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百姓口中关于天气的俗语
(1)、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因为有事需要去天露山。去之前,我望天打了一卦。联想之前晚上的月亮表面有月晕,“月晕午时风”,我便知道了个大概,明天中午会刮大风,这几天又是台风天,这样的天气一般会伴有下雨。那天上天露山时,果然是时晴时雨,下雨时风雨交加,看来,有时候民谚还是挺灵验的。有时候,民间老百姓的经验性总结甚至比天气预报要准。
(2)、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3)、如果天气不好直接发生洪灾等,百姓这一年的收成也算是完了。虽然现在很多人觉得,下雨和晴天对自己影响不大,下雨就呆在家里,晴天就出去,不过就是决定自己在哪里玩罢了。但对百姓们来说,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农村家庭庄稼的收成如何,直接决定这一年所有的经济收入。
(4)、总之,民间传说的气象谚语,都是老祖宗们经历过的气象变化经验的总结出来的顺口溜,它温藏着一定的道理,流传至今,有时挺灵利的。
(5)、其实有很多关于数九的俗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6)、但是整个冬天总是要下雪的,所以下雪的时候不在三就在四所以在三四九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冷空气,所以也就有了,三九冻死狗的说法。
(7)、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8)、而在传统的阴阳学说中,九为极盛,也意味着盛极必衰的意思,而冬至过后,阴气逐步消散,阳气开始萌动,所以“至阳之数”的数九开始,也就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的含义。
(9)、二八乱穿衣三九褴糁穿;三月穿三样四月穿蚊帐指春季天气多变
(10)、与上面的俗语类似的还有“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只有在晴朗的夜空才能看见星星,所以“一夜星”也就说明了第二天的天气晴朗,这样的天气是不会下雪的,春天的耕种就会受到影响,庄稼也会歉收,所以第二年的稻谷就会像金子一样贵重。
(11)、因为在古时候,由于没有气象卫星预测天气情况,所以一些地理家也是根据生活经验来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12)、数九最早的起源来源于周朝,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广泛流行,被老百姓所应用,并延续到现在。而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宗就在《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
(13)、比如说,当今年的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时,他们会以留下俗语进行预测,而一九的时候,如果不下雪,古人会大致认为以后的冬天时候异常干燥,在干燥的气候下,这个冬天是不会太冷的。
(14)、其实,在漫长的农耕生活时代,从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十分重视观测天象。历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气象官员,甚至设立国家的观测天象的组织机构为农业、军事、水利以及皇家的登基、出行、大礼等服务。我国历史上还曾经产生过像东汉张衡等这样杰出的天文气象学家。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在著名的赤壁大战中,神机妙算“借东风”,草船借箭大败曹操——当然,所谓神化的“借东风”,实际上是他能够根据天象预测天气,做出正确的作战部署。老百姓学会看天则是因为那时要靠天吃饭,四时变化,风云聚散,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旱了需要灌水,涝了需要排水……一年辛劳的收成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更不用说漂泊海上的渔民了,当然要懂得一些猜天的本事,才能顺天行事,保护自身。既然千百年来各地老百姓都会猜天,为什么独独“崇明人猜天”获得大家的称誉呢?崇明人猜天的特殊本领由从何而来?如何世代相传?有的气象谚语大家能说,但对它的含义理解不一。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崇明气象谚语还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分别介绍。
(15)、其实在古时候,九为最大值,皇帝为九五至尊,所以百姓们也效法于天,取象于地,以“九”为最大极数,比如唐僧取经,为九九八十一难,还有“久盛必衰”等俗语。
(16)、此外,崇明谚语的形成还依赖于崇明方言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当我们的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时,逐步将那些行之有效、反复验证的经验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鲜活生动的崇明话概括为朗朗上口的短言句式,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相传。这种短言句式便逐渐以崇明话这种古老的语言定型,成了所谓的谚语。
(17)、(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18)、正月套昭君,二月雨纷纷,三月青草埔,四月芒种雨,五月无乾土,六月火烧埔,七月
