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全文及最好的译文
(1)、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2)、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4)、规律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规律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道的实质,而道的实质产生于虚无之中。
(5)、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6)、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7)、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8)、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9)、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10)、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就不会去抓咬他,凶鸟就不会去攻击他,身体虽然柔弱无力,然而手握东西却会握得很紧。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力充足;成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柔和。懂得保持这种“柔和”,可以说懂得了道,懂得了道叫做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祥瑞,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刚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老,衰老是不遵循道的结果,不遵循道就会短命。
(11)、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12)、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发展 、完善,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促进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干部队伍是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也促进了士人为官的责任心。其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的盛行,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兴起、盛行,就是证明。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诗的繁荣也得益于科举制度。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15)、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6)、(翻译):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17)、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8)、(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19)、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20)、(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注:用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善果成时,不自骄、不自傲、不自执,此果非强取而得(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这才是长远的好事。
2、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音版
(1)、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2)、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6)、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7)、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9)、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
(12)、(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13)、能够透析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透析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是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一种富有,坚持力行的人是志向高远的。不违反规律的人是能够长久,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14)、《老子》书文字是韵文。历来注本很多,文字、句读和注释都有许多不同,读时要注意。初读时可选用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价》,亦可读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集释》。......
(15)、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16)、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
(17)、(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1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19)、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0)、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朗读手机有线免费完整版收听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3)、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安然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很接近道的准则。安居于很卑下的地位,思想深邃幽远,交往仁慈关爱,言语真实坦诚,为政清净廉明,做事德才兼备,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灾祸。
(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能忍受委屈的则能自我保全,能弯曲的必能伸直;低洼之地反能有所蓄积,陈旧之物反能便于更新;少取则可多获,纷繁则会迷乱。所以圣人能够遵循着道的原则并与其保持一致,从而成为天下人学习的典范:他们不自我张扬,所以才名传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有所显扬;不自我夸耀,所以才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才显得高于众人。正因为他们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相争。古人所说的“委屈反能求全”,岂是一句空话?它确实能够达到那样的目的。
(7)、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8)、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9)、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0)、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11)、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4)、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15)、无标无本地创新,是事物发展、成功的至善之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16)、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17)、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18)、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19)、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2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3)、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7)、(翻译):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8)、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9)、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本源。所以圣人整日漫游也不会离开备有衣食的车子,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超然物外而不为之所动。为什么一个大国君主,却为了自身的满足而不以国家为重呢?不重视国家就等于背离根本,恣意胡为就会失去他本来的君主地位。
(10)、真实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不全是真话;朴实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会有深刻的见解。圣人从不积攒财物,他总是倾尽全力帮助别人,由此,他自己却愈发富有;把一切给予了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天的运行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从不伤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准则也是只帮助别人而决不与人争夺。
(11)、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12)、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1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1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6)、《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7)、(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18)、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19)、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5、老子道德经81章全文
(1)、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人降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初生时是柔弱的,死后是枯槁的。所以追求刚强是条死亡之路,保持柔弱是条生存之路。因此穷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粗壮超群了就会遭受砍伐。凡坚硬强大的东西最终总是处于下面,柔弱微小的东西却总是居于上面。
(5)、(解释)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6)、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7)、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8)、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9)、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0)、(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11)、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12)、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13)、(解释)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14)、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15)、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16)、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17)、(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18)、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9)、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0)、(翻译):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1)、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4)、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5)、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8)、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更为可贵的是,《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甚小的《道德经》中,直至今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可影响深远!请看——
(10)、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1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2)、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
(13)、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14)、(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15)、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6)、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由此而清净;地由此而安宁;神由此而灵验;川谷由此而丰足;万物由此而繁衍;侯王由此而成为天下主宰。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朗,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塌陷;神无法灵验,恐怕要失去供奉;川谷无法丰足,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繁衍,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维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夭亡。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说过分地追求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即不要做什么华丽夺目的美玉,也不要当坚硬不化的顽石。
(1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18)、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19)、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2)、“道”使万物得以产生,“道”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视,并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这样,而是万物本身自然而然地要永远去这样做。所以是“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道和德使万物生长发展,使万物成熟,使万物得以养护。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应该说是最高尚的品德。
(3)、(解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4)、所以,圣人与道合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5)、赞成与反对,相对有多远?善与恶,相离又有多远?然而别人所惊恐的,我不能不惊恐。人生的路途多么荒远啊,它好像没有尽头。众人是那样纵情的作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就像春日登台欣赏美景一般;而只有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孩一样。我是如此的闲散,就像不知要到那里去。众人都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遗弃了一样时常匮缺不足。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世人是那样处处精明,只有我是这样不懂得算计;世人是那样事事明了,只有我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意于探究。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样顺乎自然;我又如同那飘忽的长风,没有止境。众人都自有营生,只有我冥顽无为。我就是要有别于众人,我看重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规律。
(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7)、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8)、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0)、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