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
(1)、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2)、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5)、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6)、了解三首杜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借咏史抒个人情怀等艺术特点;同时,学习诗人炼字的技巧。
(7)、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10)、《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 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11)、第一阶段,漫游时期(731—745:20—34岁)。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起,青年杜甫曾进行了两次较长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从洛阳出发,渡江至江宁,游历了金陵、姑苏一带,领略了剡溪、天姥山的秀丽风光。开元二十三年(735),他回到洛阳投考进士,未中。第二年他又赴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这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如苏源明、高适等人。他们一起纵歌豪饮,结伴打猎谈诗。雄奇峻伟的山川,多元的吴越、齐赵文化,使青年杜甫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一时期,他写下了《望岳》等被后人称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的不同凡响的诗歌。
(12)、答:
(13)、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汙”的表现)
(14)、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15)、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
(16)、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7)、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18)、第三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泰山,高峻挺拔。细望泰山景象如何?作者也没有明写,只是说“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激荡,极目远望可以看到鸟儿归巢”,用“层云”和“归鸟”烘托泰山的高峻。
(19)、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2、杜甫诗三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5)、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渚:水中的小洲。
(7)、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的景物,衬托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前两联写景,后两联通过写事抒情。)
(8)、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9)、环珮( ) 青冢( ) 朔( )漠
(10)、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11)、11(1)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此题难度不大,题目本身已经提供了赏析的切入点。“万里”“作客”写诗人一生飘零,“百年”“多病”写诗人年老多病,“独”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这是战乱造成的。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4)、《蜀道难》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15)、萧(xiāo)砧(zhēn)壑(hè)珮(pèi)冢(zhǒng )朔(shuò)省(xǐng)渚(zhǔ)潦(liǎo)
(16)、答:
(17)、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18)、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19)、《蜀道难》说明在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国家的句子是 , 。
(20)、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3)、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4)、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5)、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6)、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7)、B。(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8)、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0)、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1)、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12)、备课笔记:人教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一)》教案
(13)、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先生在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杜甫精神是指全部杜甫诗文及其立身行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感情,简略地说,就是他那以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精神。在这个精神体系中,有三个情结最为重要而突出:其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其是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其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诗: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1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7)、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18)、《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 。
(19)、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20)、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4、杜甫诗三首原文
(1)、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2)、所以,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3)、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罢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5)、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景。用对偶句紧承上联,描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
(6)、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诗句中的倒装除了押韵、节奏的需要,就是意思表达上的强调与突出。颔联倒装,强调了“香稻“和“碧梧”,突出昔日长安的美盛,与后文表达昔盛今衰形成强烈的反差。
(8)、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译诗: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13)、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14)、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何坼,遥连沧海高。
(15)、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16)、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