(19)、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20)、江海捕捞业的发展,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崇明岛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银鱼、凤尾鱼、刀鱼、鲥鱼、鮠鱼、白虾、青虾等珍稀水产品,独产长江口水域。崇明岛上先民为了改善生计,研制出了各种捕捞船只和网具,长年在长江口水域捕捞各种鱼虾。后来岛上先民开始发展海洋捕捞业,渔民们向南到浙江舟山渔场,捕捉带鱼、鲳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梭子蟹等海产品。向北至山东渤海湾及东部洋面捕捉大头鱼、东洋白鱼、黄花鱼(俗称黄花郎)等。由于南北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岛上渔民出海捕鱼。但因这些渔场都远离崇明岛,出海时间比较长,其中天气变化无常,若然遇到大风(台风),对渔民来说,则是险象环生。为了能在风浪中避免灾害和捕到更多的鱼,迫使岛上渔民在出海捕鱼时开始通过观察天象、物象来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这方面的天气谚语如“断虹现,台风见”,“无风起长浪,不久台风到”、“条浪打先锋,台风后面跟”等。
2、老百姓关于天气的俗语有哪些
(1)、在生产力不发达、科技手段落后的农耕社会中,无论种田、打渔,还是沙滩开荒、盐场劳作,都需要依靠“天帮忙”。特别是出海的渔民,驾着帆船闯入茫茫无际的大海,一去往往就是十几天、甚至个把月,全靠船老大的看天经验和掌舵技术。春夏之交的大海上,天气说变就变,风雨要来就来,刚才还是风平浪静,转眼就是风急浪高,如果渔民没有看天经验,不采取一些事先避险措施,船翻人亡是难以避免的。为了在风浪中求生和获得更好的收益,他们不得不把琢磨天气变化作为头等大事。像“五月里迷雾,撑船勿用问路”,“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便是风”、“鳖鱼探头,风雨就在前头”、“日出猫咪眼,有雨勿等吃中饭”、“东虹日头西虹雨”、“勿怕南风紧,只怕转东北”等都是渔家必知的天气谚语。在海上,崇明船民丰富的看天经验常使外地同行惊叹,尤其是船老大的本领更为高超。有一次,在山东东部海面上,由来各地的百余艘渔船同时在作业。崇明船的老大看见天空出现“箭云”,根据他的经验,看出这是台风来临前的预兆,建议同行们早早预防。经商量,崇明渔船决定起锚到附近的小岛港口避风。当时正是渔汛旺期,外地渔船见崇明渔船放弃捕捞好时机扬帆归港感到惊讶,一问才知道要有台风来。有的跟着也走了,有的不相信依然作业。两天以后,台风云不断涌来,东南风骤然刮起,这些渔船连忙寻港避风,已经晚了。未行一半,风急浪高,小的渔船便遭殃了,大的渔船为了加速避险,只得把捕到的鱼抛入海中,损失可大了。事后,外地船工纷纷赞扬崇明船老大的看天本领,有些船老板还聘请崇明船工做他们的老大。
(2)、对于数在民间里有很多谚语、歌谣,以及顺口溜存在,其中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就莫过于“九九消寒歌”了,其中我们这边的《数九歌》是这样唱的:
(3)、古时候,人们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预测天气,因此,古人只能靠观天打卦了。即使到了现在,在广大的农村中,许多人还是沿用古老的习惯,村民出门劳作或出门办事,常靠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决定如何安排生产劳作、外出办事。而这些经验性总结通过老一辈人的口传和积累,至今还在起作用,有时比天气预报还准。
(4)、第也正是因为这些谚语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就有很大的地方性的限制,某一谚语在北方非常灵验,在南方则昂事的人眼界狭窄,经验也有限,还不可能从全面联系中观察与分析问题。
(5)、中央重磅发文:向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任期不少于2年(附全文)
(6)、多云:当空中的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4/10~7/10或高空云量占天空面积的6/10或以上时称为能够为多云。
(7)、一边是粮食供应偏紧,一边是为了追星倒牛奶,中国人才远离饥饿多久?
(8)、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9)、农业服务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只有它能解决未来农业的很多问题!
(10)、这个通用版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其实也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11)、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12)、国家气象局委员揭开内幕:人类农业在走向邪路!大量病源由此产生,触目惊心
(13)、小雨:4小时降雨量小于0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小于5毫米的称为小雨。
(14)、二月打雷,意味着暖湿气流提前到来。寒冷的天气还来不及把那些藏在地里的害虫给冻死,气候就变暖和了,地里的虫子也提前苏醒,并大量繁殖。虫子啃食种子、草根等造成土地荒芜。最后地里庄稼欠收绝收,自家人都养不活。俗语说:穷起盗心。饭都吃不上了,又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只能去偷去抢了。
(15)、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16)、猪价“熊势”冲天,行情跳水连跌7日,业内:4月猪价或涨翻天!
