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经历
(1)、对联从两样作品上找到了诸葛亮的做人准则和高贵品德,也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哀思。后人已经看不见诸葛亮了,却能够通过《梁父吟》和《出师表》感受诸葛亮的精神,在千万年后与诸葛亮的精神交流。
(2)、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释义: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4)、(《梁父吟》和《后出师表》都有作者不是诸葛亮的说法,不过影响力不大。一般认为,两者都是诸葛亮的作品。)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6)、手驻长杖,静静的站在营帐门前,星垂野阔,几十年的征战,几十年的为天下计,已经让他两鬓苍然如雪,凛冽的山峰吹干那本就干涸的眼角,浓浓的疲惫和着月光洒在五丈原上。
(7)、这副对联与上面的对联比较接近。伊吕之间,伊尹和吕尚(姜子牙),杜甫有诗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管乐之上,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对联作者认为诸葛亮在管乐之上。
(8)、诚然诸葛亮的才能不一般,品行在高处,称得上一代贤臣。但是,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没有《三国演义》里描写得那么神奇,他也有自己的短板。
(9)、有些人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吹得太神了,诸葛亮根本没有那么厉害。”我觉得,此言差矣。历史上的诸葛亮也许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机妙算”,但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超级厉害。
(10)、诸葛亮的一生自带神话色彩,虽然不像小说演义那般对其充满了夸大和吹捧,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也足够传奇。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有很多,但像诸葛亮这般足智多谋、知识渊博、通透悟理、豁达开朗者,并不多见。
(11)、第8副对联:誓欲龙骧虎视,以扫荡中原,惊风雨,泣鬼神,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时当地裂天崩,求缵承正统,失萧曹,见伊吕,西汉功臣,东汉功臣。
(12)、经过隆中,斜阳下的桑麻绿油油的,秋风高歌,非常凄凉。假如世上没有徐庶则一定没有庞统,这些夭折的英雄们。本来谋划攻取荆门,静静等待他们的战功。在栗地中转悠了一圈,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13)、上联缅怀了诸葛亮的功绩,“许先帝驰驱”出自《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东连吴会”,指的是诸葛亮帮助刘备联吴抗曹。
(14)、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可以说全部是失败的。虽然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但是诸葛亮依然存在弱点。司马懿找到了这个弱点,才能够将诸葛亮挡在曹魏的大门外。不过曹魏与蜀汉实力也相差很多。
(15)、所以,刘备终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诸葛亮兢兢业业一辈子,呕心沥血,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虽然有好几次差点就消灭了曹魏,甚至,最后一次,在几乎就要成功的情况下,老天爷却让诸葛亮突然离世,这,不就是司马徽口中所说的,“不得其时”吗?
(16)、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17)、在那个时代对他的君主来说他是个忠心耿耿,军才显赫,文韬武略的臣子 对他自己来说有自己的修身养性之情,淡泊,修身
(18)、对联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诸葛亮成就了一番事业,让后人无比敬仰。就算是“遗像”,也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的品德。
(19)、《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0)、为了烘托刘备求贤若渴的举动,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咱们不仅可以看出刘备是真的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辅佐,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请的动的人。
2、诸葛亮用一句话来形容
(1)、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2)、现在我们要书归正传,首先要在科学和哲学的观点上,研究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怎样叫做“静”或“静态”?真正有一个“静”的作用吗?五六十年前,有一位名气很大的先生讲哲学,说,中国文化,就害在静字上。而且只知道“守静”、“主敬”、“存诚”,这都是儒家哲学的过错。有人问我,中国文化真的如他所讲的吗我听了哈哈大笑,怪不得他对哲学搞不通,只浪得虚名而已。中国文化,基本上,并未在哪里真正说过宇宙是静态的,也没有确认有一个静的作用。例如大家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的《易经》,开始便在《乾卦·象辞》上说,“天行健”。怎么叫做“天行健”呢?这是说,这个宇宙天体,它永远在动。“行”字,就是行走运转的道理。至于下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是教人们也要效法天地,永远要自立自强,不要偷懒止息。天地宇宙,如不运转,那么,便如《易经》所说的道理,乾坤息矣。不但天地宇宙永远在动中,万有的生命,也永远在动中。所谓的静,只是缓慢的动,或可说是太过快速的动,所以在感觉上叫它是静。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静。例如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不是很明显可知,所谓的静,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像缓慢的动作而已。譬如物理的真空,并非绝对的没有,它具有压力,也同时存在反压力,它能破一切,也能存在一切,只是人们还没有完全知道如何利用它而已。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 鞠躬尽瘁酬三顾隆恩食不甘味,敬礼竭忠做两朝宰寝不安辅席。
(5)、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6)、《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代:李白
(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8)、南怀瑾老师:为什么历史上这些划时代的人物,都吃过很大的苦头?
