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把居里夫人和众多漂亮女人相比,突出她不爱红装爱科学的独特个性。
(2)、居里夫人是工作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设备相当简陋。在提取和寻找镭的过程中,居里夫人常常在她的“实验室”里搬成袋子的沥青矿渣,把它们倒在一口大铁锅里,用粗棍子搅拌。
(3)、国庆节期间,我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深受启发。
(4)、★ 投稿邮箱:2504643377@qq.com
(5)、 品读重点,感悟“人格”的美。(设想紧扣文章多个关键句,通过读、说、写的形式来体会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美。)
(6)、门被打开后,玛丽轻轻地说:“亲爱的,别点灯!我们不是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吗?”彼埃尔点点头,“那好,让我们来看看。”
(7)、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
(8)、丛书:《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先生》
(9)、本文记叙了叶圣陶_______的事例,表现了叶圣陶有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的_______情感 。
(10)、传记是记述_______的作品,一般由_______记叙;_______生平的,称为“自传”。
(11)、杨凌玲老师是一位温柔、亲切、善良、纯美的语文老师。浅浅地笑,慢慢地聊,可心里特别有想法和主意,在语文的课堂中充满智慧与灵气,还特别上进。
(12)、探究“美丽写法”: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生动性, 感受居里夫妇相亲相爱的美德,乐观奉献的精神,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13)、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14)、学生默读《学习传记》,梳理传记的相关文体知识,回答:
(15)、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16)、对于文中关键句子,如“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居里夫人心理怎么想的,她为什么快乐?读一读,要读出为理想奋斗的快乐心情,要求学生读出纯粹的热爱之情,学生对朗读的任务明确,边读边思,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17)、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18)、夫妇两人沿着街道,走过工厂、空地,走过一片住宅区,最后走进了他们的小小的实验室。
(19)、1902年,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测得镭原子量为2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
(20)、“文化”一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似乎严肃、深奥了一点,但是因为杨老师巧妙而有逻辑的设计,使得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如,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环节,杨老师以“今天我们将使用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叫‘群文阅读’”开场,开篇便激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因为初一孩子对新生的事物总有无限的好奇心。接着故意抛出同学的疑虑:“有同学说,一节课讲五篇文章,能讲得完吗?”杨老师则鼓励学生:聪明的孩子,掌握了群文阅读的方法,便可以迅速而高效地阅读文章,所以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给了孩子信心与鼓励,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明确五篇文章的说明对象,从布局、造型、规模、装饰等方面,把握建筑物的特征。
2、
(1)、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妇及其合作者贝蒙共同在给理科博士学院的报告书中宣布在铀沥青矿里含有第二种放射性化学元素,他们建议叫它镭。
(2)、师生共同品读《列夫托尔斯泰日记》中精彩语句
(3)、镭和钋的发现及特性引起不少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但是要完全有把握确认这两种新物质的存在,必须使人们能看见它、触摸它,把它放在瓶子里,而且能测定它的“原子量”。艰苦的工作开始了。因为顶棚是玻璃的,所以夏天热得像温室,冬天冷得似冰窖,而且还漏雨。由于没有安装放出有害气体的“烟罩”,大部分炼制工作只能在院子里做,每当下雨时,夫妇俩不得不把仪器搬到屋里,为了不被烟熏倒,必须敞开门窗,就是在这种***劣条件下,居里夫妇连续工作了四年。最初,他们一起进行镭和钋的化学分析,后来觉得分工合作的效率较高,比埃尔便去确定镭的特性,玛丽则继续提炼纯镭盐。玛丽选择的工作是艰辛的,她穿着沾满灰尘污渍的工作服,在烟雾弥漫的院子里,从事她的提炼工作。镭的含量太少了,要把它从与它密切的混合的矿渣中分开似乎是不可能的。时光一天天流逝,玛丽一公斤又一公斤地提炼铀沥青矿的残滓。此时的她具有多重的身分,既是学者,又是技师,还是工人;既要进行脑力劳动,又要从事体力劳动。这个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比埃尔看到妻子费尽力气,得到的结果微乎其微,便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暂时放弃对纯镭的提炼?为什么不等条件好些再重新开始工作?因此他劝妻子暂时休战。但是,性格倔强的玛丽却不肯就此罢手,她想要做成的事,无论困难多么大,也要去做!