(17)、正月套昭君二月雨纷纷三月青草埔四月芒种雨五月无乾土六月火烧埔七月
(18)、中雨:24小时内的降雨量为0~9毫米或1小时的降雨量在5~0毫米之间时成为中雨。
(19)、▶新兴天堂饮用水浑浊、有汽油味,省台这样说!
(20)、这句话很好理解,如果在数九的第一天到第九天的时候只见天晴,不见阴雨绵绵,不下雪的话,那么到九九的时候,天气会非常的热,气温又非常的干燥,就像六月一样。
3、老百姓关于天气的俗语是什么
(1)、医院不想开,药店不愿卖,12种“立竿见影”中成药,便宜又好用!
(2)、古人根据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进而加强天气预告的准确性。遭受八卦的影响,殷商对多种气温开展统计和预测分析十分重视。在殷都安都出土文物的甲骨文字,有“壬申雪,止雨酉昼;已卯雹,乙酉暴雨”的文本,纪录了雨雪天气开始和结束的时长,与此同时,法师根据占卦预知未来的气温。民俗对风、雨、雷等天气现象,授予了神性,以祭奠的方法,祷告顺顺当当,五谷丰登。这类封建迷信,是对天气状况的主观臆测,欠缺稳定的科学论证。
(3)、▶哗!新兴这个笋盘,开盘即送月饼、摩托、家电,一大班新兴人正疯狂预定!
(4)、古时候老百姓无非就是种种地,养养家畜,猪狗牛羊在农村很常见,这不这鸡的生活习惯跟这天气就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发现当鸡很早就进笼子休息的时候,第二天基本上都是大晴天,这并非偶然,当它很晚才进笼子休息,这是要下大雨的标志啊,之后便总结出了“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无论你是什么生物,在我们古人眼中都是可以利用的,在那个年代,有了这些谚语真是非常方便了!
(5)、但是如果出现从西北地区来的冷空气大规模南下,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相遇,就会形成持续性降雨天气,气温也开始下降,长期的阴雨天气或冷空气的侵袭,必然会影响春天的作为种植和生长,严重还会把刚种下的秧苗或者种子冻伤冻死,老百姓的收成也就受到了影响。所以借鉴俗语所指出来的经验,提前做好准备,如果是倒春寒,注意给人和庄稼保暖,如果是干旱,注意及时浇水追肥,做到心里有数。
(6)、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7)、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8)、俗话说:“二月龙抬头”,往年雷暴(打雷气象用语)基本在农历二月二之后。而正月天打雷,实属罕见。针对我国多地出现的正月打雷现象,很多网友都想知道此现象是否正常。
(9)、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蜘蛛结网天放晴。
(10)、如果霜降下雨,还有一句俗话说“霜降有雨一冬雪”,意思就是风雪比较多,那当然就会很冷。
(11)、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枣枝芽蕾炸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12)、二八乱穿衣三九褴糁穿;三月穿三样四月穿蚊帐指春季天气多变
(13)、四月正是决定麦子是否长得好的关键,这个时候万物最需要的是阳光,麦子有了阳光才能长得更好,如果一直下雨麦子又怎会颗颗饱满呢?麦子长得不好百姓收成自然也就不好了。
(1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头九的当天不下雪,并出现太阳的话,那么到过年的时候,天气会很冷,冷的就连牛都被冻死。
(15)、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黑云起了烟,雹雨在当头。
(16)、关于多地出现正月打雷的反常天气,我们千万不可以盲目相信俗语中的说法,而且出现俗语中的现象需要有一定的地域和条件限制。
(17)、崇明丰富而独特的天气谚语的形成首先源于崇明岛的自然环境。
(18)、而春节正处于四九的第四天,因此来算,春节的时候,必定会出现寒冷的天气,所以这个春节会是冷冬存在。
(19)、另外,崇明岛是泥沙淤积的平原,土质适合种植棉花,大量棉花的种植,促进了崇明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最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成为崇明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外销产品。
(20)、农村的年轻媳妇究竟是应该在家带娃,还是去外边打工
4、有关天气俗语的句子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
(2)、④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3)、至于一九到九自然也是这个意思,一九为一个时间段,然后到九而这意味着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春天,自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数九完毕。所以来看,“数九”是传统的文化,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只智慧哲学。
(4)、如果下雨后,刮东风很大的话,那么第二天还会下雨!
