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叔本华与尼采
(1)、译文君A:不愧是你,上半年凭实力挣的工资,下半年凭冲动还给公司。
(2)、具体的,你可以参考一下他的《论女人》,讲的很详细。
(3)、叔本华认为,这种意志最基本的特点是“求生存”,所以称为生存意志(这种说法后来被后来尼采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权力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马克思主义者,听到这句话就会说“你这个小唯心,不现实”,不过叔本华可不屌你,他继续说: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所有存在着的东西都是意志的外化,意志作为人的本质和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意志无处不在。你暴跳如雷骂叔本华(跟叔本华骂黑格尔差不多),叔本华面露狰狞、青筋暴起,气势汹汹地对你说:去你大爷的,老子说的就是对!好好好,我们不说话,听你说听你说。
(4)、“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5)、诗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力量。米沃什是伟大的爱国者,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他的诗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已在中国诗坛扎下了根,对中国诗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米沃什总是在思考诗歌是否具有拯救功能,他的诗饱含热血,坚定而又深远。他的诗跨越了二十世纪,把过去和现代相连,把自己与读者相连,以一句话为家,对抗混乱与虚无。
(6)、针对你先看谁的书的命题。我觉得,作为一个自然人,先看持“天才论”,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叔本华的书,比偏执“狂妄”,富有一定攻击性思想的尼采的书要更容易接受。
(7)、上一篇尼采中,我们提到了一个人物叫加缪,也有着浓浓的悲观主义色彩,而叔本华可算是悲观主义的老祖了(当然之前还有人持有悲观主义观念)。在当时德国革命失败之后,民众对原有的哲学体系大失所望,陷入叔本华式的悲观失望情节之中,因此在那个年代,受他的影响自杀的人很多。
(8)、“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9)、叔本华有一本书叫《人生的智慧》,我没有看过,不过这个名字真的让我好奇,他这样一个对人生持悲观态度的人竟然会写这样的主题。
(10)、首先,叔本华是看不上黑格尔的,他们是同时代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想一较高下。就哲学来说,叔本华是康德派系的,他差不多是重构了康德的学说,在康德那里是“物自体”不可知的东西,叔本华断言为“生存意志”,至于生存意志是哪来的,那就不知道了,也许是上帝在拧发条也不一定。
(11)、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12)、叔本华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他更偏向于内心的探索,反映当时社会开始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意志哲学的先驱。
(13)、“只有被性冲动冲昏了头脑的人,才会把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即,女人)称为佳人。”
(14)、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吸收了印度哲学和很多老子思想的成分。
(15)、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条与意志的斗争之路,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而要消除痛苦就必须要否定生命意志,消除自己的欲求,叔本华指出了两条道路——一是通过艺术审美来遗忘痛苦,二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积极作为来摆脱痛苦。
(16)、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17)、叔本华的家族有精神病史,先是他奶奶疯了,后来他两个叔叔也疯了,最后叔本华他爹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了。不过万幸的是,叔本华没走他们的老路,虽然生活在悲观主义的色彩里,但叔本华最后还是安享晚年。
(18)、叔本华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意志至上学说。他认为,意志第意志比知识重要。
(19)、叔本华虽然歧视女性,但是他对女人的价值还是充分认可的。叔本华引用了约翰赞美女人的语句:“如果没有了女人,那我们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就失去了安全;在人生的中期就失去了快感;在人生的结尾就失去了安慰。”
(20)、看过《理想国》的朋友会发现这跟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很像,确实柏拉图的思想对叔本华有启发,所以他才会称柏拉图是“神明般的”,那柏拉图的“洞喻”是啥意思?
2、叔本华和尼采认识吗
(1)、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2)、叔本华: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
(3)、王国维曾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盛赞叔氏教育理论,并为其没有成为教育家或大学教授辩护。他还指出,尼采曾撰有《教育家之叔本华》一书,说明尼采也认可叔本华在教育学方面的贡献。况且,尼采自己就是把叔本华视为精神导师,也因承继和发扬光大了叔本华学说,成为叔本华最杰出的学生。王国维指出,叔本华的教育理论核心就是“重直观”和“重经验”,因此叔本华特别看重美术(盖指一切艺术)和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尽管美术与德性均不可教授——王国维的意思是真正的对于美和善的认识不能出自于抽象的知识,而是由个人的直观感受和经验得知。所以就教育而言,“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使之于美术、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识,此亦属于教育之范围者也”。综上所述,对于自己的精神导师叔本华,王国维不仅理解其学说,更能理解其心灵世界。这既与他个人性格忧郁、敏感及人生经历坎坷有关,也与他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关。
(4)、译文君A:这里有三本一样的书,你要怎么解释?
