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金的资料20字又简单又具体
(1)、而在这方面,巴金朴素而真诚的文字自有其价值。
(2)、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3)、他特别提到,巴金故居这些年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积极联动读者,二是做青年论坛,邀请年轻一代参加巴金研讨会,“每个作家都是一个世界,要进入一个世界,不容易的。我们如何把巴金研究提到一个高度——让更多读者和青年人亲近巴金?巴金故居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让我们对杰出作家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的过程。”
(4)、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5)、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6)、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7)、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8)、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9)、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0)、“有幸参与见证过巴老的年代。”资深评论家毛时安谈到,在风云变幻、众声喧哗的世界,我们更期待有一种超越性力量的声音,让每个人静静思考。
(11)、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
(12)、(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13)、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21-5页数: 256定价: 68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14)、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5)、(11) 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16)、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17)、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18)、几年前在网上搜索一本孙惠芬的小说《吉宽的马车》,看到一篇非常棒的评论,署名周立民。这就是大连日报周刊部的周立民吗?得到的答案是:是。
(19)、(13) 巴金1981年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1页。
(20)、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巴金的资料100字左右
(1)、其是收在《沉默集》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
(2)、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3)、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4)、瞭望台|好奇—探索—想象—启迪—成长:带上孩子一起去逛艺术展吧
(5)、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6)、②巴金1994年1月1日致冰心信,《收获》2012年第5期。
(7)、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8)、巴金、李劼人、艾芜等人笔下的成都,在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9)、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其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
(10)、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
(11)、巴金对这本书并不满意。很重要的原因是书名由《断片的回忆》被改成《巴金自传》。估计编者是为了统一丛书中各本的书名,也是为了招徕读者才这么做的。偏偏巴金他向来不喜欢做名人,更不大喜欢名人的做派。还有些细微的原因,“我不满意它,因为除了错字多、售价贵以外,它还比我的原稿少一章,那是被审查会删去了的。”(《〈忆〉后记》,《巴金全集》第12卷第4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售价是大洋六角,我查了一下后来出版的《忆》,内容比此书几乎多一倍,平装三角,精装四角五分,虽然《巴金自传》纸张要好一些,相比之下还是贵了些。删去的文章是《信仰与活动》,也是书中意义非凡的一篇,作者都不高兴自己的书残缺不全。1936年,改名《忆》,增补了几篇文章,巴金在自己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此书的新版,这也是以后通行的版本。而以《巴金自传》为名的这本,仅印一版,倒成了稀罕版本。
(12)、得来信后,我曾与光年、周扬同志讲到这事,他们十分赞成还自告奋勇,必要时他将去活动一所房屋,以作馆址,需要先搞一个缘起和方案,征集一些同志参加……我想总要促成此事。(19)
(13)、 “平民”的“史”“诗”:巴金抗战小说再论
(14)、巴金与邵洵美的书缘并未尽于此,他还买过另外一本邵洵美的藏书。那是劳伦斯的中篇小说《死去的人》(THEMANWHODIED),一本细条的十六开精装书,毛边本,伦敦MARTINSECKER有限公司1931年出版。正文前有标注:此版本限印2000册,仅在英国和美国发行。另有说明:这个小说最初的标题是《逃亡的公鸡》,现在的题目是作者死前不久决定的。八十八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有些陈旧,墨绿色的布面已经失去它最初的颜色,但是封面正中烫金的一只展翅的水鸟的标志仍然金色饱满。书的前环衬靠近订口处有邵洵美以浓墨工整地签下的“洵美”二字,下面钤一方闲章,印文是“自得其乐”。这清楚地表明,此书原本为邵洵美藏书。书的扉页上有一个用钢笔书写的大大的“金”字,这是巴金藏书中的习见签名。它什么时候归巴金所有呢?在封三处,有一枚“外文旧书门市部”小条章,上面标着售价1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是旧书店、外文书店的常客,此书应当购于那时。
