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作者是谁
(1)、大家都认为,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证据为:
(2)、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血淋林的现实:31张人性与爱图片,看到最后1张惊呆了!
(5)、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6)、后来,范仲淹前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南的醴泉寺读书学习。读书期间,为了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范仲淹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凉了后就将粥分成四块,一早一晚各取两块,扳着腌菜和醋汁食用,以此省下做饭的时间,这就是后世典故“断齑画粥”的来历。
(7)、“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10)、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1)、麦孟华既在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上直接继承了梁启超的创作成果,在其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亦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麦孟华以“佩弦生”为名撰写《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一文,说道:“非律宾弹丸而尚可抗美,南阿小国而尚可败英。吾四万万之大众其亦无馁焉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界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即来源于此,并认为梁启超最早于1915年才提出这句名言。然而就笔者目力所及,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在时间上可以继续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梁启超已明确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乌乎!是在吾d也矣。”表现出希望通过发展女学振兴国家,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这比麦孟华早了两年有余,后者受到前者影响确属无疑。这也是笔者见到最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完整表述。因此,无论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还是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梁启超都是第一人。
(12)、在兴化县令任上,范仲淹最大的成绩,就是修建了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一百五十余里的防潮堤坝。原来,当时因为黄海经常涨潮泛滥,沿海居民的家园田舍经常被暴涨的潮水所摧毁。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一番考察,决定修建堤坝,阻挡海潮,令当地百姓从此再不被海潮所苦。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4)、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5)、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16)、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17)、我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古人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人生追求;《左传》宣扬:立德、立功、立言;孔子也鼓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建功立业,最好是封侯拜相。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已是太守、将军,只不过没有封侯就很遗憾了,辛弃疾也当过镇江市市长(现代称呼),还有壮志难酬的牢骚,如果到老到死,还是个匹夫(平头百姓),岂不一头撞热馒头而死。
(18)、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
(19)、作者的提醒,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今日是文天祥的祭日,向为民族自由独立的而牺牲的英雄致敬!!!
(20)、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常山高家庄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范墉是北宋武宁军节度使。但是在范仲淹出生后第二年,他的父亲范墉就不幸因病去世,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还未记事的范仲淹改嫁给后来成为安乡知县朱文翰。朱文翰是一个善良的继父,给予了范仲淹幸福的童年和充分的教育,培养出了范仲淹勤俭好学的优秀品质。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写的谁说的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世人皆知的,这句话是在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的,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大多会搞些“国学知识”竞赛之类的互动性栏目,比如不久前内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记得有一年,某电视台也搞了类似的知识竞赛。当主持人提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竞猜选手答者日:“顾炎武。”主持人大声地肯定说:“你答对了!”
(4)、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
(5)、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顾氏为江东望族。顾炎武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7)、(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9)、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10)、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1)、长期以来,梁启超并未被言之凿凿地确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提出者,但实际上,对该话语的运用,以他最为灵活和频繁。1901年,他仅在诗中就有“天下兴亡各有责,今我不任谁贷之”“匹夫例有兴亡责,归去来兮尚未迟”两种不同说法。时人对该说法过度引用,以至于1921年梁氏在演讲时说道:“我且不必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些废话。”可见时人对这句名言的热衷程度。随着该说法流行于世,更是衍生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等说法。
