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门立雪的简单故事20字
(1)、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2)、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在如此纯良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程颐,对仕途倒没有太大兴趣,与其兄程颢一样,他的兴趣在于学问。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导。写有千古名文《爱莲说》的周敦颐,在儒家思想发展上有重要贡献。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程氏兄弟。
(4)、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5)、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教师是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是道德和学术的代表者,在社会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6)、 后来人们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7)、 今天人人编程就来分享一个关于求学的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8)、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9)、这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转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你久立雪中,想求些什么呢?”
(10)、历代统治阶级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普遍重视教师的作用,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加以推崇。君主要礼遇教师,古代的皇帝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自己的老师,而老师见天子则可免君臣之礼。
(11)、这两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区别在于游酢和杨时恭候老师时是在“室内”还是“门外”。从现存文献看,他们在“室内”的可信度更高;也许后人为了表现游、杨两人对老师的恭敬,把他们从室内“搬到”了门外。这也反映了史事在流传中会有被加工或改编的情况。今天,许多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与历史原型及相关的史实不尽一致,有的甚至面目全非,往往需要人们通过研究和考证分辨真相,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之本来面目。
(12)、一日,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
(13)、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14)、杨时因为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虚心求教。
(15)、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16)、(出处)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学传杨时》
(17)、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门外的雪已积尺余,程老先生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外面,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8)、(亲子共读)好听的秋天的儿歌,快快收藏吧!
(19)、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投稿邮箱:239538826@qq.com
(20)、“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2、程门立雪的小故事简短
(1)、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2)、“程门”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弟弟程颐的府邸。“程门立雪”这句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3)、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刻苦钻研,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5)、到了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慧可恭敬礼拜,朝夕承侍。而达摩祖师却似乎完全没有在意他的存在,只顾面壁打坐,不理不睬。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并不烦躁,丝毫没有放弃之意。怀着恭敬和虔诚,他坚守在洞外,一刻不懈。
(6)、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7)、游酢是宋元丰六年(1083年)进士,宋徽宗继位后授监察御史并出任和州。史称游酢治理和州期间,清德惠政,民爱戴他如父母,后辞职定居含山。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1岁。
(8)、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9)、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也开始变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但是老师还在睡觉。他们依然很有礼貌,没有打扰老师,而是在大雪中等待。这时候,杨时的朋友游酢因为寒冷的冬雪天气已经坚持不住了。他有好几次想要把程老师叫醒,但是杨时没有让他这么做。
(10)、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11)、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12)、但程颐的学术思想并未就此断绝,如他的师风、家风一样。他那些有“至诚”精神的门人子弟在继续传承,后来发展成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理学,其中代表人物之就是鼎鼎大名的朱熹。
(13)、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14)、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15)、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16)、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17)、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18)、按照北宋的规矩,程颐属于官宦子弟,享有优先做官的特权,但他却将此机会让给了其他族人,自己则甘于清苦,长期在民间授徒讲学,数十年如一日。这种对待学问的真诚,让他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
(19)、为什么在故事的流传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杨时他们站立的位置,为何从房内被移到了房外?实际上,改编故事的人,是窃取了禅宗二祖慧可拜师求法的故事,安放到杨时他们身上。
(20)、敬祈诸天,加持善信——九峰山善庆寺供天法会记
3、程门立雪视频故事视频
(1)、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2)、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3)、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4)、杨时自幼便有神童之名,八岁便能作诗。但他从无骄傲得意之气,在学问上一直追求精进。他曾在程颐兄长程颢门下学习,后来到多地为官。为了精进学问,又毅然在四十余岁时放弃高官厚禄,投到程颐门下继续深造。
(5)、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6)、(释义)程门,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门。下大雪的时候,静静地在程颐家门口等待。比喻尊敬师长,诚心求学。