(15)、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16)、周立民,1973年生,庄河青堆子人,1992年考入大连大学中文系。1996年毕业后去公安系统工作,“以为这个岗位会为日后的小说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1999年调入大连日报社周刊部工作。2002年考取复旦大学著名作家陈思和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市作协工作。
(17)、“在去巴金故居整理资料时,我们连一张碎纸屑都不放过,巴老的儿子称,"比红卫兵抄家都彻底。"”周立民怎么也没想到,今天,他会在巴老的家里办公。巴老更不会想到,当年那个来自中国北方大连庄河青堆子的农家少年如今会成为他的研究者。
(18)、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9)、他是一个大写的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从不放弃理想、追求、光明的呼号,用文字不断拷问着世人的灵魂,用作品给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精神。
(20)、昨天,图文传《巴金的世界》在上海之巅首发,吸引了众多热爱巴老的学者、读者、出版人参加。“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引发了共鸣。
3、巴金的资料10字
(1)、巴金回信中再次明确自己的想法,并要带头捐款:
(2)、巴金的主要作品除“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外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1949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4)、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
(5)、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6)、(4) 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1—7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7)、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病逝。
(8)、巴金的父亲在广元县被人称为“青天大老爷”,在二堂公案前审理案件时,小巴金偷偷地看见他的父亲穿一身奇怪的衣服,两边站了几个公差,手里拿着竹子做的板子。当听到威严的吼声,小巴金就知道在审理案子了,就趁机跑到二堂上去,悄悄站在公案的旁边。看跪在下面的犯人。有时,在审问过程中小巴金见到父亲的脸色变了,或声音变了,紧接着父亲就会猛地把桌子一拍,大声喝道:“你胡说,给我打)于是三四个差人把犯人按倒,脱下裤子露出屁股,差人便一一二十地打个不停。然后犯人总爱说:“青天大老爷,小人冤枉啊)?差人停住了板子说:“禀告大老爷,已经打了一百一了。”犯人的屁股早已由红变成紫色,出了血,烂了皮肉。最后招了还给大老爷谢恩。有时,有的犯人再挨打时依旧喊“冤枉)小巴金心想“放了他吧)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一个下午,房里没有别人的时候,小巴金的母亲温和地对父亲说:“你以后问案,可以少用刑,人都是父母养的。听犯人的叫声心都紧了,一晚上没有睡好觉,你不觉得心里难过吗?”从那以后,小巴金就不曾看到父亲对犯人用重刑了。但是打板子的事还是时有发生。一次,过年时,仆人们在房里推牌九输银元,小巴金的父亲派人捉赌,把赌具全丢进了厕所里。把赌头刘升和何师傅抓了起来说:“这还了得,把赌场设在衙门内”,并吩咐差役把跪在地上求饶的刘升和何师傅打了二十个板子,才勉强了结此案。
(9)、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1)、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2)、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13)、李尧棠在法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受法国留学生活的深远影响却记录在了巴金的作品中。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
(14)、目次并肩前进(代序)美国飞贼们的下场越南青年女民兵炸不断的桥重访十七度线一块头巾明亮的星星向胜利的旅行红缎盒见闻·感想·印象附录:春天的来信后记
(15)、《金坚玉洁的友情——冰心与巴金往来书信读札》节选
(1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7)、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变局、挑战,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让人目不暇接。
(18)、丛书主编斯日先生认为,该丛书的主旨不外一个任务和一个希望。一个任务是探寻、采撷那些遗失的珍珠,努力为思想描摹相对完整完美的“形式”;一个希望是努力为读者还原思想家们相对完整的生命角色,于无边界之处超越边界,探寻思想的无界。
(19)、1926年5月,诗人梁宗岱在巴黎送给邵洵美一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的环衬页上,有梁宗岱的题词:“洵美由英归国,道经巴黎,以此持赠,并藉以寄我火热的相思于祖国也。宗岱一九二二一法京。”抗战时期,这本书在重庆为巴金所得,并一直珍藏,晚年捐给上海图书馆。一本书,三位中国现代作家,这也算是一段饶有兴趣的佳话。
(20)、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4、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用自己的话说
(1)、1973年出生于辽宁庄河。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工作,著有《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评传》、《巴金论稿》、《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翻阅时光》、《五味子》、《简边絮语》、《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2)、(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3)、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
(4)、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5)、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6)、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