(12)、“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13)、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14)、其实,相比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小插曲。大多数人印象中但凡提到范仲淹就绕不过去的“庆历新政”,本文也并没有涉及,因为笔者觉得,相比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一些具体的小事或许更能让我们对范仲淹这位宋代名臣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他不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考点”,也不是存在于其他什么地方的“历史符号”,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于过去的真实的人。他从一个小小的司理参军做起,凭借着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与苦学多年所获得的才能,一步步成为了大宋王朝的股肱之臣。
(15)、梁启超(18023——19019),字卓bai如,一字任甫,号du任公,又号饮冰室zhi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16)、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17)、综上所述,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他对该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最有影响。
(18)、实际上,学者认定梁启超或麦孟华最早对顾炎武的原话进行了改写,其最早的史料来源都是《时务报》。刘洁修引用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中的相关内容,出自1897年3月3日的《时务报》,是该报连载的《论学校五(《变法通议》三之五)·幼学》四部分中的最后一部分;张锡勤引用的麦孟华《民义自叙》一文载于1897年5月12日。梁启超的文章较麦氏早了两月有余,前者无疑拥有最早的“著作权”。他们俱出康有为门下,文章同样发表在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上,二人又都是该报编纂人员。因此,他们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必定存在互相影响的成分,麦孟华借鉴梁启超的说法基本无疑。
(19)、1985年,辞书学家刘洁修最先提出,该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最早出现于1896年《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梁启超又于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最早提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意是本于顾亭林《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其后,刘洁修所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除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不同变型增加史料外,并未公开修改上述意见。因其观点提出最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因此认为梁启超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基本因袭了他的观点。
(20)、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
(1)、(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2)、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4)、《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5)、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6)、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7)、2000年,张锡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一文则认为,该过程最早由麦孟华完成。张锡勤虽强调维新派对于“国家”与“朝廷”的区分意识,使得他们对顾炎武“保国”“保天下”的话语极为重视。但他淡化了梁启超在该话语形成中的作用,而是将梁启超的同门麦孟华放在突出位置。他认为,1897年5月麦孟华在《民义自叙》中最先改写了顾炎武的原话,“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来,麦氏又在1900年的《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中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张锡勤认为,这句八字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8)、 标准版
(9)、刘旭东烈士从青年时期就投身于革命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号召,成为一名自发的抗日宣传员。1941年1月5日,日伪军包围了高柳镇东朱鹿村。刘旭东为掩护同志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言辞地揭露敌人的罪行,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刘旭东牺牲后,刘家族属们相继走上革命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先后有八人为国壮烈捐躯,被誉为“一门九英烈”。1945年,益寿县人民政府赠给他的后人一面“群英齐荣”的锦旗。
(10)、“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针对的是内外侵略。前者针对的是中华的文化,针对的是民族;换一句话说针对的便是“异族入侵”,如在汉族人正统的明朝,清军八旗入侵就是汉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食者”还是草民。
(12)、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13)、(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14)、范仲淹到任西北后,为了搞清楚宋军屡败西夏的原因,进行了一番考察,并最终找出了原因所在。范仲淹发现,宋军之所以屡遭败绩,不是因为宋军的战斗力差,而是因为西夏军队利用骑兵众多、机动力强的优势,往往以数万大军围歼宋军一部,以寡击众下,宋军自然很难获胜。而范仲淹想到的应对办法是:在交通要道、险要之地修筑城寨,起到及时了解敌情,限制西夏军队活动的作用。如果入侵的西夏军队攻打城寨,那么在西夏军队围城期间,其他地区的宋军就可以前来支援,最后里应外合围攻西夏军队。如果西夏军队绕过城寨,那么城寨中的宋军也可以通知后方的宋军,令后方的宋军早做准备,还可以出兵袭击西夏军队的后方。
(15)、范仲淹将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运用在了经略西北边疆上,边疆形势很快就大为好转。西夏皇帝元昊也在屡次碰壁后认识到自己野心与现实的距离,转而对宋称臣。
(16)、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17)、前些年,教育部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时,专门对这八字名言进行了认真考证。编者们发现,早在梁启超之前,梁的好友麦孟华(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的提法早了15年。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世人皆知的,这句话是在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的,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20)、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
(1)、(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终胜利!
