见大,表现了诗人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和感慨。其中的《西塞山怀古》、《乌衣巷》、《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西塞山怀古
(16)、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7)、刘禹锡多次贬官南方和蜀地,那里是民歌盛行的地方,他善于学习,经常收集民间歌谣,根据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18)、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如今四海成一统,六朝繁华成往事。
(19)、元和十年,已经不惑之年的刘禹锡被召回京都。间隔了十年的归来,刘禹锡感慨万分,在观看了长安玄都观桃花后,他写下了《游玄都观》:
(20)、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1)、你们这些蝇营狗苟的小人,如果我刘禹锡还在高位,哪有你们嘚瑟的机会?
(2)、没有那些经历,刘禹锡也不会对人生有如此洞彻的体察。
(3)、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16)
(4)、从公元806年到826年,刘禹锡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数度被朝廷贬谪。先后在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在巴山楚水之间辗转了二十二年。他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只好寄情笔墨,把诗歌和散文作为见志之具,继续为坚持自己的操守理想而斗争,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6)、分别在即,两人眼圈不禁红了,柳宗元望着湘江两岸的杨柳依依,不觉触景生情,一首七律吟咏而出:
(7)、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8)、公元772年,嘉兴一个地主家里生了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刘禹锡。
(9)、如果你要真正体验生命,就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10)、他一生遭贬次数最多,在地方任职时间最长,“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他一生遭贬经历的真实写照。
(11)、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时值深秋,秋风萧瑟,不觉让人萎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是此时最是恰当的基调,无限失落的刘禹锡起身南下,看着这萧条景色,一脸不屑,随即仰天大笑,提笔写下《秋词二首》:
(12)、在唐代,广东共有四十八名进士,连州就有十二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一百二十七名,连州就有四十三名,连州因此被称为“连州科第甲通省”。
(13)、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刘禹锡,还是当年的刘禹锡,我回来了。
(14)、最后一句更让人感怀,“一生心事在书题”。离别的日子里,总有不尽的痛苦和烦恼,在一起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满腹的心事,只有在往来的书信中诉说。作者以此表达久别重逢的友人相见时,既悲且喜的心情。
(15)、可惜,这段经历却成为了刘禹锡政治上的顶点。随后的他,陷入了人生低谷,连连被贬谪。一方面固然是当时官场的倾轧,另一方面与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他经常写诗讽刺权贵,桀骜不驯,口无遮拦,贬谪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从三十出头到五十出头,刘禹锡被贬为外官共计22年之久。
(16)、《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17)、“千古人物系列” no14|人生处处低谷,死后才“点秋香”
(18)、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19)、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20)、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1)、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2)、这首诗中的种桃道士可以理解为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又经过了十几年,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随着他们的沉浮而沉浮。
(3)、因子厚所有诗稿在去世前均交由我整理,他六岁小儿也由我抚养。
(4)、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5)
(5)、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6)、最后一首情景交融,波纹细密的汴水一直向东流淌,两岸美景如画,春色如鸭头绿。请看渡口那些淘沙处,曾经有多少淘金客在此渡过。
(7)、经历过早早成名的荣誉,却不幸在而立之年跌落万丈深渊;经历了中年人的痛苦,却没有中年人的油滑。
(8)、一个诗魔,一个诗豪,多年不见,这对好友自有很多话要说。
(9)、当朝司空李绅(就是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途径苏州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酣畅淋漓之时,刘禹锡诗兴大发,便作了这样的一首诗:“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了,不觉得奇怪,而对于我刘禹锡来说,却是心里很难过,以此来规讽当朝司空李绅。据史书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谁也没想到,一个对农民生产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人,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全然没有“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令刘禹锡对其嗤之以鼻。看来,“拒腐蚀,修官德”是一项长期的修炼、长期的修行。习近平总书记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0)、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
(11)、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12)、实际上,刘禹锡可不光是说的好听,而是真的没把这些失意当回事,刘禹锡来到朗州,这一呆就是十年。
(13)、刘禹锡也是意犹未尽地作答,等什么时候脱离了这功名纷扰,咱们相约一块逃出这人间牢笼,归隐山林。
(14)、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15)、这古诗讴歌的是女子忠贞的形象,是女子对于丈夫的相思之情。但是结合刘禹锡当时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感慨的是,刘禹锡当年正在经历人生的变革。
(16)、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与白居易交好,合称“刘白”,多有诗歌应酬。
(17)、公元824年,我已52岁,大概是朝堂那帮小人嫌我还不够惨,于是一纸调令,我再次被贬到更远的和州担任刺史。
(18)、命运就这样无情地嘲弄了他,人们不禁为他担心,未来会不会就这样一蹶不振?
(19)、刘禹锡,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20)、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吃够了无数的苦头,终于明白了一些基本道理。世上无难事,但都要苦功夫,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要指望上帝扔个救生圈。唯有历经各种险滩暗礁,才能奔向遥远的地方,搏击辽阔的海洋,驰骋广袤的天地。
(2)、从此刘禹锡便开始了长达23年的被贬政治生涯。不久之后,刘禹锡又被分派到了朗州做司马,朗州就在今天湖南的常德,位于洞庭湖畔,邻近荆州,刘禹锡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3)、到了江陵,再次被贬的官文继续送达,改连州刺史为朗州司马。
(4)、这些人把他贬到播州,那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况且他还要带着八十老母赴任,千里迢迢老人家死在半途也是正常,这明摆着就是不让人活。
(5)、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6)、刘禹锡在金銮殿上曾意气风发地介绍自己:“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二十四岁时他登吏部取士科被授太子校书,后来放弃京官,跟随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爷爷)去了淮南,做了近十年的掌书记,备受杜佑器重!后来回到京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薄,不久迁监察御史,和韩愈、柳宗元成为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