(5)、不过尼采后来精神失常(所以鲁迅说尼采疯了),他的很多著作是在他生病后出版的,其中不乏有被篡改的部分,当然我不是说这句话被篡改了,只是很多话必须放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明白他本来的意思,此外时代背景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要去过去的人。
(6)、如何评价叔本华和尼采? 只能把这两个人及其理论,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评价;也只有把他俩看作是西方哲学中的一环,才能辨其高下、评其优劣。 叔本华,1788-1821岁入格廷根大学,两年后进入柏林大学。31岁时在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用罗素的话说,此时他“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后来,他就一直在德累斯顿安心过独身汉生活。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
(7)、师生关系与门派师承,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中,一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时至近代,当传统师生关系延伸为与西方“精神导师”发生关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使命使得中国学者在接受他们的影响时,会采取各自不同的路径。尼采和叔本华以其在哲学上的卓越成就,影响了一代中国学人。身处文化转型期的王国维和鲁迅,对这两位哲人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拿来主义”策略,分别实现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更新。
(8)、尼采5岁丧父,两年后弟弟也夭折了,之后,他跟母亲和妹妹在一起生活。他还有一个祖母、两个姑姑,家庭中除了他之外几乎都是女性。
(9)、昔日的“国嘴”张宏民一下子成了不少网友眼里“无儿无女”的“失败者”,诸如“晚景凄凉”、“无儿无女无贡献”等恶评不断发酵。
(10)、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名叫奈保尔。
(11)、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在翌年便离开了汉堡市,携着女儿搬往魏玛市,终于能够过她梦寐以求的文人沙龙社交生活,那时叔本华还独自一人留在汉堡读商校。又过了一年,叔本华才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弃商从文,那时他收到母亲的信,内容大约就是叫他遵从自己的本愿,选择自己向往事物。约翰娜虽然鼓励他去追梦,但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会有出头,她认为叔本华自命不凡的性格终会令他在学术圈中被孤立。毕竟,孤僻寡言的叔本华从小就不讨母亲欢喜。
(12)、一个人、一件事,哪怕“三观”再不正,哪怕再不符合你认可的运行逻辑,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13)、第三种人是超脱在“根据律”之外的,是天才的生活,也就是审美活动,认为在这种活动中人们不受经验、环境和利益的支配,因此超越了根据律、暂时地摆脱了痛苦;
(14)、尼采:代表作品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15)、也不妨数数看,1911年前后小学或中学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大师,是不是异于其他时期而呈“井喷”状态呢? 没有。
(16)、其次是他们各自持有的观点。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总的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17)、从这本书中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叔本华受印度哲学的影响很大。小的时候你可能尿过床,你妈就扔给你一本《格林童话》叫你看看小红帽是怎么打败大灰狼的,然后就去欣赏你画的世界地图了。但是叔本华他妈一样,拿起鸡毛掸子就一顿乱揍,完了再把他从楼梯上扔下去,摔死你丫的。这时候叔本华就拿出《吠陀》啊,《布兰纳》啊来自我安慰,“死老太婆,这是假的这是假的,这终究是黄粱一梦。”
(18)、实际上更是一种逃避,把所有的责任都交给所谓的神,用信仰掩饰自己的怯懦。
(19)、叔本华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海因里希是银行家,母亲约翰娜是市议员之女(热爱文学,后来成为小说家),约翰娜十九岁时嫁给当时三十八岁的海因里希,两人相差十九年,可以想见,她生下叔本华时应该还相当年轻。海因里希独断又暴躁,对家庭有强烈控制欲,他要求自己妻子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又要求叔本华继承他的衣钵,从商。
(20)、此外,很总要的一点,尼采对于哲学的研究,源于叔本华的基础学说,他接触的第一本哲学基础读物,就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自己也承认叔本华是他心中的偶像,尼采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所以,一定意义上,二者的学术基础一脉相承。只是尼采走得太远了一些,连宇宙都要纳入他的思想支配了。
3、叔本华与尼采的区别
(1)、叔本华的思想入口处结伴着两位哲学巨人:柏拉图和康德;叔本华艺术哲学深受欧洲传统哲学的影响;
(2)、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3)、可那些儿孙满堂的老人就一定幸福吗?这些年网上各种新闻,包括我曾经参与的各种情感调解节目,儿女忙碌没时间回家的“空巢老人”,为了争房产争遗产,全家大打出手吵成一团的家庭不也比比皆是吗?难道他们就一定是人生的“成功者”吗?