(9)、http://shan-zhunti.taobao.com/
(10)、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11)、▲司马徽是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兵法、经学,人称“水镜先生”。(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12)、下联歌颂了诸葛亮的品德,认为诸葛亮是真正的“大儒”,继承了商朝的执政大臣伊尹和周朝的执政大臣周公旦的品德。对联通过对比,赞美诸葛亮鞠躬尽瘁,德行高洁,可比前贤。
(13)、有人对他诉说儿子死了,他听了回答说:“很好!”妻子责骂他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才愿意把这事告诉你,为什么听到别人家死了儿子,你反而说很好呢?”他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些话,也很好呀!”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从此处出。
(14)、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15)、诸葛亮式的自信有刚愎自用的痕迹。早在隐居期间,诸葛亮就“每自比於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关键人物;乐毅是连破齐国七十二城的钢铁侠士。
(16)、对联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赵藩。对联主要从“诸葛亮治蜀”的角度展开,既是对诸葛亮的歌颂缅怀,也是对诸葛亮精神的活学活用,在当年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17)、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18)、那麽,究竟有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呢?答案:有。在心理意識作用上,在物質世界的現象上,都是有的。換言之,說並無一個真正的動和靜的分別,是指形而上的道體功能而言。至於在有形有質的後天作用上,動和靜,的確是有比量比較的不同。尤其在註重“內明”之學,作心理修養方面,更容易體會到靜態,它和起心動念之間,大有差別的不同。其實,也可以說.在心性修養上,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淺的差別而已。講到這裏,只好用偷巧的辦法來作說明,我們心理意識的思潮,連帶情緒的波動,正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夾泥沙而俱下,無法制止。歷來治水的辦法,一是疏導,一是堵防。
(19)、第一段对话,显示出刘备对于这个诸葛亮,还是不太相信,不然,也不会询问司马徽。而司马徽的回答,则显示出,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是不愿意诸葛亮出山的。
(20)、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3、一句话形容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1)、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死诸葛走活仲达。
(2)、蜀汉后主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3)、从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战,到平定荆南四郡,到白帝城托孤、南征,再到后来的五次北伐,他都事必躬亲,每每在蜀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震荡时,都是孔明在背后默默将危机化解,一个又一个锦囊妙计,总会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危机化险为夷,让蜀汉一次次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4)、叹了口气,提起杖子,慢慢踱步,眼光投向山下的蜀军大营,这场北伐,难道又要无功而返吗?与前几次的雄心壮志一起化作泡影吗?