(4)、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5)、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6)、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 重点语句感悟牵引太多。希望能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特的阅读体验,力求阅读与思考的融合。
(8)、示例:《金岳霖先生》所选取的材料,都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金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亲切随和而又“怪异”的金先生。文中金先生在穿着打扮上,课堂提问方式等方面很特别,体现着独特的个性。他衣着装扮独特,生活方式独特,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但自得其乐;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独特,能把枯燥的符号逻辑课上成师生二人对话课。金先生重情重义,天真,热爱生活。
(9)、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10)、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是什么(概念)——怎么样(表现)——为什么(背后的原因 ---给我们的触动和启发”而展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关键词来探讨课文。教学设计的结构体现了一定的逻辑性。但逻辑严密、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设计却是对授课教师更高的要求。本课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分别是:读课题导入,明确美丽的颜色赞美谁——明确阅读名人传记的意义;走进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一家人亲密合作的幸福;细读文本,理解居里夫人苦乐不分,是因为她痴迷科学,沉醉于对科学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纯粹的热爱本身就是至美的,给人愉悦的;升华主题,归纳研究课文的逻辑——回到开头,解决居里夫人心灵的颜色是什么颜色。这样的设计看似结构完整,程序清晰,但实际缺乏了主线将文章内容串联起来。所以在文章内容安排及结构的推进中,略显随性,比如,在解读“迷”——分辨不清研究的苦与乐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居里夫妇期待镭的出现的对话,就让人分辨不清,这段内容与“迷”是什么关系?它又如何体现“迷”。
(11)、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
(12)、 四月的校园,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全体语文老师一起走进六年级的课堂,聆听张静雅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
(13)、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4)、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寒冷、简陋、***劣。同时,这种极端***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15)、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原名:MarieSk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6)、⑧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7)、比较精彩的朗读片段,在18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
(18)、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19)、杨老师在整节课的把控中,高屋建瓴,统筹梳理。课堂设计思路清晰,事物之间关系清晰明白,重点培养学生的整合与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以文体引领,举一反三。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有方法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中懂得说明文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20)、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3、
(1)、在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提取说明对象特征的相关信息时,老师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关注标题,关注首尾段,关注每一段的开头句等。从建筑物的布局、造型、规模、装饰等方面找到各自的特征后,老师马上提出几个问题:
(2)、她依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较接近。
(3)、群文阅读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方法。群文阅读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梳理阅读过程中所得出的共性阅读方法,在比较阅读中探寻群文阅读共性和个性的阅读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所以群文阅读,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于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能力。
(4)、典型关键。小传比较简略,因此更要集中写一个人的主要经历,将笔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别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上即可。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典型语言和关键行动,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5)、这里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劣,从而体现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6)、美丽的颜色在文中出现几次?请用笔标出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做批注。
(7)、最后两段表达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的忘我精神。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取得科学成果后视名利为粪土,淡泊名利、的低调地为人处事,是对这一“美丽”的增辉。
(8)、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9)、《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统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
(10)、(学习重难点)掌握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练习写人物传记
(11)、提问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12)、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数元素符号Ra。纯的金属镭是几乎无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氮气反应产生黑色的氮化镭(Ra3n2)。
(13)、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性白血病逝世。
(14)、1910年她分离金属镭成功,从而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在这一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书的前面,印着彼埃尔的照片,居里夫人谦虚地说,她所作出的一些成绩,都是与她丈夫合作的结果。为了表彰居里夫人在她丈夫死后所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瑞典科学院于1911年再次给她颁发了诺贝尔奖金。不久,在征得居里夫人的同意之后,巴黎大学与巴斯德研究院决定共同出资创设一个镭学研究院,研究放射学的实验室由居里夫人领导。
(15)、⑤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6)、 原创文学|师生才艺|教育随笔|家庭教育|读书札记
(17)、听取老师讲析,进行构思。听取同学建议,进行修改。
(18)、聚焦文字的品读: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做到内容共形式一色。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核心。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我们看到张老师在这点做得很好。如,在分析“苦与乐”这一环节时,填空“居里夫人干着()的工作”,有学生填“男子”,而课文中用的是“壮汉”,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他们都是男人,都有区别吗,哪个词更好。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居里夫人干的可不是一般男子的活,是一个壮汉的活,一个女科学干着壮汉的粗活,更加体现了提炼镭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耗费精力和体力,也更加突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和奉献。
