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明先生经典语录我立志我敢愿
(1)、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领令。
(3)、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答徐成之》
(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6)、译文: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0)、读这本书,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阳明学问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来自这里。阳明龙场一悟后脱胎换骨,成为千古佳话。《传习录》这本书是阳明心学的主体,提出了满大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观点,特别是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使儒家思想脱离了朱熹理学的繁琐禁锢,变得简单、唯美、实用。《传习录》后来风靡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对于己过,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之过,只要及时改正,我们要懂得宽容。
(1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1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6)、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答陆元静书》
(17)、1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18)、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19)、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2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阳明先生经典语录图片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学以明善诚身,只兀兀守此昏昧杂扰之心,却是坐禅入定,非所谓“必有事焉”者矣。圣门宁有是哉?但其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非实地用功,则亦未易辨别。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然而终不可入尧舜之道也。——《与王纯甫》
(5)、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6)、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7)、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启动仪式于3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8)、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2)、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13)、我发现我有点高看我寄几了,扒拉了两篇古文觉得自己又行了,又ne了,居然敢扒拉《传习录》,太难懂了。(捂脸)我两天才读了12页,哲学原本就是神神叨叨,加上古文两字,神叨程度直接翻倍。可怜我的脑子,三十几年来都是静若瘫痪,现在突然要求动若癫痫。我的脑仁疼。。
(14)、这本书是清朝名相陈宏谋所编辑,是清朝时期社会教育的教材。编者感慨于世上多有弊端,在业余时间,采录前人在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和事迹,分门别类为《养正遗规》(教育儿童)、《教女遗规》(教育女童)、《训俗遗规》(移风易俗、处理乡亲邻里矛盾纠纷之类)、《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著名篇章,比如《朱子治家格言》、《心相编》等,是遵循儒家思想为人处世的很好教本。
(15)、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6)、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7)、是防止生“忿(fèn)心”。忿者,怒恨也。恨是一种毒药,不仅会伤害人的身体,也会妨害事业的发展。世间多少事,都因“冲冠怒”而功败垂成。阳明先生领兵打仗,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中最重要的心诀就是“此心不动”,而在战场上要做到此心不动,最关键的就是要去“忿心”,时刻保持冷静,时刻保持镇定。相反,对敌人,则想方设法地“怒而挠之”,激发其怒火,焚烧其理智。
(18)、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我张居正早就做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虽陷阱满路,众箭攒体,又有何惧?唯其如此,方能办得成一两件事体!--熊召政《张居正》
(19)、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20)、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阳明先生经典语录及解释
(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4)、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5)、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6)、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家,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始,中国第一部诗歌的集合,也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诗经》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绝对是国学经典必读书目之一。
(11)、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1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13)、居数日,复自数过益密。且曰:“身过可勉,心过奈何?”先生曰:“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
(1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5)、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王夫之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9)、《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也是国学经典必读书目之一。《庄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这本道家经文不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更是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2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王阳明十大金句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3)、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4)、1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5)、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以下为大家分享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6)、什么是良知?就是利益他人的事情就良知善行。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是利益自己,而没有利益到社会和他人,这个事情就不要做了。
(7)、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8)、1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9)、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0)、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11)、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薛瑄《读书录》
(1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5)、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7)、1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8)、《恍然大悟》开课时间,4月23-26日!刘玉圣老师,3万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20)、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5、阳明先生语录精选
(1)、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心无外理: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是映照;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性到灵明之处就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
(6)、《大学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守仁(王阳明),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7)、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8)、▲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1)、清代王士祯称赞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阳明先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2)、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5)、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6)、曹桓铭18600757868
(17)、阳明心学绝不仅仅属于中国,也绝不仅仅属于古代,其思想所焕发的光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
(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今译:心,是身体的主人。人心中那种原始的、浑沌的、真切的直觉,就是所谓的本来就有的良知。
(20)、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1)、《菜根谭》是明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被认为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正心诚意、修心养性、涵养品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这本书集儒释道思想为一体,通过简易的诗句和警世的喻言表达出来。读来使人心旷神怡,又感慨万千,想必是作者饱经世事沧桑后的深刻体会。所以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4)、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曰:“实无无念时。”曰:“如此却如何言静?”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传习录下》
(5)、呜呼!今日里拳头上跑马抖威风,到明日败走麦城,只落得形影相吊英雄泪滂沱。只可叹,荣辱兴衰转瞬间。天涯孤旅,古道悲风,都在唱那一个字:错!错!!错!!!--熊召政《张居正》
(6)、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8)、是防止生“怠心”。怠者,懈怠也。就是要防止一日曝、十日寒;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防止凭借一时的激情立志,激情过后则抛得干干净净。
(9)、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
(10)、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称门生,然性豪旷,不拘小节。先生与论学有悟,乃告先生曰:“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先生曰:“何过?”大吉历数其事。先生曰:“吾言之矣。”大吉曰:“何?”曰:“吾不言,何以知之?”曰:“良知。”先生曰:“良知非吾常言而何?”大吉笑谢而去。
(11)、解析:人生最大的毛病是傲。身为子女,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傲慢,必然不守信。
(12)、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13)、《神奇的心学》开课时间,5月10-12日!柳祖海老师,1万
(14)、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