(5)、诸葛亮为人谨慎,处理家国大事,犹如老妇人绣花一般仔细认真,因为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蜀汉奠定了根基。但是,由于心思绵密,在魏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思前虑后,认为这个建议风险太大。小心谨慎的惯性,让他否定了魏延的策略。
(6)、上回咱们说到,由于曹操阵营瞅准了徐庶的弱点,强行将徐庶从刘备的身边夺走了,这样一来,刘备刚刚见到的胜利的曙光,随即就要烟消云散了。好在,徐庶在走之前,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三国演义》里最著名的智慧型人物诸葛亮,即将登场。
(7)、南怀瑾老师:呼吸的道理很深,没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见。
(8)、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因为诸葛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所以两个姐姐也嫁给了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可是好景不长,战乱频起,诸葛亮的二姐夫死于战争,留下一个孩子,诸葛亮为了教育外甥,写下了戒外甥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志向不坚毅,意境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9)、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10)、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11)、徐文兵: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12)、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13)、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山。公元208年。曹操趁刘表病重,荆州内乱之际,发兵30万南下,“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夺取了荆州。刘备无所依附,只好让出荆州,退往江陵。208年10月,孙、刘联军在赤壁采用火攻,大败曹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很快占据的荆、益两州,在汉中立稳了脚跟。
(14)、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5)、知医|这是对人体气血最好的方法,不用去花冤枉钱。
(16)、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17)、第二段对话的含义,则比较直白了。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算是同意了诸葛亮出山,因为司马徽认为,刘备是可以辅佐的明主。第二层意思,是说包括刘备在内,诸葛亮即使出山,也达不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得其时”。
(18)、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19)、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0)、刘雨虹:金石药物(老师留给我们太多太多了)
4、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的句子
(1)、南怀瑾老师:失去了操守的行为,在心性上是散乱的
(2)、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智慧超群,犹如通晓天意的神灵。
(3)、诸葛亮在西蜀的方针是“严刑峻法”,但是老百姓生活比较安乐。作者认为,必须要像诸葛亮那样“审时度势”,而不能一味严刑或者一味宽容。
(4)、一直都在诸葛亮背后的师父叫做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是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人称“水镜先生”之称,就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5)、下联用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来对应数字词,别出心裁,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忠心耿耿,可以说相当巧妙。
(6)、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7)、南怀瑾老师:诸葛亮一生的学问精神,都浓缩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
(8)、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9)、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10)、诸葛亮,三国蜀汉名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平生都驱驰在救国救亡的道路上,将毕生之心力尽皆抛洒在蜀汉的每一寸地盘上,真正做到了他本身在《出师表》中说的“诚心诚意,死尔后已”。毋庸置疑,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忠诚的化身,深受后世人敬仰。
(11)、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2)、认真说起来,这个对联最精彩的还是上联,而下联则稍微有点“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下联的“平西蜀”,已经被上联“收二川”说过了。下联的“定南蛮”,已经被上联的“七擒”说过了。
(13)、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4)、才高八斗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其实在刘备第一次来到卧龙岗的时候,他就做好了跟随刘备征战天下的准备,可他偏偏要刘备“三顾茅庐”,这有何用意呢,很明显,诸葛亮是让刘备懂得珍惜,也要让刘备放心的明白,他诸葛亮这一生都会跟随在刘备身后。
(15)、《八阵图》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6)、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17)、诸葛瞻的这句话,其实暴露出了诸葛亮谋划一生,唯一出现的一个纰漏,教子无方。诸葛亮穷尽一生只想北伐复汉,但却忽略了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于连自己的儿子都没培养出来。其实诸葛亮很早之前就担心自己的这个儿子,诸葛瞻虽然小时候极其聪明,但诸葛亮却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儿子过于早成,将来必不能成为国之重器。
(18)、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19)、但是相反的,天地宇宙之间,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动”。所谓“动”和“静”,只是正反、阴阳。一体两面的一种变化规律,在人们的意识、知识上,假名它是“动”是“静”而已。同样的道理,“空”和“有”,也同是这个原则。“生”和“灭”也不例外。
(20)、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5、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
(1)、魏延的奇谋很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既有赌一把的豪气,更有舍我其谁的毅力。面对魏延,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风险太高,他弃而不用。
(2)、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3)、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4)、释义: 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5)、诸葛亮虽然得到刘备的重用,但面对曹操强大的势力及已经崛起的东吴孙权,即使诸葛亮有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也只能勉强为刘备打下三国鼎立的局面。
(6)、许多人都只看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有几人能看到他每次的深思熟虑。
(7)、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的,便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两句话中的“静”和“安”的道理了。
(8)、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9)、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10)、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1)、上联同样夸赞诸葛亮的才能,说诸葛亮的才能不仅仅是治理蜀国,他是治理天下的大才,只是没有机会罢了。下联则是化用了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意,再现了对诸葛亮完成心愿的遗憾,也歌颂了诸葛亮忠于国家的“赤胆丹心”。
(12)、诸葛亮七擒孟获,通过攻心之策而平定了南蛮,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千百年祭祀。作者认为,诸葛亮的“攻心之策”在治理地方上很有裨益,只有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心,才能够赢得胜利。
(13)、《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14)、司马徽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别人跟他说话,不管好事坏事,通通说好。有人问他平安吗?他回答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