(19)、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名叫玛丽亚,原籍波兰。她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和丈夫居里一起,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丈夫去世以后,她强忍悲痛,继续对镭和其他多种放射性元素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由于她在放射性现象方面成就显著。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20)、本文选自《居里夫人传》,该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4、
(1)、玛丽亚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获得许多诺贝尔奖和奖章。她在索邦大学结识了她的丈夫,婚后,夫妻二人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居里夫人公布了这个发现后,法国物理学家也发现了铀矿物种的神秘射线,可是未能揭开这个奥秘。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承但了这个重任,在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二人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经过无数次的提炼,他们终于发现了放射元素镭。
(2)、老师开篇要学生猜猜从哪个词出发来细读文本,学生提出了“美丽”“快乐””,但老师准备的是紧扣“迷”字,并非“迷”不好或不对,但学生的理解是否更有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温馨提示:本公众平台是《浙江师生乐园》,推广内容均为师生原创作品。您的分享是我们快乐的见证,您的点赞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投稿邮箱:2504643377@qq.com
(4)、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5)、(学习重难点)圈点勾画摘录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6)、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三年零九个月。
(7)、如何理解在此***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8)、(女生A)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9)、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10)、找到其他文章中能够表现大师的“品格”的语句,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准备好后自由交流。
(11)、“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2)、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3)、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14)、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15)、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16)、(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高尚精神,理解作者的情感。
(17)、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18)、这种光辉的人格是最美的色彩。事实上,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
(19)、晚年,居里夫人患了***性白血病,虽经医治和到海边疗养,但终因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害而没能恢复健康。1934年7月4日,这位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女科学家的心***停止了跳动,终年67岁。
(20)、小作者欣赏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能用一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魅力,特别突出在提炼镭的过程的艰辛以及居里夫人的执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为居里夫人所感动。只是文章在体现标题所指向的主旨时对材料的取舍上还要引起注意。总体上很不错。
5、
(1)、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巴黎,对付日常生活确是不容易的事。她先是寄居姐姐家,后来租了一间异常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为了用更多的时间学习,连做菜的功夫都不愿花。白天,玛丽除了上课外,就在实验室工作,晚上,为了节省灯火,就到图书馆学习,直到闭馆。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后,又继续攻读直到深夜。
(2)、“咳!咳!咳!”在一个烟熏火燎的破棚子里,传来几声剧烈的咳嗽声,原来是居里夫人在提炼镭。只见她支起一口大锅,把一堆工业废渣倒进锅里,待到煮沸,再拿起一根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浓郁呛鼻的烟味不时地从锅里飘出来,呛得居里夫人咳嗽不止,眼泪哗哗直流。
(3)、真实准确。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4)、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5)、妙用数字对比法,突出居里夫妇超越前人,奉献出成果的事迹。“成吨”和“0.1克”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体现出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艰辛及可贵的科研精神。这大海捞针般的提炼,成就了“百年美丽”的主色调,展示了居里夫人好奇、爱问、碰到问题“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
(6)、选择介绍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7)、读名人传记的意义和目标便在于,一是了解人物的故事,二是读出人物精神带给我们的启发,读懂语言文字背后隐藏起来的人物的情感或精神品质。部编版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实际获得”,情感素养的培育是实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8)、八年级上册语文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预习+教案+课件
(9)、八年级上册语文7课《回忆我的母亲》预习+教案+课件
(10)、居里夫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她出生在波兰,真正的名字叫玛丽,因为嫁给了法国年轻的学者彼埃尔·居里,后来被称为居里夫人。她和丈夫共同努力,发现并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下面我们要告诉大家居里夫妇是怎样发现镭这种神秘物质的。
(11)、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12)、丛书:《飞鸟过后留痕迹》、《最后的阳光》、《列夫托尔斯泰日记》、《胡适先生二三事》
(13)、“身心放松,但要专注,来,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个标题”,张老师的课堂,抓住朗读,由读课题切入。对于每一次的朗读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比如,“第一遍读后要求学生身心专注而放松”“第二遍再读,要求明确感情——欣赏赞美”,“第三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美丽的颜色赞美的是谁?”鼓励孩子用心倾听文字的每一个声音,鼓励孩子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14)、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15)、历史的星空,因为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而熠熠生辉,他们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让夜空在闪亮中不再黑暗,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师们耀眼的光芒。
(16)、由于居里夫人只是理论上推测但无法证明新元素镭,所以巴黎大学的董事会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员,她只能在校内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旧大棚子里进行实验。她工作了4年,最初两年做的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不断的溶解分离,最后剩下的就是镭。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辛苦工作,8吨小山一样的矿渣最后只剩下小器皿中的一点液体,再过一会儿将结晶成一小块晶体,那就是新元素镭!
(17)、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
(18)、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
(19)、欢迎评论分享,如果觉得不错,请点赞支持。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内容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20)、“每一个美丽奇迹的背后,都有一份努力的美丽。”
(1)、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