(4)、他还说:“女人,人类之半,是软弱的、典型病态的、变幻无常的、朝三暮四的——女人需要强力,以使自身好去攀附。”
(5)、两人的这场官司打了五年,最后法院判叔本华每年给女裁缝支付点钱作为补偿。后来,女裁缝去世,叔本华开心地写日记:老太婆死,债务了结。
(6)、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去世,享年72岁。
(7)、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8)、正因为幼年时受过这种伤害,叔本华后来才对女人万分讨厌,后来写了一本《论女人》来诋毁广大女性,他说“只有男人的智慧被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称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大屁股、小短腿的性别为美丽”。看到这里你怕是要拿起刚捅死尼采的刀子来捅叔本华了吧,月亮的光辉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代表太阳消灭叔本华hh。叔本华确实对女性抱有很大的敌视感,以至于之后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并造成她残疾,法院惩办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叔本华熬啊熬终于熬到这个人去世,最后叔本华写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obitanus,abitonus),算作解脱。
(9)、尼采在发疯以前,曾经哀求妹妹:“请答应我,我死后,只有我的朋友才准站在我棺材的周围,不允许好奇的人们围观”。
(10)、民国一共就38年时间。真的不妨数数看,那个时候的大师们,几乎都是清末培养的;而且,大多都有家学的渊源;在经历了跨世纪的西学东进和新文化运动,这些大师的涌现便水到渠成。
(11)、叔本华在传统哲学两重世界分裂面前举步不前;尼采的艺术哲学具有遒劲冲创的胆略。叔本华哲学使人逃避生命意志 , 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叫人体验人生 , 感受生命意志;
(12)、很多男哲学家、男作家的女性观根本是不及格的。
(13)、再者,这个题目,还有些误导——按照题目所问的思路,无非有几种“答案”——第大哲学家们看破了“红尘”,不愿意陷入卿卿我我之中;第大家学家们“曲高和寡”,难觅真正知音,于是索性孑然一身;第大学家们忙于思考,不惜的因为婚姻琐事耽误了自己发现真理;第四……,比较“八卦”的分析还可以有若干,甚至无穷尽。 (笛卡尔)
(14)、你看,对女性不大友好的社会,也会把男性坑得很惨。
(15)、叔本华所处的时代,男性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机会普遍高于女性的,女性的总体素质也比男性低。再加之叔本华本身没啥男性魅力但又智商奇高,他来来回回遇到的,都只是一些层次比较低的女性,这导致他对女性群体充满蔑视。
(16)、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朝日新闻社工作,拥有稳定的收入、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丰厚的退休金的她,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萌生了“五十岁的时候辞职”的想法。
(17)、小说多条支线并进,涉及战争创伤、性别歧视、婚姻伦理、“MeToo”运动等当下诸多热点问题,充满了当代知识女性对自身生存环境、对女权问题的探索、拷问与自省。作品在故事架构上所用的实验手法,出其不意地实现了情节的大反转,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上的戏剧感。
(18)、和评选比起来,译文君更在意我们的书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比如,让读者们更加乐观地对待生活、对急速变化的大环境有更深入的思考,抑或是对自身的存在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我们希望这种影响是真实的、鲜活的,甚至可以是充满个人色彩的。
(19)、在世界哲学史上,尼采的哲学思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哲学主要是“神学”;他之后,哲学主要是“人学”。
(20)、一个炎热的夏季,人到暮年的阿尔多和婉妲从海边度假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连爱猫都不见了。是谁干的?
