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常考名句默写题及答案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②其中往来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0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00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
(7)、《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8)、②飞湍瀑流争( )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9)、《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0)、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破裂的原因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
(16)、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7)、0《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
(18)、(1)________________,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9)、__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0)、0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高考常考名句默写背诵篇目
(1)、(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采薇》)
(2)、2018年12月分类练习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3)、(阑干:连绵词,纵横交错的样子。栏:遮拦的东西。)
(4)、0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
(5)、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
(6)、1《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7)、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0《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0)、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2)、②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13)、00《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14)、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我言秋日胜春朝(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四句,仅作参考,其他诗句亦可)尚思为国戍轮台
(15)、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6)、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7)、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19)、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星星来比喻镜子,既贴切又形象。
(20)、《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100例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答案:(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2)嘈嘈切切错杂弹幽咽泉流冰下难(3)孤舟一系故园心白帝城高急暮砧(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4)、1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纂要》)
(5)、00《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6)、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9)、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 )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0)、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然。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2)、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 ”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 ”
(1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4)、(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6)、1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__________”形容自己四处漂泊,形单影只的凄凉处境。
(17)、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 “ , 。”
(18)、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 )( )雨打萍。
(20)、0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她调弦校音,信手弹来。
4、历年高考语文名句默写
(1)、《醉翁亭记》中暗示全文文眼“乐”字的句子是:
(2)、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援疑质理”时对老师十分恭敬、渴求教诲的情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
(3)、⑥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涟而不妖。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中则用“ , 。”来烘托琵琶女的高妙的演奏技艺。
(5)、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 ”。
(6)、庄子《逍遥游》中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模拟蜩与学鸠的口吻,展现了它们的目光短浅;用“之二虫又何知”直接表达对二者的嘲讽。
(7)、0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8)、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
(9)、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10)、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1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0《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
(13)、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
(14)、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 ”。
(16)、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7)、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18)、1孟子主张遵循生态规律,合理砍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__________”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致的。
(19)、(3)“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
(20)、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
(1)、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