(7)、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8)、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9)、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10)、杨时,字中立,南建州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用心专而深于研究诗经和史书。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门第,号为龟山先生。
(11)、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刻苦钻研,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2)、杨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理学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年二十四)登进士榜。
(13)、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4)、程颐大为感动,将二人收入门下,倾力教导,并最终使其成为门下高徒。
(15)、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程门立雪》故事里杨时对程颐的态度,了解古人对老师的尊敬,并且理解对老师的尊敬,实际上也是对知识、对真理的尊敬。
(16)、—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17)、这个故事流传多年,脍炙人口。然而,细细考察起来,却是一个不太靠谱的故事,因为经过了改编,和事情的原始真相已经相差很远。
(18)、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9)、由此可知,二祖慧可的求法,远比“程门立雪”的真相,更加精诚动人。而人们常讲的“程门立雪”故事,实际上,是对慧可禅师“洞门立雪”故事的移花接木。其具体原因,大约是因为后世某位理学家觉得慧可的拜师求法事迹非常精诚感人,刚好,北宋理学家杨时侍奉程颐时,也有一个跟积雪有关的故事,于是,为了把理学前辈的事迹说得感人一点,就让杨时从屋内转移到了门外,和慧可一样,站到没膝深的积雪中了。在儒家占据主流的古代,“程门立雪”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而慧可的事迹,却只在了解佛学者中流传,这无疑是很不公平的。
(20)、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程门立雪的原文故事
(1)、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2)、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3)、外面风雪很大,但他们不为所动,毫无退缩之意。过了很久,程颐醒了,他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立在门外,并见到外面的雪,已下了一尺多厚,此时杨时和游酢,已变成了两个雪人,而他们并没有疲劳和不耐烦的神色。程颐忙叫他们进来,高兴地收他们为弟子。
(4)、程颐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教导他们,把他们都培养成了难得的人才。
(5)、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6)、这番话语中,既有教诲,也有激励。慧可感激达摩祖师的垂顾,为表明自己求法的信念和决心,他拿起刀,斩断了自己的左臂,放在祖师的面前。
(7)、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8)、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9)、 后来,杨时学得二程(程颐程颢)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0)、出自《宋史·道学传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1)、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12)、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13)、这时,雪越下越大,两人冻得腿脚麻木,游酢实在受不了了,几次欲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醒来后,见到窗外雪人似的杨时和游酢,感动不已。之后,他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后来,杨时和游酢都成为厚学之士,杨时更是不负众望,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而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14)、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5)、“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6)、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7)、 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之旅,那是一段关于青春与梦想的历程,纵然时光流逝,但它依旧多彩绚烂!
(18)、 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19)、程颐二十岁出头时,就以一篇文章引起了朝廷高官的赏识,随后他大胆上书皇帝,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皇帝则不予理会,但程颐由此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不久,年纪轻轻的他,就在京城开始收徒讲学,已有了几分大师风范。
(20)、一问之下,慧可泪水涌出,悲伤而又真诚地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5、程门立雪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1)、▶幼儿园课程|《学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绘本》
(2)、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3)、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4)、游酢也是一位少年神童,也曾在程颢门下学习,也是为了精进学问,与杨时一同投到程颐门下继续深造,二者的主要差别只在于游酢稍微年轻几岁而已。
(5)、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6)、“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7)、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9)、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10)、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1)、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12)、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13)、杨时和他的好朋友游酢走到程颐家的时候,得知程颐当时正好在家里面睡觉。由于杨时是一位很懂礼貌的人,于是他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老师睡觉的时候去打扰老师,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马上学到知识。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老师的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14)、“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15)、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朋友一起前往拜见著名理学家程颐,打算向他求教。当时是个大雪天,程颐在房间闭目静坐。杨时二人为了不打扰老师,就冒着寒冷,在门外风雪中站立等候,待到程颐醒觉,雪深已达一尺。
(16)、游酢墓位于含山县林头镇杨山村的车辕岭,该墓虽不高,但面积很大,坐落在蜿蜒的大青山怀抱中,阳光能一览无余的照耀在这里。在这座坟墓附近的树丛中还发现了几件残缺的石构件。
