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端午五言古诗七句
(1)、粽(zòng)包(bāo)分(fēn)两(liǎng)髻(jì),艾(ài)束(shù)著(zhuó)危(wēi)冠(guān)。
(2)、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在世间。__张耒《和端午》
(4)、(第二回)谁想他(娇杏)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
(5)、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6)、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7)、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8)、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译文都说作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投稿信箱:571988790@qq.com。
(11)、 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这是一幅为端午节忙碌的场景。
(12)、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__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3)、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商隐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除了在近体诗上的研究接近或者说不次于杜甫和王维等前辈之外,李商隐的另一项成就是骈体文的写作,据说晚唐时期在那些官吏和士大夫中开始流行骈体文的奏义和书信,因为骈体文讲究用典,要求词藻华丽,因此李商隐曾经为那些官吏和士大夫代笔写了大量的骈体的奏议和书信,只是大部分都已经流失。
(1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6)、——《九章·涉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7)、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18)、——《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19)、第七十回南安太妃来贾家选人“和亲”看中了贾探春。奈何就像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探春,对方嫌弃她庶出不要。贾家当时情况危急,贾元春在宫中地位也跌到谷底。贾雨村在第七十二回降职谋求自救,提议用林黛玉代替贾探春出嫁。贾元春得皇帝同意下旨林黛玉与贾探春二女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同嫁。契合第六十三回林黛玉的“芙蓉花签”所借的昭君出塞典故“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远嫁不久后去世,探春“命运两济”,接替林黛玉做了王妃(林黛玉远嫁为本人根据原文线索推测)。
(20)、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2、端午古诗五言句子大全
(1)、战国时期楚国人,面对战国后期秦强楚弱的局面及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的愤懑于楚国城破之后投汨罗江自尽。
(2)、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3)、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4)、(《离***》)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6)、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chai)?(《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九章·涉江》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8)、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9)、——《离***》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10)、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11)、闫立新,***朗诵艺术协会副秘书长,朗诵二团团长。酷爱朗诵,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希望通过朗诵能吸取更多的艺术养分,结交更多的朗诵爱好者。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朗诵,欣赏朗诵。把真、善、美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2)、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15)、香菱的“莲”和娇杏的“杏”的主从关系是副,真正的“莲”与“杏”是林黛玉和探春。二者命运都被贾雨村干预,贾元春决定。贾宝玉对此无力反抗,只能接受。而这也是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的主因。皆因“香玉”代表的正是林黛玉!
(16)、《端午即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__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8)、(《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19)、小雨***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__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3、端午古诗五言6句
(1)、其实,像端午节这样古老的节日,其起源是多源的,其习俗也是在历史中逐渐层累而成的。而一代代关于端午的诗词,也不断增加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在传承原本习俗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为端午增添着新意,而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也会继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绵绵不绝。(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李明)
(2)、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__苏轼《浣溪沙·端午》
(4)、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5)、译文:五月初五那一天是端午节,你送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又在万里之外的遥远之地。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岂料三湘相隔又如此遥之可及。
(6)、《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7)、北宋治平(1064-1067)年间,欧阳修在任参知政事时,受朋友邀约到家中做客,即席写下了这首《渔家傲》:
(8)、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9)、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10)、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唐 · 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 二》
(11)、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治病。晋代周处《风土志》中记载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风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12)、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3)、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14)、 关于端午节的诗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5)、“怡红快绿”,一为元春想要赐名“怡红院”,二者去掉“香玉”,改成“怡快”,意境为之一变,将安荣尊富的心态改成了积极的,更加精神意境的愉悦。也是贾元春对弟弟贾宝玉的期望:不要过于沉迷富贵温柔乡,要做把握自我人生的高品质之人。
(16)、杜甫的七律《登高》被后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17)、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18)、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19)、苏子瞻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
(20)、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4、端午古诗五言绝句大全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边贡《午日观竞渡》
(2)、 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3)、这首词是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在贬到惠州的第二年时所写。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端午节沐浴兰汤的风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里微微的轻汗透过了她衣裳的绿色薄绸,而她沐浴过后的兰汤因为漂融着洗下的胭脂,显得十分香腻。词的下阕则写到了上文介绍过的端午节缠五色丝线和挂艾符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是说作者希望与这位佳人能够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说这首词中的“佳人”就是苏轼的侍妾朝云。
(4)、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比如浴兰汤。这个习俗流传久远。《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但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5)、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当暑著来清”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6)、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7)、——《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8)、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9)、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10)、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1)、(《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1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3)、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4)、(《九歌·大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15)、关于七夕节的诗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6)、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17)、旧(jiù)俗(sú)方(fāng)储(chǔ)药(yào),羸(yíng)躯(qū)亦(yì)点(diǎn)丹(dān)。
(18)、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19)、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节礼,薛宝钗与贾宝玉一样,林黛玉与三春一样,清楚无误的传达出贾元春对钗黛二人的态度。《红楼梦》一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很多表达都是提前埋伏。元春在所有人没住进大观园之时,作者透过元春改“香玉”,就是对第二十八回赐节礼元春表态的埋伏。
(20)、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5、端午古诗五言句有哪些
(1)、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2)、——《离***》(屈原写端午节的诗句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3)、“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4)、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5)、——《九歌》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6)、(《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7)、除了这几种习俗,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8)、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9)、可惜天妒英才,年纪轻轻落水而死。据说 唐高宗读到这篇《滕王阁序》时,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亦赞叹不已称其为天才。当高宗得知王勃当时已经落水而亡时,连称可惜,否则王勃的前途岂可限量。李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齐名那可是唐诗界的泰山北斗,尤其擅长古体,五绝,存世作品一千多首。
(1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贺李贺被称为诗鬼,是唐朝诗人中的另类存在,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晋”字,因此被人举报不能参加进士科考,但韩愈很赏识他并且还专门写文章为其鸣不平。后来在韩愈的推荐下做了一个专门管理死人丧仪的小官,也正是因此李贺的后期诗作中自然充斥一丝鬼气。
(11)、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12)、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14)、(《九章·抽思》)世溷(hun)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15)、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16)、“重五”即五月五日端午节。陆游所居的山村风物静好,榴花红艳繁盛。“粽包分两髻”是说粽子分出两个角来。粽子是有角的,因此也曾叫“角黍”。“艾束著危冠”同样涉及了端午节佩戴艾符的习俗。“危冠”本是屈原戴的那种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中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在诗中用此典也是对屈原的致敬吧。“旧俗方储药”,涉及了端午节的另一个源远流长的风俗,即采药。《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气。”《荆楚岁时记》中亦载端午日“采杂药”的风俗。“羸躯亦点丹”则涉及端午节以雄黄点额的习俗。清带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物。”古人认为用雄黄酒涂抹在人身上是可以驱邪避***的。“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尾联的两句写诗人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后,面对着合家欢聚的筵席,不禁发笑。诗人陆游为什么发笑呢?我们知道,他本是有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的,而如今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只能面对着日常生活中的节庆筵席,因此不能不作一苦笑了。
(17)、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18)、舞袖拂秋月,歌筵闻蚤鸿。—— 唐 · 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19)、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在世间。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在人世间了!《端午三首》(宋)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20)、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他是中华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离***》、《天问》、《九章》、《九歌》等。王粲魏晋时期著名的建安七子之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