(2)、《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3)、然而,近来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所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成稿后迟至嘉庆四年(1799年)才出版。你知道么?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据有证据可考的是,“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老师论世名句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个“空空主人”的真实身份到底为谁,现已无据可考。
(4)、本文作者:易辰 青年力网专栏作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5)、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6)、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1020),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知州的路上不幸病逝,享年64岁,一代名臣溘然长逝。范仲淹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始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能力。范仲淹死后,举国上下一片哀恸之声。无论是大宋天子宋仁宗,还是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人民,都对范仲淹的死表现出了巨大的哀痛。范仲淹的墓志和神道碑也分别由北宋名臣富弼和欧阳修撰写,表现出了时人对范仲淹之死的哀悼之情。北宋名臣司马光对范仲淹是如此评价的:
(7)、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8)、其实,不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经何人之手得以成句,但,它所蕴含的爱国报国之思,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后世国人所欣然接受,并成永远为激励后世的爱国格言。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10)、(内容简析) 左宗棠少有大志,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写下联语“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以自励。及长,又将此联改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悬之于新房,录之于家训。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来说,虽然他穷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但并不妨碍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于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发愤读破万卷书的人来说,书中的古人便是他的知己和朋友。
(11)、(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12)、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13)、②“不发展生产力,不增强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1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5)、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6)、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17)、康定元年(1040),宋朝西北的d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国号“西夏”,并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宋朝的侵袭,西北地区顿时狼烟四起。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北宋朝廷措手不及,面对西夏军队的侵袭,宋军连遭败绩。尤其是爆发于同年的三川口之战,宋军因被西夏军队伏击而损失惨重,更是令宋廷上下大为震惊。面对如此巨变,在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举荐下,范仲淹转任知永兴军,开始了自己的西北军事生涯。
(18)、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19)、范仲淹的宦海沉浮第一站,是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地方诉狱、审理案件的官职。范仲淹任司理参军期间,因为公正廉明、两袖清风,所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天大老爷”,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也是在这种称赞中,范仲淹一路升迁,在天圣二年(1024)就成为了兴化县令。
(20)、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意思是什么
(1)、范仲淹的战略很快就得到了宋廷的采纳,一座座宋军的城寨相继竣工,仿佛锁链一样缠住了西夏军队的手脚。西夏军队发现,在如锁链一般的城寨面前,自身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捕捉到落单的宋军部队。而且,这锁链还在不断收紧,因为范仲淹并不满足于在宋朝境内修筑城寨,而是逐渐深入到西夏的控制区域内,不少曾经属于西夏的地区,都因为宋军城寨的修筑而易主。在宋军的“进城”战略下,元昊顿感压力,国内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危机四伏。
(2)、何为天下?从字面来看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其实对于天下的理解却各人不同,这也就有了各人的看法和做法差异。
(3)、《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4)、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并不是出自顾炎武之口,顾炎武只是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真正将它概括为生动形象的八个字的,而是另有其人。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词语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除了通过军事手段向西夏方面施加压力以外,范仲淹还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争取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归顺,以削弱西夏的实力。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生活普遍贫困,因此经常跟随西夏军队入侵宋境,同时也因为生活的贫困,部族之间往往互相攻伐。于是,范仲淹一方面靠金银赏赐吸引部族首领的归顺,另一方面则在各部族之间“立条约”,要求各部族共同遵守,如果哪个部族不遵守条约,宋军便于各部族一起出兵对其惩戒。这样的结果是,各部族既不用为了获取财富而跟随西夏入侵宋朝,也不用因为部族间的攻伐而惴惴不安,于是纷纷归附宋朝,史载:“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7)、“匹夫"的意思你只是个“布衣",老百姓一个;“老匹夫"的意思是你到年老的时候你也只能娶一个老婆,说白了还是平头老百姓。懂吗?匹夫等于平民。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9)、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10)、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11)、刘旭东烈士那慷慨激昂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仿佛看见刘家烈士们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幕幕画面。“群英齐荣”的锦旗也仿佛向我们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年代,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他们中有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刘旭东烈士就是无数无名英雄的代表,而刘氏家族就是英雄先烈们毁家纾难的根基。正是有了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有了天安门城楼前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才有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响彻云霄,才有了新中国的光明与希望。
(12)、 大字版
(13)、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4)、释义:“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5)、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于大都就义。
(16)、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作者:陶渊明)
(18)、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20)、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2)、“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3)、清风拂松柏,清明祭忠魂。继承英烈的英雄精神,就要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4)、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