(17)、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18)、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19)、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0)、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1)、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2)、晋人车胤少家贫,夏夜以绢制袋装萤火虫看书本学习。
(3)、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4)、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5)、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6)、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8)、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9)、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也教育了我们从师必须尊师。
(10)、三国吕蒙初如白丁,后发愤读书,常常书本不离手,终成将才。
(1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12)、如杨时,从程颐门下出师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的爪牙在当地胡作非为。他没有学其他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欺人,而是根据真实情况,向朝廷举报。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花石纲”,他更是深恶痛绝,直言这是朝廷的“恶政”。在调入中央之后,他又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抗战派。
(13)、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4)、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游酢,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游酢学得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游酢为“程学正宗”,世称“豸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5)、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6)、师风即家风,得到程氏兄弟教导的杨时与游酢二人,不只是在学问上有“至诚”精神,在他们为官之时,更是如此。
(17)、匡衡,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18)、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19)、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的困难他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主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要做到。
(20)、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1)、“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2)、程颐有一句名言,“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已,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对人对己都要讲究一个“诚”字,不“诚”,则害人又害己。这是他的做人原则、修养标准,也是他的家风、师风。从他所教导出来的弟子看,这个“诚”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到后来,“程门立雪”四个字已经成为尊师重道、真诚向学的代名词。
(3)、于是,达摩祖师启迪慧可开悟,九年后,慧可继承了达摩祖师的衣钵,正式成为禅宗二祖,于107岁的高龄圆寂,而他从达摩祖师那里传承的禅宗法门,则如月映万川,源远流长,至今引领、福佑着禅林僧侣和十方善信。
(4)、这二人去拜师那天,恰好是大雪纷飞,到了程颐讲学的学馆,发现老师正在静坐休息。出于对学问的虔诚、对师长的恭敬,这两位大龄学生,曾经的朝廷官员,没有叫醒老师,而是静立在老师面前,任大雪在他们身上堆积,等待老师醒来。
(5)、(大意)游酢和杨时去洛阳拜见程颐,当时杨时大约四十岁。去拜见那天,大雪纷飞,碰上程颐正在静坐休息,他们二人没有叫醒程颐,而是静静守在一旁。等到程颐醒来时,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6)、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7)、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8)、▶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幼儿园教师究竟要给孩子们打什么“基础”呢?
(9)、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10)、程颢去世后,杨时仍然立志求学,又想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他们到达程家时,刚好遇上程老先生坐着闭目养神。两人一心求学,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外。
(1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2)、原来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游酢曾经在含山为官,并且最终因为喜爱含山这片山水而选择安葬于含山车辕岭,也就是现在的林头镇杨山林场。因此,含山才与游酢以及其后人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下著名的理学大家游酢:
(13)、(示例)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14)、“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15)、那一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提前约好了一起找程颐,程颐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
(16)、 来自新乡的子嘉、靖宜、一晗三位学生不辞辛苦,每周五下午放学便不辞辛苦从新乡远到郑州学习竞赛编程,为了不打乱人人编程授课老师的课程进度,他们需要到郑州住上一晚,才能赶上周六上午九点的竞赛编程正课!
(17)、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18)、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9)、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决定一起去洛阳向杨时的师父——大理学家程颐请教。
(20)、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杨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理学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年二十四)登进士榜。
(2)、 我们把掌声送给这群专心学问、尊师重道的学生,希望你们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蟾宫折桂,获得理想的成绩。人人编程为你们的学习与成长保驾护航!
(3)、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4)、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5)、他们两个人在大雪中坚持着,坚持站着等待着老是醒来,等待老师醒过来给他们讲解问题。当程颐老师睡醒的时候,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
(6)、“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7)、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