(5)、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6)、我们先说前半句,它的意思就是三月里最怕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三月二十七日这三天,为什么会怕这三天呢?三月是播种的季节,这时候大家渴望的就是三月下一场雨,都说春雨贵如油是有道理的。
(7)、前面说古人很擅长夜观天象,不仅仅是观察夜里的天象,白天也能看,通过一些细微的小发现,再加上总结,总是能发现一些东西的,古人发现在太阳落山时候,如果西边落山方向很红,遇到这种情况就很经常的会下起大雨在半夜,所以人们就总结出了这句农村俗语:“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8)、霜降和天气的关系,还有俗语说“霜降不下霜,大雪满山岗”,这种说法在北方比较常见,意思就是霜降没有打霜的话,冬天可能就大雪满山岗,鹅毛大雪一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当然会很冷!
(9)、当然,现代的天气预报还是有相当的可取之处的。预报不准确,可能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民间谚语里面朴素的气象知识,即使气象科技的进步,在今天还是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它在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甚至在农业、渔业生产中还具有一定的实效。
(10)、崇明对外贸易的发展,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崇明岛东临大海,是个天然盐场,岛上居民煮盐自给,宋元以来,崇明盐业日趋兴旺,南宋时设天赐盐场后,允许岛上居民煮盐自给以外,可交盐场收购,销往外地。岛上居民于是纷纷煮盐,盐灶遍及上下八沙,那雪白的盐堆积如山,故当时“崇明八景”中有“盐场积雪”一景,大量的食盐通过盐船运往外地销售。
(11)、一位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无能的愁死,胆小的吓死,想不开的冤死,身体差的累死
(12)、从科学的解释来说,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天气现象。进入2月以来,暖湿气流比较强盛,气温明显升高。前几日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为产生雷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了解了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13)、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14)、真是对于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沿用至今,我们仍然能够很准确的判断天气!都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15)、崇明的气象谚语涵盖面十分广泛,它从日月星辰的变化到风雨潮汐的征兆;从春夏秋冬的交替到雨露霜雪的更迭;从雷鸣电闪的观察到霞光虹霓的出现……都有涉及。它的内容也十分庞杂,从时令气候的骤变到气温高低的推测;从灾情有无的问卜到虫口多少的预料;从作物播种的迟早到年成丰歉的推算,无不加以包罗。因此,“江西人识宝,崇明人猜天”——这句话不是崇明人的自吹,而成为江南地区不少人的共识。在崇明,只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天气谚语,什么“清明前三后四”、“干冬湿年,湿冬干年”、什么“三朝迷雾发西风”、“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五风拖勿过”、“春霜勿隔宿”……往往比较灵验。当然,最为神奇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撑船出海的船老大,他们有着公认的猜天本领,对千变万化的气象情况能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猜个八九不离让人不得不佩服。
(16)、今年冬天冷不冷,咱们来看一看古人留下了什么样的预测方法,首先来看第一句俗语:霜降无雨一冬暖!也就是说冬天冷不冷,看霜降天气就知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下雨,那这个冬季大概会比较暖和。
(17)、头九和九九也叫“数九”,是我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然后每过九天为一以此类推到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
(18)、这里的“黑”指的是黑面窝窝,在古代高粱面、地瓜面蒸出来的窝窝头为黑色,而黑色的窝窝头为杂粮,只有猪狗才会吃的。
(19)、“脱衣舞”成“新民俗”:乡村治理的重大挑战
(20)、今天就是大寒了,整个北方的天气还是比较晴朗的,下雪的可能性也比较的小,所以故意到春天到来前下雪的次数也不会太多,这样的话,对明年的春耕确实是一个挑战。按照“大寒不寒,春分不暖”的意思来说,如果大寒这天不够冷的话,那么到明年春分的时候天气就不会暖和,这是因为出现了倒春寒的现象。倒春寒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5月份,在春天本来应该暖和的季节。
5、关于天气方面的俗语有哪些
(1)、正月打雷的情况在我国其实并不罕见。据报道,1970年初春的某天晚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朔风怒吼,下着少见的鹅毛大雪。突然间,天空中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鲁西区元宵节当天也有大雪伴打雷的现象。
(2)、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周王朝的老百姓已经累积了充足的气候工作经验。西伯侯在八卦的基本上,创建了六十四卦易经,在其中确立描述:“新天地精准定位,山泽换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也是前人对预报天气的初中级探寻和思索。
(3)、不过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就是像这种农谚俗语,可能并不会百分之百准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还存在一个地域性,咱们中国这么大,南北方的气候规律,那可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古人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多半是区域性的一些规律总结,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4)、一位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无能的愁死,胆小的吓死,想不开的冤死,身体差的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