4、叔本华和尼采的区别
(1)、接下来是尼采,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影响了尼采,然而,尼采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虽然本质是一种虚无主义。
(2)、那我们还要这些知识干嘛?我们还研究个啥?尼采说,那也不行。
(3)、《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4)、男人对女人表现出谦恭尊崇真是荒唐可笑,也让女人贬低了男人。
(5)、以前,叔本华接触到的都是没什么智识水平的女性,后来他成名后,认识了一个女雕塑家。和女雕塑家相处,他有了“结婚的感觉”,这才对女性的印象稍微有点改观。
(6)、和叔本华类似。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发表后,一直无人问津。别说卖了,送人也只送出去七本。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办法不是叔本华的禁欲和逃避,而是提倡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道德。
(7)、叔本华可能就从柏拉图这里借鉴了想法,他在这本书的第二篇中说:“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东西,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东西,而你接触到的东西又只是作为假象存在着的。
(8)、此外,叔本华还引用了拜伦的剧本:“人生之初,始于女人的怀中;你最初的稚语,从她的嘴里学习;你最初的眼泪,她给你抹去;而当随从们厌倦了侍候,那曾经引领着他他们的人,他临终的叹息,则经常是诉予一个女人的耳里。”
(9)、译文君B:为了收藏嘛!之前领的样书都是一本一本的,这次的套装多好看,你看看这精美的盒子,你摸摸这高级的触感,你感受一下这个沉甸甸的分量……
(10)、判断人生成功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传宗接代”,“儿孙绕膝”。如果你是一个人,就会自动脑补一出“孤苦伶仃”“令人同情”的人生惨剧……
(11)、译文君A:这又是怎么回事,书柜里居然有两本一模一样的书?
(12)、再次,不能小觑了他俩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后来的哲学界,就是在“圈外”,影响或许更大——例如被纳粹所利用。
(13)、女人最卓越的才智,也难以在真正伟大的、天才的、独创性的艺术中创造杰出的成就;难以在任何领域为世界贡献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14)、尼采的思想入口处则游荡着两个神灵:酒神和日神,使尼采感兴趣的是悲剧艺术。悲剧艺术如何诞生、衰亡和复兴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尼采艺术哲学的主线;
(15)、叔本华表示约翰和拜伦的上述观点“表达了对女人价值的准确看法”,在此,我对叔本华的观点也表示赞同,女人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讲就是具备上述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16)、如今赤裸裸地宣扬女性是次等性别,应服从男性的还有,如女德班,但确实越来越少。不过,听听俞敏洪的“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浙江大学冯钢的“女生读研大多在混文凭”,北京师范大学董藩的“鼓吹女性不是用来生儿育女的是反人类的行为”,以叔本华式思维继续歧视、贬低、限制女性的依然大有人在。
(17)、尼采则继承叔本华观点并与他自身的精神疾病有一定关系。
(18)、生活中不乏后者的影子。有些人看似对信仰谦卑虔诚,只是对惩罚的恐惧和对奖赏的向往。
(19)、尼采则继承叔本华观点并与他自身的精神疾病有一定关系。
(20)、在叔本华看来,男人是头等性别,女人是次等性别;与男性相比,女性缺乏理智,无正义感,嫉妒心强,爱享乐,慕虚荣,玩诡计,没有艺术鉴赏力,更没有创造力;女人就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她们适合看护教育儿童,照顾取悦丈夫;男人就应该统治、支配女人,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不配也不能拥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和自由,那对社会(包括女人自己)都是灾难。
5、叔本华与尼采关系
(1)、 2016年5月11日学术资讯,重点文章推荐
(2)、金庸人物| 令狐冲到底更爱小师妹还是任盈盈?
(3)、《新冠时代的我们》可视为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记录了新冠肺炎爆发初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对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做出了深刻思考。
(4)、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的“事实”(性别平等教育50)
(5)、在自创的文字漩涡里,印度作家尚巴格带领读者走进经济转型时期小人物的内心,穿梭于面对种种困境时的阴暗、迷惘与犹疑。作品以一家之事见社会之大观,主人公的家庭悲剧实则是当代印度社会新旧矛盾激化、道德信任危机重重的缩影。
(6)、叔本华和尼采,是歧视女性的有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在《附录和补遗》中说:“只要看看女人的形体就可知道:这样的形体并非为了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情而设计——无论是在精神思想方面还是在身体力气方面。”女人总体上的力气比男人小是事实,伟大的女人在总量上比男人少也是事实,只不过这也是有例外的。
(7)、叔本华虽然生于并生活在德国,而且是在德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但他在哲学上,似乎没有可拿得出手的创建。费希特给他讲过课,他看不起这个老师。其实,叔本华在哲学上的成就,还真的比不上费希特。 那么,叔本华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悲观主义和意志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